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在媒體行業待了一陣子,問些個笨問題。就是一直不太懂為何絕大部分的影音剪輯軟體如果需要輸出影音做預覽,為何一定要插一片專業的影音卡也要一台專業的顯示器?
針對專業影音卡如Storm 3G、Decklink、Matrox以及許許多多專業的廠牌及型號等等等,為何不能以現在的電腦顯示卡取代? 一些電競卡強如2080TI、Radeon VII甚至未來的3080、70系列也無法取代那些所謂的專業影音卡? 再者,如果那些電競卡無法取代,那Quadro跟Fire Pro強調繪圖的卡也無法取代專業影音卡來做影音輸出嗎? 一樣可以輸出4K、8K的RGB 444或YUV422影音畫面卻無法取代還得另購影音卡的理由跟原因是什麼呢?
另外所謂的專業顯示器跟現在高階的電腦螢幕相比,先不論HDR的分區控光,兩者都可以有很好的色深及色彩校準。想問如果在同一解析度輸出下是否能用高階的電腦螢幕取代專業顯示器。
還望一些影音大師能解答小弟這些心中的疑惑,感謝。
alex6225 wrote:
僅就個人用過Matrox...(恕刪)
感謝提供經驗。但就我所知現今大部分的調色或是特效合成軟體及外掛插件(plug-in)都已開始使用GPU了,甚至大部分的3D軟體如Autodesk、3ds Max及Cinema 4D等等,無論是render或是及時運算playback,效能強的GPU大都可以工作良好。所以這已不是問題。
我這邊強調的是影音輸出預覽,既然顯示卡或繪圖卡的效能強悍,影音輸出應該輕而易舉,為何仍不能取代專業影音輸出卡,必須另購一塊影音輸出卡至專業監視器來監看?
我個人是懷疑剪輯軟體有可能綁規而只支援特定某些影音卡來做輸出以創造利潤? 感覺被剝了多層皮。因為軟體跟輸出卡加上監視器所費不貲。雖然是公司出錢買,但公司或一些量很大的個人工作室如果能省下輸出卡跟監視器的成本也是相當可觀。
至於監視器部分,高階螢幕無論色域及色深都可比美專業監視器,只差支援3G、6G、12G(/Dual Link) SDI接口介面,且高階HDR分區控光也還沒下放到電腦螢幕,但30吋左右的4K專業監視器動輒要價30萬到近百萬元之譜也是咋舌。
Jefferson Lin wrote:
且高階HDR分區控光也還沒下放到電腦螢幕
像Decklink那樣的是擷取卡,主要是接收外部裝置的影像訊號,著重於透過卡上的硬體晶片,對影像進行即時編碼(也包括即時的10bit到16Bit Upconvert、Downconvert、色彩空間轉換),供電腦或外部顯示器使用。
像RTX 2080那樣的顯示卡,主要是處理來自內部CPU透過系統或軟體呼叫API執行,將影像輸出至顯示器上,如果需要執行3D或特效運算,則使用GPU資源運算,運算完丟回CPU,由整合於CPU內部的內顯晶片進行硬體編碼,或CPU本身進行軟體編碼,編碼成最終影像後,再交給顯示卡輸出到顯示器上。
擷取卡不佔用CPU資源,影像的編碼處理是即時的,使用的SDI傳輸是符合SMPTE嚴格的廣電標準,且傳輸距離超過300米,SDI-HDMI in-out的轉換也是即時的。
顯示卡著重的不是即時性,而是GPU運算效能,大部分使用的HDMI、DP輸出介面,是消費性產品廠商公佈的標準,HDMI超過5-10米就會有訊號衰減的問題。HDMI在2.0以前,都還是只支援8bit/10 bit,它一開始就不是為了符合廣電需求設計的。
所以擷取卡與顯示卡是不同目的的產品,剪輯軟體上的影片效果處理、渲染、即時預覽、不是光靠高級顯卡就行,也是需要CPU、RAM、系統之間的配合,剪輯軟體中GPU大多只用在處理特定的影像縮放、Lut套用、Plugin效果、畫面穩定等…而這些效果以外的,像是影像編碼、算圖是需要跟CPU配合,即時預覽需要GPU上的視訊記憶體跟系統記憶體的配合。再高級的顯卡、繪圖卡、擷取卡。都無法互相被取代。
消費級顯示器能當業務型監視器嗎,看你需求到哪裡,國際上影視製作就是靠標準,像韓國,要走出去,得先把好萊塢、Netflix在用的產業標準及流程引進來。SONY STE-OLED面板跟獨家專利技術是值得那個售價的,所以完全是看你有沒有需要廣電品質標準。
當然客戶不要求色彩標準,你也沒SDI input需求,拍攝團隊/後期團隊規模也沒那麼大時,大部分人的確不可能花30到100萬去買業務型監視器。
就算不看HDR能力,影像製作也至少得要求色域、反應時間、對比、耐用性、校色與亮度的一致性、背光光源的壽命與光衰。
P.S.有看過一些視效公司在代言Asus的ProArt螢幕
BVM-X300/2與CG3145 一級HDR專業螢幕性能比較-GE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