
Apple 在今年 WWDC 上正式發表的 MacBook Air 15 終於在台灣正式開賣,這款具備 15.3 吋 Liquid Retina 顯示器的全新機型,雖說並非是 MacBook 系列筆電中首款搭載 15 吋顯示器的機種,但卻是以輕薄便攜定位為主的 MacBook Air 系列中第一次導入 15 吋大尺寸顯示器,並支援我們熟悉的 P3 廣色域、原彩顯示技術,且以 1.15cm 厚度及 1.51Kg 重量,維持其一貫的輕薄性。MacBook Air 15 搭載 Apple M2 晶片、10 核心 GPU、8GB 統一記憶體與 256GB 或 512GB 儲存裝置等基本規格,當然使用者也可以選購更高階的規格,這邊我就不多做贅述,本文就來跟各位分享這段時間我實際使用 MacBook Air 15 的心得與購買剖析,並為各位提供完整的測試報導。

Apple MacBook Air 15 共推出銀色、星光色、太空灰與午夜色四種配色機種,這次我體驗的是午夜色配色機種,機身同樣是使用 100% 再生鋁金屬材質打造,搭配鏡面 Apple 品牌 Logo 與霧面拋光塗層,一體成型的筆電機殼一樣延續 MacBook 系列的風格設計。
- 筆電前端
- 筆電尾端
- 左側I/O
- 右側I/O
- 顯示器
- 解析度
- 顯示器功能
- FaceTime 相機
顯示器也支援 HEVC、H.264 與 ProRes 等影片格式播放,並支援杜比視界、HDR10 與 HLG 等高動態對比格式,搭配配備振動抑制低音喇叭的六揚聲器音響系統,同樣具備杜比全景聲播放音樂或影片時支援空間音訊。
- 色域範圍測試
- Delta E 測試
- 筆電 C 件
- Touch ID 整合電源按鍵

- 電源轉接器與電源線
- MagSafe 3 插頭
- 雙 USB-C 連接埠
- 伸縮式插頭
- 插頭開啟狀態
- 電源轉接器與電源線重量
- 筆電本體重量

借用官網上的資料來對比一下,Apple MacBook Air 13(M2)、MacBook Air 15(M2)與MacBook Pro 14(M2 Pro)三款筆電的厚度與重量,在重量上 MBA 15 與 MBA 13 約差 270g,與 MBPR 14 僅有 90g,不過在厚度上 MBPR 16 則高出了 0.4cm,至於 MBA 15 與 MBA 13 的厚度則僅有 0.02cm 的差距,基本上可以無視。
如果是對比目前 PC 筆電市場的 15.6 吋或 16 吋輕薄筆電的話,先前小惡魔筆電版測試過的:
LG gram SuperSlim 最大厚度為 1.255cm、重量為 990g;
ASUS Zenbook 15 OLED 厚度為 1.49cm、重量為 1.4Kg;
Acer Swift Edge 16 厚度為 1.295cm、重量為 1.23Kg;
MSI Prestige 16Evo A13M 厚度為 1.685cm、重量則為 1.9Kg,當然這只是提供各位在差不多的螢幕尺寸下,各筆電品牌所推出以輕薄為定位的筆電厚度與重量規格,其他的散熱風扇與硬體規格配置都不在討論範圍中,僅提供各位做一個行動便攜性的參考。
- CINEBENCH R20
- CINEBENCH R23
- Geekbench 6 Pro

在 3D 動畫創作軟體 Blender 的基準效能測試中,MacBook Air 15 在 CPU 模擬渲染測試獲得 145.82 分,效能排行在受測裝置中落在 76% 的位置,整體的圖形運算效能表現算是相當入門。

