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萬左右的相機已經贏不了手機??

我想相機vs手機的問題應該是這樣

除了建基於prerequest readout,網格運算和tone mapping的HDR以外
將來的手機肯定會有更好的AI升頻降躁和因為DoF map的更加精準會有更擬真的散景

所以相機一定要跟著相同的歩伐發展嗎?
放棄開發SNR更高的sensor,因為演算法可以代勞,鏡頭的解像度可以隨便做因為有AI銳化,散景要不要都好因為能後制出來

這樣就是相機理想中的進化?就套用這樣擬真的演算法?
srwe wrote:
我想相機vs手機的問(恕刪)

相機自從導入數位修正以後,也沒什麼本錢去說手機修不修圖啦…事實就是純粹光學的浪漫最出名的就是蔡司Otus,就擺在那,買得下去又有多少人?市場越做越小,公司要獲利只能越賣越貴,然後消費者越來越買不下手市場又變更小…到最後就是大家都沒得完而已
其實現在的高階鏡頭對數位修正的倚賴度還不是相當高,高階鏡隨便轉接效果還是不錯

反而縮小過的鏡頭數修正變形和色差修正就有點誇張了
Serv Pre wrote:
你這樣講話好令人討厭(恕刪)


我只是不懂而已,沒有按快門照片如何產生?
如果他的說法是手機在打開拍照APP的時間已經在運算了.那就說得通
srwe wrote:
相機一定要跟著相同的歩伐發展嗎?
放棄開發SNR更高的sensor,因為演算法可以代勞,鏡頭的解像度可以隨便做因為有AI銳化,散景要不要都好因為能後制出來


有疊圖運算法一樣可以升級CMOS
CMOS能力可是疊圖運算法的根本
越強的疊起來也更好
更不用說鏡頭解析能力也影響畫質
大CMOS自然的散景比後制方便
而且單眼原本的能力一點也沒變
只是相機廠想做很難
要花大量的人力去分析coding
更新更強化的cpu做運算
在已快速萎縮的相機市場裡
會看不到願意下重本的廠商
也不見得是完全沒有衝突

因為進階的疊圖演算法會用到圖像晶片高速讀取CMOS上的資料運算,所以CMOS感光面上會有專門的數位轉換電路,甚至是ADC專用的DRAM,理論上原始的SNR不會比普通的BSI CMOS好,因為電路會比較複雜,每像素的感光面也會有縮小(因為要放更多的線路給DRAM和較複雜的ADC電路)

然後是AI銳化和散景,到底是真的銳度和散景好呢,還是AI代勞的就夠呢,我想很快這就會由電玩的DLSS/VSR蔓延到手機這邊了
再怎麼辯也改變不了現實,目前手機就是還贏不了,想追求更高畫質的人,只有相機可以幫你。
即便未來因為市場關係,相機及鏡頭的價格會更高,專業人士與金字塔頂端的消費者還是會買,就不用其他人操心了。
隨手拍的畫面,手機辦的到嗎?

某些自以為是的思維只會害了相機發展
可幸運的是推動發展的是廠家,而不是那些相機崇拜者,廠家真的像崇拜者那樣去思考可就慘了
就算用多少規則去刪文,封住別人的嘴巴,不讓別人說他仆街,大家仍會知道支那01是仆街,快過去中國啦
flody wrote:
某些自以為是的思維只會害了相機發展
可幸運的是推動發展的是廠家,而不是那些相機崇拜者,廠家真的像崇拜者那樣去思考可就慘了

您的在這篇想傳達的,好像是希望相機廠商也可以學習手機AI方面的優勢? 關於這點,我個人沒有任何意見,無論手機或相機未來有更突破性的發展,我都樂觀其成,我是很現實的消費者不是崇拜者,誰可以做出好東西,我有興趣如果也買得起,那就買阿!

目前真的對拍照攝影有興趣的人,手機很難滿足吧? 很自然地就會去追求更專業的器材,如果明明很喜歡拍照卻只用手機,我昨天問老婆,她說第一就沒錢,第二對照片就沒那麼高的要求。
srwe wrote:
放棄開發SNR更高的sensor,因為演算法可以代勞,鏡頭的解像度可以隨便做因為有AI銳化,散景要不要都好因為能後制出來
這樣就是相機理想中的進化?就套用這樣擬真的演算法?


也不能這樣說,兩者應該是並進的。

您這問題就像是既然現在後製技術如此強大,
那是否用傻瓜相機拍照就夠了,反正後製都可以辦到,
今天只是後製的角色從自己用電腦動手做,變成手機代勞而已,
本質上還是後製

相機還有光學的優勢在,
後製畢竟是加工處理,再怎麼加強還是有極限,
就跟雖然手機HDR直出的效果乍看之下不錯,
但放大一看還是雜訊滿滿,細節也不夠,
這點就很像把寬容度不夠的照片硬是後製調整一樣

而且感光元件越大的手機,演算法的效果效果也會越好,
這樣不就證明前期條件還是很重要的嗎?

而散景雖然可以模擬,
但一遇到複雜邊緣或者背景,現階段還是很難完美,
光是一個戴眼鏡的人來說,它模糊的永遠是最外圍的邊框,
但眼鏡內穿透的背景永遠不會被計算到,所以目前演算法還是有極限

解像度更不用說了,
一個模糊的影像再怎麼銳化它還是模糊的,
所以本質如果不好,後製再怎樣加強也沒用。

相機廠要開發的東西很多,
除了持續精進寬容度更高的感光元件之外;還要開發光學鏡頭,
追焦技術的算法也要不斷更新,而且現在還多了動態影片.........
在現階段相機市場如此萎縮的情況下,
或許沒有太多資源再去開發機身本身的AI後製處理能力吧。
況且機身後製處理的速度更是一大問題。

不過相機廠其實可以先從小片幅的相機開始嘗試就是了,
只要把AI後製功能做成讓消費者選擇要不要開啟就好,
如此也不太需要擔心處理太慢的問題,就先當作試試水溫也好,
拿一吋機來試水溫就不錯,反正RX100出到現在好像沒什麼搞頭了,
放點新功能也不賴

說真的我覺得如果是Samsung,應該是有能力搞這種相機的,
可惜它退出相機市場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