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萬左右的相機已經贏不了手機??

elfwong wrote:
說到重點了!有網友提(恕刪)

直接把他拉黑就好了,自從把他黑掉以後我看版的心情愉快很多
jjx874 wrote:
拿來做HDR合成的照片如果包含場景裡的全部動態範圍,就不會高光過爆,暗部過多雜訊,這個跟一開始拍攝的素材有關,跟HDR算法無關。


文章要看清楚,並理解它,
首先它這篇文章指的 HDR 是手機機身處理的 HDR 技術,
因此自然是拿同樣都是透過機身處理的 HDR VS HDR+,這樣比較才有意義。

用包圍曝光再進電腦後製的思考本身就已經錯了,
因為變因變成 [包圍曝光] +[電腦後製] + [ HDR ] VS [ HDR+ ]
這種比較是沒有意義的。

因為包圍曝光不一定要透過機身功能,
我們可以自己操控;甚至我能選擇我要的效果
例如:
相同曝光且固定光圈下,
我可以選擇加快快門,拉高ISO,來定住移動的物件,
反之我也可以選擇放慢快門,降低ISO,來取得更好的畫質,
甚至因為有腳架,我還可以把快門降低到安全速度以下(所以腳架還是有用的),
然而如果是相機控制的包圍曝光,那通常它不會低於安全快門,
所以一開始是用人為的包圍曝光還是相機的包圍曝光,這兩者就已經是一個變因。

接著進到電腦後製更不用說了,
我可以透過Photoshop的圖層與遮色片來逐一調整效果與修圖去鬼影,
但這時候問題來了,
這效果的好壞主要是取決於"使用者後製的技術",
這跟機身還有電腦強不強可以說完全無關了

另外鬼影的產生是由物體的運動導致,不是由高光過曝、暗部雜訊造成。

當然,它這篇的重點是HDR+,
沒必要細講 HDR 會造成鬼影的原因
如果想了解相關技術,01的編輯有寫一篇介紹,有講的更清楚一些。
Pixel相機黑科技怎麼來的? 來看技術解密


那您有想過為什麼 HDR 容易拍到移動的物件而出現鬼影嗎?
那當然是因為包圍曝光下的快門時間不同步而導致,
鬼影的狀況當然不是每次都有,
但就是有些情況下特別容易出現,尤其在光線比較不夠的時候,
例如晨昏這種高反差的環境下更容易出現。

而 HDR+ 主要是透過"相同曝光"的多張連拍之後,
再運用這些圖像來進行疊圖運算,自然比較好對齊圖片還有減少鬼影,
就拍攝原理來看哪個容易拍出鬼影一目了然。

此外這邊探討 HDR 跟 HDR+
主要還是建立在"機身處理"才有意義,因為這樣變因才只有一個,
又或者是 相機 VS 手機 也一樣。

我不懂為何有人一直把電腦後製技術扯進來,
因為這樣相機拍攝成果的好壞完全是取決於"使用者的後製技術",
跟相機機身一點關係也沒有了.............
丟一句那是因為使用者懶的學或者不懂,根本完全模糊焦點了。

最後如果相機有手機的AI運算,那絕對是一個好事,
這功能作為一台專業的相機,它一定是可以選擇要不要使用,
所以一昧的反對這技術很奇怪

因為它只是其中一種選擇,
我可以選擇機身AI處理的 HDR+ 直出相片,
當然也可以選擇自己拍包圍曝光用電腦後製HDR,
畢竟 AI 還沒強大到能猜到使用者想要的效果是什麼,
所以要用那一個方法全在使用者身上。
featheringer wrote:
直接把他拉黑就好了,自從把他黑掉以後我看版的心情愉快很多


我本來就帶著微笑的心情寫喔!
只想藉由該員在本樓的表現, 對照我講的, 讓更多人知道

另外, 我有拉黑喔! 好多年沒這樣做了
elfwong wrote:
我本來就帶著微笑的心...(恕刪)


回頭爬文
剛愎自用也是arclen說的
再回頭看文,那個愛PO照片的
也沒PO過手機照
記得他還嗆(手機照就拍的比你好)這種話
這樣說話很8+9
而且拿出手機照的都是別人
手機會需要HDR 主要是動態範圍不高
所以才用運算的方式取代

但是 HDR 對新世代的相機不算是什麼了
除了相機本身的高動態範圍外 機身也能直出HDR 照片
更不用說像素位移 這東西手機都追不上
只會什麼4合1 5合1 來追求清晰度
這東西Nokia 8年就玩過了


一般人都喜歡簡單的微波料理
以上內容由各造字機構提供為純屬隨機拼湊性質,僅作參考,使用者應明瞭其參考性,審慎考量本身之機率風險,使用者若依本資料抒發生任何狀況須自行負責.
現實生活中身旁每天充滿各種奉承諂媚,所以在01如果被人嗆了,我都會開心微笑感到十分有趣!
前面有人說台積電徵人強調品行最重要,我也非常贊同,老闆或主管對於員工的品德操守及工作態度上的重視程度,是高於員工的學經歷與能力,忠誠度也是十分重要。所以如果本身工作能力很強,卻在職場上走得不順遂,也許可以自省一下,是否在這幾個關鍵點上出了問題。

