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太沒膽也太摳了,其實原廠散熱器(Wraith) 可以設計到10cm fan

我量過幾款m.b.,
尺吋最小的m-itx,保留給cpu的區塊(keep out zone)是 9.5cm*9.5cm,
連經常縮減m.b.尺寸的asus也是保留 9.5cm*9.5cm 給cpu。
(e.g.一樣是 m-atx,asus的產品經常小於其他公司。)
AMD太沒膽也太摳了,其實原廠散熱器(Wraith) 可以設計到10cm fan


AMD的新散熱器Wraith 採用 9.2cm fan, 設計意圖很明顯是為了避免干涉發生,
最主要的對象應該是『記憶體』,也避免要拆記憶體時須先拆cooler的麻煩。

從原本的7cm 放大到 9.2cm ,一般外行amd粉絲或許會認為誠意十足,但我從沒這樣覺得過,
其實採用10cm fan 才是在製造成本、散熱力、靜音.....等各方面平衡的最大極限。
由於諸多因素的評估,我個人是極度偏好低力矩的下吹式散熱器,故我對AMD的這款Wraith 沒太大的反感。


在風扇選用方面:
11cm fan 沒有幾間公司設計過,算特製品,硬性採用會增加成本;
12cm fan 的面積過大,導致散熱器高度必須大幅增加以避免與記憶體干涉。

10cm fan 在市場上不多見,但其實很多風扇廠都有這款產品,並且已經完成各種開模,
所以要量產不會有多大問題;也有很多規格可以挑選,不會被『選項過少』這一點綁住。

至於10cm fan 所配對的 導熱鰭片,
(10-9.2) / 2 = 0.4 cm ,這距離不能說小,存在著干涉問題,
但是 cooler 可以設計成『略偏一邊』,而非傳統式的『左右對稱』,
如此便可避免掉要拆記憶體時須先拆cooler的麻煩。
若再將鰭片拉高1cm,可保留出鰭片下方更多的空間,給cpu供電電感的散熱片使用。

如今各網站對 Wraith的測試數據都出來了,對應 amd現階段的諸多產品,
9.2cm的 Wraith 真的只能算堪用,尤其是在『噪音』這一項更是如此。
我覺得amd跟intel都太摳了,
應該要送雙12cm風扇巨塔10根導熱管的風扇才對!!
doggykoon wrote:
我覺得amd跟intel都太摳了,
應該要送雙12cm風扇巨塔10根導熱管的風扇才對!!


你錯了,羊毛出在羊身上,你付的錢已經包含cooler的生產與運輸成本,
這cooler 絕對不是免費附贈的,
既然如此,為何要買一個不堪用的東西,然後放著當垃圾 ?


amd 跟 intel 的市佔率差異極大,
性能方面,ipc有明顯落差, 所以 一個錢夠買intel 又有高度效能需求的人是不會去買amd的,
故intel就算在cooler方面稍微擺爛,消費者會因此轉去amd陣營嗎? 還是認賠再買一個散熱器?

噪音與高溫,這2者皆是擾人的問題,
amd 若不在cooler方面放甜頭,只會更加讓他自己陷入窘境。

在製造數量方面,隨cpu出貨的cooler 會是坊間任何一款cooler的百倍以上,
所以隨cpu出貨的cooler絕對有售價優勢,
因此消費者多花5~10usd 可以得到價值20 usd以上性能差距(以坊間cooler做為計算基準)。
相信絕大多數人都不懂 從 9.2cm 升到 10cm 可有多少差異吧?!


以流道截面積來說, 9.2cm fan 與 10cm fan 的軸承佔用的面積是可以一樣的,
(軸承直徑 從 3.0 到3.5cm都有。)
假設均為3.0 cm:
換算之後,10cm fan 比 9.2cm fan 多了約20%的流道截面積。

假設均為3.5 cm:
換算之後,10cm fan 比 9.2cm fan 多了約22%的流道截面積。


這多的20%的面積用於降低『響度』或 提升散熱力 ,
但若要達到人類感官所能感受到的明顯差異,是只能2選一的。


======================
過去amd採用的 7cm fan,其軸承直徑約為 3.2cm ,
流道截面積只有9.0πcm^2,

目前Wraith 採用的是9.2cm fan ,就算採用較大的 3.5 cm軸承,流道截面積也有17.19πcm^2,
面積多了 91%,『響度』與 散熱力 想不同時獲得改善都很困難,
任何一個菜鳥工程師來都能輕易辦到。
eanck wrote:
過去amd採用的 7cm fan,其軸承直徑約為 3.2cm ,
流道截面積只有9.0πcm^2,
目前Wraith 採用的是9.2cm fan ,就算採用較大的 3.5 cm軸承,流道截面積也有17.19πcm^2,
面積多了 91%,『響度』與 散熱力 想不同時獲得改善都很困難,
任何一個菜鳥工程師來都能輕易辦到。


  如果公司菜鳥工程師開的…他想怎麼幹都行,問題是,他無法輕易成為該公司的老闆~
chrisic wrote:
 如果公司菜鳥工程師開的…他想怎麼幹都行,問題是,他無法輕易成為該公司的老闆~


老闆的老闆=消費者。

amd現階段的產品,稍微高階一點的耗電量要飆破 100w並不難,
然而目前的 wraith 號稱125w,那是特定條件下的極限散熱力,
行家一看這東西的設計和實測數據,就知道若要實現低噪音,大約只能壓制70~80w而已。

如果今天amd提供的 stock cooler 是近似 Reeven BRONTES RC-1001 、Thermalright axp-100的產品,
你還會選擇目前的 wraith嗎?


