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來家中炒鍋都是用陽極鍋與不沾塗層鍋
質輕的鋁合金鍋身鍍上一層不沾塗層超級好用
冷鍋無油同樣不沾
省時省力又輕鬆
任何廚藝小白都會很有成就感

缺點就是塗層鍋是耗材
如果天天使用
大約半年一年就差不多要換了
前些天家人還將不沾鍋塗層給燒壞了


想想乾脆找一個燒不壞的鐵鍋來試試看吧
無塗層的純鐵鍋材質很安全 耐高溫又超耐用
好好照顧它可以傳家用三代
但是鐵鍋的致命缺點就是遇水會生鏽
每次用完都需要烤乾保養
還有就是密度大,很重!

鐵鍋使用技術門檻也高
鍋溫要燒到夠高才不沾
烹飪時油量也要下很多
用完要盡快清洗+燒乾保養
對廚房新手而言很麻煩,初期挫折感會很高

原本想去五金行買兩百元的台式鐵鍋
網路上也有一些阿罵牌/袂和牌/火搶牌/蝦米碗糕牌....台式炒鍋
其實與五金行便宜的鐵鍋都差不多
但品牌行銷費與智商稅灌上去,價格硬是翻了幾番!

繼續在網路亂逛
顏值標準越看越高
當然智商稅也被抽得越來越多

最後看上了日本的極鐵炒鍋
顏值很高
鍋型也合適自己的手感
鐵炒鍋重量也不算太厚重
鍋體表面還號稱經過窒化處裡(滲氮處理)
聽說更耐用也更不易生鏽?

網路比價後選擇到日亞(amazon.jp)直購 (¥6600)
因為現在日幣貶值很便宜
直購台灣沒超過關稅門檻
含運費大約才2000元 (免稅)
這價格也就是台式鐵鍋x10倍價+智商稅


官網下單後一週到貨
日亞膽子真大
竟然原箱直送台灣
紙箱內外都沒有任何加強防護
還好開箱檢查後鍋子完整無損



外型漂亮
作工精細
無愧顏值擔當
會被抽高額智商稅也心甘情願
唯一的缺點就是有鉚釘.....
鍋子直徑30cm
空鍋淨重約1.2kg
鍋緣厚度1.0mm
鍋底厚度沒工具量,根據官方資料是1.6mm
所以這款鐵鍋屬於 "底厚邊薄" 的設計
(一般台製鐵炒鍋都是使用1.2mm均一厚度的的鋼板壓製成的)

官方說法新鍋不用空燒
只要用海綿加洗碗精輕鬆洗一下
然後直接倒油加熱就能完成開鍋
但是我洗刷完後用餐巾紙一擦
發現鍋面鐵粉黑垢多到可怕!

看看01這個 極鐵鍋開鍋慘案
就是表面鐵粉完全沒刷乾淨,直接添油加熱後所造成的

改用菜瓜布+洗碗精/小蘇打粉用力刷了幾次
竟然一樣黑
因為刷到懷疑人生
差一點就想用 阿忠師偷呷步 的方法將 "鹽酸" 倒下去酸洗了


但是想想鹽酸一下去窒化層(滲氮層)就毀了
當初就是為了滲氮窒化層才買這種昂貴的日本窒化極鐵鍋
如果酸洗除掉了窒化層那不如買200元的台式鐵鍋就好
只好忍住繼續努力刷鍋

後來繼續努力用力刷了N次 (N>30)
刷到手都快廢了
紙巾上的黑色物質才逐漸減少到可接受的範圍.....
鍋面也轉為淡淡的鈦灰色
因為這鍋子已經經過窒化處理
所以就不再進行空燒高溫 "烤藍" 步驟

後續就按照原廠建議方式倒油開鍋
流程不再詳述
完成原廠開鍋手續後
嘗試了網路分享的快速擦油養鍋方法
來回烤了5~6層薄薄的油膜
雖然直火烤油膜層不會很均勻很漂亮
但底部看似已經有薄薄的結晶層覆蓋了?

開操後的鍋底

直接挑戰高難度荷包蛋
中火熱鍋後冷油下去轉小火下蛋
正反面都有小許沾黏
但並沒有黏死
用矽膠鍋鏟推推都能推掉

煎了第一顆蛋後仍是熱油鍋
再接再厲
加入少許新油
第二顆荷包蛋就很完美
正反面都可以在鍋內旋轉

感想:
一般家庭使用鐵鍋必需付出代價,有得就有失
個人建議家中至少保留一只不沾鍋,只要使用得當一樣安全
鐵鍋適合快炒青菜與油炸,或是烹煮不易沾黏的食材
不沾鍋專門用來處理困難的煎蛋/煎魚/煎豆腐...,成功率超高
我會善用兩種鍋具,截長補短各取所長,烹飪時才能輕鬆愜意
結論:
1. 鐵鍋材料安全,但容易生鏽,每次使用後一定要烤乾
2. 鐵鍋重量不輕,手腕手臂負荷大,手無縛雞之力者慎入
3. 鐵鍋想要不沾,必須熱鍋冷油不能常翻,對烹飪技術要求門檻很高
4. 鍋要高熱又要高油,油煙問題,健康問題,高溫油品穩定度堪慮
5. 烹飪方式受限,不建議燒水當蒸爐/熬湯/煮麵/酸性食材/無油料理....
6. 耗時,熱鍋需要時間,每餐料理後必須立刻清洗,擦乾,再上爐烤乾 (上油)
7. 鐵鍋外觀不佳,黑黑/髒髒/油油/亮亮的,因為不能刷白刷亮洗太乾淨,潔癖者慎入
8. 鐵鍋就是欠操,最好餐餐煮天天操才會越用越好用,惜物者慎入
9. 廚房需要一個強而有力的排油煙機,建議自備防毒面具更好
10. 開放式廚房千萬不要買鐵炒鍋,除非想讓家裡裝潢家具吸滿快炒店的油煙味
11. 如果只是假日偶爾開火,強烈建議不要選鐵鍋來搞死自己
12. 廚藝小白請遠離鐵鍋,擁抱不沾鍋,免得黏鍋黏到懷疑人生
後話:
當初只是要買個炒菜鐵鍋
竟然越看越偏
然後就看到了法國碳鋼平底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