回到主題,相機或手機? 還是回到個人需求問題比較實際。美麗的天空、大山大海、建築、風景古蹟,永遠都在那裏,手機的進步有目共睹,拍個到此一遊照片,不要求太高我其實也是可以接受。

但我拍照需求都是以家人為主,太多鏡頭是手機辦不到的,所以我選擇用相機,舉例: 孩子一生一次的幼稚園畢業表演,坐在離舞台那麼遠的觀眾席,必須背上砲管去拍。也是我愛用長焦段及大光圈鏡頭的原因,因為這是手機硬體上的限制就無法做到,如果有類似需求的人,真的不彷考慮使用相機,線上遊戲少儲值一些就有預算了!

(我還算比較前幾排的,後面的家長只拿手機是要拍甚麼?)



還是現在有厲害的手機可以做到高畫質長焦,還請指教!
tsuyao wrote:
回到主題,相機或手機? 還是回到個人需求問題比較實際。美麗的天空、大山大海、建築、風景古蹟,永遠都在那裏,手機的進步有目共睹,拍個到此一遊照片,不要求太高我其實也是可以接受。

令你感受很深的畫面,一生就只有一次,不會永遠都在那裡。就算是一個固定在那里的古蹟也是一樣,心情,經歷,季節,氣候,光線,色彩總是一直變,一個變,就完全不一樣了。也許你是經驗不一樣,還是感受性不同,沒辦法體會我的感觸。
沒有人會要求不高的,只是有時必要做點妥協 。就算我拿手機,我要求也是非常高。但要求非常高,是整体拍下來的畫面讓你滿意,滿意的畫面,在於能傳達你的感受,而不是傳達你的技術,也不是傳達你的器材有多貴。

還是一樣的建議,有機會去旅行多拍多感受,拍了幾次,也許你不會再帶大炮出門。也許也跟我一樣,就一隻手機跟一隻輕便的定焦鏡而已。
我第一次覺得能傳達我的感受的畫面,我估大概是拍了3000張後才感覺到的。

底下是早期 i6+ 拍的,因人事地物的關係,我最喜歡的照片,別人不一定覺得讚。
後來相機其實佔了一半以上。相機手機總量差不多一半一半。

PS : 高畫質長焦,請問你拍了多少照片?真的實用嗎?我一個朋友,加一加近百萬,我看他拍鳥應該是少於100隻,沒多久就覺得累了,現在設備應該超過3年沒動了,全在防潮箱裏。沒追求內心真正的感觸,只在意技術,在意鳥是不是拍得很好看,這樣是拍不久的。






ddity wrote:
手機會需要HDR 主(恕刪)

其實像素偏移這種東西現在的手機已經辦得到了喔,這就是Google的SABRE以及SuperRES Zoom演算法的根源…只不過IMX363的硬體實力早就被榨乾了,而且Google在相機硬體持續擠牙膏然後又從來不強打這兩項功能,所以你覺得手機辦不到罷了
當然,你要說Pixel能不能像A7R3那樣靠像素偏移榨出那種嚇死人的畫質?直接跟你說不可能,因為兩者採用的是完全反方向的技術…相機的像素偏移是靠硬體,用移動CMOS的方式來讀取RGB資料最後在機身內合成,所以腳架就是必備甚至拍攝物也要無限趨近於完全靜止才會有最好的效果
而手機則是反過來,利用手持拍攝的微幅震動加上大量連拍,用偵測物體邊緣的方式來疊合圖像並且分析色彩分佈,從而得到更清晰更準確的色彩資訊…雖然兩者運作原理完全不同,但是殊途同歸,這也是為什麼Google可以做出當今世上唯一數位變焦能變出比原圖裁切更多細節的演算法,其實道理就跟A7R3可以變出240MP但是那不是灌水的是很類似的
當然相機的像素偏移是紮實的,因為就完全是硬體功能…手機的像素偏移是虛擬的、運算來的,雖然效果較差但是免除了腳架以及靜止物體的限制
其實想想吧,先不說A7R3的FF片幅比起Pixel手機的1/2.55"有多少優勢,手機如果弄出A7R3那種像素偏移功能你覺得能當賣點嗎?87%的手機使用者的反應可能是這樣:一定要腳架?只能拍靜物?這是什麼垃圾功能?可以拔掉賣便宜一點嗎?還是你換一顆超廣角或長焦鏡給我好嗎?