Reeven BRONTES RC-1001 、Thermalright axp-100 均是10cm fan,
且不會與顯示卡、記憶體、cpu 電源插頭.....造成干涉,
力矩也小,不會對 MB造成太大的牽引,
主要缺點是安裝不易,但這一點並不難克服。

而且你若懂得製造成本,
會發現在鰭片部分 Reeven BRONTES RC-1001 、Thermalright axp-100、wraith 差不了多少錢,
主要差價會是在風扇上,但也是 2 USD 內能搞定的事。

eanck wrote:
老闆的老闆=消費者。


  沒有什麼實質影響力的消費者 ≠ 老闆的老闆

eanck wrote:
而且你若懂得製造成本,
會發現在鰭片部分 Reeven BRONTES RC-1001 、Thermalright axp-100、wraith 差不了多少錢,
主要差價會是在風扇上,但也是 2 USD 內能搞定的事。


  而且你若懂得製造成本… USD$2 x 出貨量 ...

除非有重大銷售戰略因素,不然幾仟萬 USD 還是乖乘留都好了…
chrisic wrote:
  沒有什麼實質影...(恕刪)

  而且你若懂得製造成本…笑 USD$2 x 出貨量 ...

除非有重大銷售戰略因素,不然幾仟萬 USD 還是乖乘留都好了…


看的出來你一點也不了解AMD CPU的情況,也沒去深入了解這些消費者的抱怨與需求。

AMD的產品雖然市場遠比INTEL小,但是出貨量也是不容小覷,這一點不用你來教我。
然而要挽救AMD的市場銷量,首先就是必須克服消費者的不滿,這 $2 買的就是一個提升銷量的機會。

$2 x出貨量 = 很多錢,
但即便銷售淨利不變 , 銷量增加帶來的利潤將更可觀,接著帶動市佔率的提升,
市場評價也跟著拉高,這會是賺還是賠呢?

還是你認為製造一堆不太好賣的東西,強迫消費者去勉強接受,這樣才是上策?


再來,你可知INTEL給的STOCK COOLER 一直都是以 8cm fan去設計的?

會去買amd的人基本上就是為了要省錢,如果還要再花一筆錢去買散熱器,
成本總和起來還不如去買INTEL的cpu。
eanck wrote:
看的出來你一點也不了解AMD CPU的情況,也沒去深入了解這些消費者的抱怨與需求。
AMD的產品雖然市場遠比INTEL小,但是出貨量也是不容小覷,這一點不用你來教我。
然而要挽救AMD的市場銷量,首先就是必須克服消費者的不滿,這 $2 買的就是一個提升銷量的機會。
$2 x出貨量 = 很多錢,
但即便銷售淨利不變 , 銷量增加帶來的利潤將更可觀,接著帶動市佔率的提升,
市場評價也跟著拉高,這會是賺還是賠呢?
還是你認為製造一堆不太好賣的東西,強迫消費者去勉強接受,這樣才是上策?
再來,你可知INTEL給的STOCK COOLER 一直都是以 8cm fan去設計的?
會去買amd的人基本上就是為了要省錢,如果還要再花一筆錢去買散熱器,
成本總和起來還不如去買INTEL的cpu。


  我也看的出來你一點也不了解 AMD 銷售策略…


  照你說的「會去買amd的人基本上就是為了要省錢」,產品堪用就好了,何必多付那 USD$2 的,說不一定會為了那 USD$2 而減少消費…
  增加那 USD$2 一定可以滿足這些消費者的抱怨與需求不滿?
    …為了要省錢的人一定會不滿

  你說的「這 $2 買的就是一個提升銷量的機會」,對 AMD 而言卻不是保證…相對更有可能會造成消費者不滿,購買欲望降低,銷售總額/淨利減少,市佔率降低,市場評價降低… 這會是賺還是賠呢?

  「還是你認為製造一堆不太好賣的東西,強迫消費者去勉強接受,這樣才是上策?」
就算是你認為的一堆不太好賣的東西,AMD 也賣了幾十年,能賣幾十年,也代表消費都能接受…這就是上策!


chrisic wrote:
 我也看的出來你一點也不了解 AMD 銷售策略…笑...(恕刪)


就算是你認為的一堆不太好賣的東西,AMD 也賣了幾十年,能賣幾十年,也代表消費都能接受…這就是上策!


賣了幾十年,難道就代表這幾十年都是對的嗎?
amd目前負債35億美元,淨利益尚不及支付每年的開銷,
致使研發成本被迫大砍,甚至賣掉總部以求節約。

最近20年中,amd 可稱為賺錢的年份僅2004~2006,
其後因 研發失利、產品無競爭力 而逐漸凋零至此,造成雪球效應的原因是甚麼?
就是過去幾任ceo的思維模式都與你的觀念相近,造成今天的局面。

amd多數高層抱持 得過且過、掩耳盜鈴 與 騎驢找馬 的心態,
現任ceo lisa su 願不願意砍掉這些老賊將成為日後有無轉機的關鍵。

amd為何要放棄CMT架構 轉回 SMT ?
COOLER 被抱怨是行之有年,為何今年改款升級?
這些正是代表開始面對過去的錯誤。

CPU ZEN的部分我不想提了,雖然製程勉強算追上,但因為IPC很可能只有 INTEL 2000 SERIES的水準,
所以頂多吃下中低階市場。

STOCK COOLER不似CPU研發那樣曠日廢時,是短時間內即可改善的項目。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