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簡單介绍一個古老的哲學學派—斯多葛派。
這是年代非常久遠,但是直至今日都有很多人篤信的哲學思想派別。
也因為斯多葛派的衷心思想,相較於許多超脫現實的哲學派別來看,他們是屬於比較接地氣的,其中很多的心法都很適合應用在生活中。
今天就和各位提其中一個很不錯的心法 —
「控制二分法」。
控制二分法中,把所有的事情都劃分成了兩類:
①可控制的
②不可控制的
先舉個例子,紐約大學的哲學教授馬斯莫.匹格里奇是斯多葛學派的擁護者,他說了一個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
匹格里奇某次搭乘地鐵,在某站車門即將關上的時候,自己的錢包被一個壯漢給搶走了。
壯漢的時機抓的很好,搶走的刹那,馬上衝出車廂,此時剛好車門關閉,緩緩駛向下一站,只留下一臉錯愕的匹格里奇。
他當然非常痛恨自己的不小心,因為錢包有很多重要的證件、信用卡等等,要花不少時間去掛失、補辦等動作。
但是隨後想了想,他依然鎮定自若的前往目的地。
好像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一樣的跟朋友會面,聚餐。
一般人遇到這種狀況,可能早就在地鐵車廂裡面破口大駡,甚至影響到自己一整天的行程,與朋友的約會乾脆就不去了。
不一樣的是,匹格里奇是奉行斯多葛派多年的思想者,他很快的就把當下的事情依控制二分法完成分類。
不可控制的:小偷已經衝出車廂,再怎麼生氣也無濟於事,不如接受這個事實,完成補救措施。
可控制的:自己原本行程還是得完成,調整好自己的情緒,一樣和久未見面的朋友好好聊聊天,享受一頓美好的餐點。
這就是控制二分法厲害的地方,
明確的把自己的焦點放在可控制的部份,花費十分的努力。
而不可控制的部份,則是完成了自己分內的事情後,靜靜的等待結果。
如果你已經能夠接受斯多葛派的控制二分法,那你更應該學會利用二分法的原理,轉化自己的個人目標。
也就是把「外部目標」轉換為「內部目標」。
不知道你有沒有投過履歷或是面試的機會?
如果這份面試的工作,對你來說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機會,那你可能會處心積慮的準備面試,
甚至,在面試結束之後,還每天懸著一顆心,無比緊張的期待著結果。
但是,就算你之後一天24小時裡面,花了20個小時去祈禱、去緊張面試的結果,這能給你帶來任何不同的改變嗎?
也就是說,關於面試的結果,這間公司寄給你的信件無論上面是寫著錄取與不錄取,我們花再多時間禱告都沒有直接的幫助。
或許你對於自己準備的面試內容充滿信心,但是如果有其它競爭者表現的比你更好呢?
利用「控制二分法」,我們已經知道結果屬於不可控制的部份,因為你控制不了外界,但是你能控制自己。
因此,在為面試這項任務設定目標時,錄取與不錄取就是屬於「外部目標」,這是控制在別人手上的事情。
你能不能錄取,這是老闆的決定,跟自己沒有一點關係。
而「內部目標」,就是你事先準備的面試內容,想辦法在過程中發揮自己全部的實力,這些你能完全掌握的部份。
只要達成內部目標,對於不能控制的結果,就不用再擔心焦慮,能夠在面試結束後,淡然處之。
因為你知道,這些多餘的擔心、害怕、憤怒都是一種自我傷害的情緒。
兩個例子,希望能為各位稍微了解斯多葛學派的控制二分法。
這個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心法,或許能讓處於快時代的我們,心中多一些安寧與自信。
siva01 wrote:
那都是遇到自己還能承...(恕刪)
任何一個內部目標都屬於可以控制的範圍。
如果你說總會遇到自己無能為力,無法承受的事情,那我可以舉個例子討論一下。
奧地利的神經學家維克多.法蘭克,他是二戰時期,德國納粹集中營的生還者。
他在那段時間,遭遇納粹惡劣的對待,不但父母、妻子、家人通通死於納粹之手,他本人也深陷納粹的魔掌,日復一日的承受身體與心靈的殘忍折磨。
你說這些是否屬於完全不能承受的範圍呢?遭遇這種情況,一般人早就生無可戀,一了百了反而比較痛快。
但是維克多反而在集中營裡面體悟了一點:
「一個人的所有東西都可以被剝奪,除了一件以外。
在任何情況下,人類最後的一項自由,即選擇如何活下去的態度,永遠不可能被剝奪。」
(原文:Everything can be taken from a man or a woman but one thing: the last of human freedoms to choose one's attitude in any given set of circumstances, to choose one's own way.)
即是屬於心靈的自由。
雖然我並不清楚維克多是否奉行斯多葛派,但是這個想法是不是正和控制二分法相符合?
不可控制的:納粹虐待、家人死去的事實。
可控制的:心靈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