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we wrote:
放棄開發SNR更高的sensor,因為演算法可以代勞,鏡頭的解像度可以隨便做因為有AI銳化,散景要不要都好因為能後制出來
這樣就是相機理想中的進化?就套用這樣擬真的演算法?
也不能這樣說,兩者應該是並進的。
您這問題就像是既然現在後製技術如此強大,
那是否用傻瓜相機拍照就夠了,反正後製都可以辦到,
今天只是後製的角色從自己用電腦動手做,變成手機代勞而已,
本質上還是後製

相機還有光學的優勢在,
後製畢竟是加工處理,再怎麼加強還是有極限,
就跟雖然手機HDR直出的效果乍看之下不錯,
但放大一看還是雜訊滿滿,細節也不夠,
這點就很像把寬容度不夠的照片硬是後製調整一樣
,而且感光元件越大的手機,演算法的效果效果也會越好,
這樣不就證明前期條件還是很重要的嗎?

而散景雖然可以模擬,
但一遇到複雜邊緣或者背景,現階段還是很難完美,
光是一個戴眼鏡的人來說,它模糊的永遠是最外圍的邊框,
但眼鏡內穿透的背景永遠不會被計算到,所以目前演算法還是有極限

解像度更不用說了,
一個模糊的影像再怎麼銳化它還是模糊的,
所以本質如果不好,後製再怎樣加強也沒用。
相機廠要開發的東西很多,
除了持續精進寬容度更高的感光元件之外;還要開發光學鏡頭,
追焦技術的算法也要不斷更新,而且現在還多了動態影片.........
在現階段相機市場如此萎縮的情況下,
或許沒有太多資源再去開發機身本身的AI後製處理能力吧。
況且機身後製處理的速度更是一大問題。
不過相機廠其實可以先從小片幅的相機開始嘗試就是了,
只要把AI後製功能做成讓消費者選擇要不要開啟就好,
如此也不太需要擔心處理太慢的問題,就先當作試試水溫也好,
拿一吋機來試水溫就不錯,反正RX100出到現在好像沒什麼搞頭了,
放點新功能也不賴

說真的我覺得如果是Samsung,應該是有能力搞這種相機的,
可惜它退出相機市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