布萊恩測試的這款 MacBook Air 15 則為增加到 16GB 統一記憶體的機型,如果是在基礎 8GB 統一記憶體的機型下,要加價 6000 元,最高則可加至 24GB 統一記憶體容量,不過就要再加上 12,000 元,統一記憶體為 LPDDR5 規格類型,且在一開始購買時就要先選好,因此這邊建議各位如果平常使用僅有基本的文書處理、網頁瀏覽等工作,基本的 8GB 就已經夠用;如果有大量報表製作或運算需求的話,建議加到 16GB 容量;最後,如果是要進行相片或影片編修的朋友們,建議加到 24GB 的容量,才能滿足多工運算的工作需求。
- Blackmagicdesign Disk Speed Test
- AJA System Test Lite
- Geekbench 6 Pro OpenCL
- Geekbench 6 Pro Metal
Apple 在今年 WWDC 全球開發者大會上,公布了在 macOS Sonoma 作業系統中新增了全新的『遊戲模式』,因此這此我也挑戰用 MacBook Air 15 搭配 macOS Sonoma Public Beta 5 來進行遊戲的體驗,而這次所要體驗的遊戲則是首次登上 Mac 平台的《Layers Of Fear》這款恐怖遊戲,可以看到當遊戲開啟至全螢幕後,畫面右上角就可以看到遊戲模式出現的提示視窗,不過遊戲模式僅能在全螢幕遊戲下使用,並且無法讓使用者自行開啟或關閉,這點算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一開始我先按照遊戲自動提供的影像與畫質設定,是在全螢幕 1920 X 1200,同時開啟垂直同步且遊戲品質則是設定在 Medium 中的位置。從實際錄製的影片可以看到,畫質精細度上表現算是中規中矩,畢竟 MAcBook Air 15 的最高解析度來到 2880 X 1864,因此畫質表現上雖不至於模糊不清,但也沒有到最高的水準,但在遊戲畫面的順暢度與光影品質上,我自己覺得算是相當不錯,相比於之前的 Mac 系列僅能玩 Apple Arcade 中的遊戲,像這樣類型的遊戲作品能在 Mac 上面運行,且能保有一定的水準已經是超乎我的預期,也期待未來像是《死亡擱淺》等 3A 遊戲大作登上 Mac 平台後,能夠帶給 Mac 使用者更多的遊戲娛樂體驗。
- 待機時筆電溫度
- 遊戲運行時筆電溫度
- 電池狀態
- 電池續航力

這次體驗 Apple MacBook Air 15 約一個多月的時間,首先在攜帶性表現上我確實可以直接給滿分,尤其是厚度與重量上的表現都相當出色,加上小巧且附有額外 USB-C 連接埠的電源轉接器,還能為額外的裝置進行充電,實用性也可以算是相當不錯。15.3 吋的 Liauid Retina 顯示器,在色準、色域範圍表現也延續 MacBook 系列筆電優異的傳統,加上大尺寸的顯示螢幕,不論是用來進行文書工作、影像編修等工作,都能滿足實際使用上的需求,不過可惜的是僅有兩組 Thunderbolt 4 傳輸埠,還得自行準備 USB-C HUB 集線器等配件,這樣就會在實用性上就會打上一點折扣,或是選擇 I/O 埠更多且重量相差無幾的 MacBook Pro 14 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在效能表現上,MacBook Air 15 因薄型筆電結構採用無散熱風扇硬體結構設計,雖然 Apple M2 晶片在整體的效能表現相當出色,但實際上也僅比 MacBook Air 13 效能要佳,但比起 MacBook Pro 14 來說就有一段不小的差距,尤其是在圖像或影像運算效能表現上,如果你是有這類型工作上的需求的話,MacBook Pro 14 還是更好的入手選擇,且在最新的 macOS Sonoma 作業系統下的『遊戲模式』,終於能讓 Mac 系列支援更多的遊戲體驗,這也是許多 Mac 用戶相當期待的一件事情,只可惜 MacBook Air 15 在沒有散熱風扇的配置下,整體的散熱表現上還是有滿大的進步空間,之後我也會透過 MacBook Pro 與 Mac Mini 等裝置來進行遊戲效能的測試,屆時再來跟各位分享實際的散熱比較。

總而言之,如果你是需要一款方便攜帶,又擁有大螢幕瀏覽空間,加上優異的電池續航力表現,以及接近中階效能等級的 MacBook 筆電,那全新的 MacBook Air 15 確實就是你所需要的,因為 13 吋與 15 吋中間的 2 吋大小差異,對於多視窗處理與瀏覽上確實相當有幫助;但如果你是需要進行高負載的圖像或影片運算工作,又不介意螢幕小上一吋的話,MacBook Pro 14 有著旗鼓相當的筆電重量,以及更高階運算效能,會是你更好的選擇。
▊福利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