想到再補充一下,說到幾合一的功能的話,疊圖演算法還是能夠真的榨出更多細節的…拿我ZF6這過時的IMX586來說,就算是軟體不行的原廠相機APP,在48MP之下還是能拍出比12MP更多的細節…不過因為48MP全開原廠相機就會捨棄任何演算法,單純只做轉檔調色的結果就是48MP的圖不僅動態範圍悲劇,在細節部分也會出現很多格紋與塊斑…但你要是拿有套演算法的12MP放大200%來比對沒套演算法的48MP,48MP的細節還是明顯勝過兩倍放大的12MP的
如果套上外掛GCam的話,48MP的可用性就會大幅提升,因為它還是會照樣跑疊圖演算法…基於上述說的軟體像素偏移,疊圖之後不僅動態範圍大幅提升,軟體猜色的結果也會比原廠相機自然很多…但因為排列方式的限制,你還是看得到猜色的痕跡,尤其在部分反差過大的地方還會讓暗部爆出大量雜訊…終究GCam演算法設計的對象不是QuadBayer架構的CMOS,是我們自己拿來硬套,這也是非戰之罪
但是首先,硬體HDR在今年的手機以經開始出現,所以4倍畫素的全輸出可用性就會大幅增加,即使不套疊圖仍然有效果在…再來,這部分屬於幻想,那就是Google日後若改用QuadBayer架構的CMOS,那GCam的演算法肯定又會再翻上一翻,畢竟我們現在拿來硬套都有成效了,沒理由Google原廠做的會輸國外的移植大神
最後手機的幾合一,其實我最期待的就是9合1…沒錯三星已經做出9合1了,但是效果並沒有比較好,那是因為我覺得他們還沒有做到9合1最理想的樣子…什麼樣子?它完全可以搞3X3陣列的真實RGB濾光片啊,那可是Sigma X3停產後最有可能量產的真實RGB感光的陣列啊…如果真的哪天三星或者哪一家想到了,做出來的效果大概可以跟X3或者像素偏移有個87%像吧?而且可以直接解決掉X3的高ISO爆炸、無敵噴電以及像素偏移對靜止的極度要求吧?還能繼續喊等效大畫素因為是9合1真實感光,那才是手機CMOS真正再一次的畫質飛越啊…
featheringer wrote:
其實像素偏移這種東西(恕刪)


貼這篇文章幫您支援,
內有Super Res Zoom的介紹,
還有解釋一些為何Google演算法能避免拍出殘影的技術。
Google 發文詳解 Pixel 3 中的拍照技術──Super Res Zoom

當然Super Res Zoom現階段個人還是覺得不滿意就是了,
要是真的太過望遠,其實能提昇的很有限,
例如我在觀音山山頂要拍攝遠方的淡水一樣,
鏡頭50mm的極限就在那邊,原本的成像就不是很清晰了,
它也只是在模糊的成像上面去計算
所以我覺得目前它還是需要運用在原先手機焦段成像最好的距離內,
去數位邊焦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貼幾張之前測試 GCam 所拍的照片,
只有用 Camera Raw 縮圖到 1800 x 1350

Google Pixel 4 XL

廣角接圖



28m



50m
MiPiace wrote:
令你感受很深的畫面,一生就只有一次,不會永遠都在那裡。就算是一個固定在那里的古蹟也是一樣,心情,經歷,季節,氣候,光線,色彩總是一直變,一個變,就完全不一樣了。也許你是經驗不一樣,還是感受性不同,沒辦法體會我的感觸。
沒有人會要求不高的,只是有時必要做點妥協 。就算我拿手機,我要求也是非常高。但要求非常高,是整体拍下來的畫面讓你滿意,滿意的畫面,在於能傳達你的感受,而不是傳達你的技術,也不是傳達你的器材有多貴。

還是一樣的建議,有機會去旅行多拍多感受,拍了幾次,也許你不會再帶大炮出門。也許也跟我一樣,就一隻手機跟一隻輕便的定焦鏡而已。
我第一次覺得能傳達我的感受的畫面,我估大概是拍了3000張後才感覺到的。

底下是早期 i6+ 拍的,因人事地物的關係,我最喜歡的照片,別人不一定覺得讚。
後來相機其實佔了一半以上。相機手機總量差不多一半一半。

PS : 高畫質長焦,請問你拍了多少照片?真的實用嗎?我一個朋友,加一加近百萬,我看他拍鳥應該是少於100隻,沒多久就覺得累了,現在設備應該超過3年沒動了,全在防潮箱裏。沒追求內心真正的感觸,只在意技術,在意鳥是不是拍得很好看,這樣是拍不久的。


我的天啊
你對攝影文字上的自信,遠遠遠遠超過你作品的能力!
這是你拍了三千張後的感想嗎?
我知道我這樣很沒禮貌,不應該隨意批評別人作品
但我實在忍不住不想說謊
你的照片真的非常普通
除了想炫耀你去很多國家以外
我感受不到你照片的溫度,構圖,自我色彩風格,故事
我只有感受到手機工程師幫你設定的AI色彩
難道你沒有自己的見解與靈魂嗎?

如果只是單純炫耀外國景點我還可以忍
但居然本末倒置的宣揚攝影不需技術技巧
不需學習調色,然後貼出自己認為最棒的AI作品
誇誇其談攝影哲學

幹話幹的這麼理直氣壯
你簡直可以去大學教授攝影學了

01真的是什麼人都有

我雖然不用手機拍照,因為我拍小孩快門至少1/250
手機完全沒辦法
但這棟樓讓我收穫良多
原來手機沒我想的這麼差
積極熱愛生命,享受生命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