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預測全球電動車銷量將以的21%驚人的年複合成長率成長,但電池生產量和容量的成長率應該會比電動車的銷量成長還快。原因在於隨著電池價格不斷下降,汽車電池的平均容量將在未來十年內以每年3%的速度成長,從而使OEM廠能夠安裝更大容量的電池以提高行駛里程。電動車的發展始於中小型車,它們更容易電氣化以滿足監管機構碳排放的目標。如今越來越多的製造商開始邁向中大型車款。例如,全球電動SUV、北美電動皮卡等市場的細分可能會增加不同尺寸的電池,從而增加電池需求。

為什麼要回收鋰電池?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經理蕭達慶表示,鋰電池回收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降低環境衝擊,不論是鉛酸電池或鋰電池,若隨意棄置都可能汙染環境,加上金屬礦藏的開採加劇生態破壞,若能回收重複利用材料才有利環境永續。
其二在於鋰電池中的鈷、錳、鎳等有價金屬,價格波動劇烈且開採來源集中,不利於原料穩定供應。以鎳礦為例,俄烏戰爭影響全球鎳供應鏈造成「妖鎳之亂」,國際鎳價盤中曾一度暴漲超過10萬美元。因此若能妥善回收這些金屬,將可創造一定的經濟價值。不過電動車時代來臨後,鋰電池的回收場景將變得不同 ── 驅動一台特斯拉需要高達7000顆鋰電池,未來汰役鋰電池的量體將是過去的數千倍,各國廠商因此陸續投入鋰電池回收產業,台灣工研院也在2020年開始建置小型處理設備,試驗萃取鋰電池中的有價金屬,預計在將來技術轉移給回收業者。
電池循環產業鏈國外投入回收技術開發
2020年12月最新公布的《歐盟電池法規》中,針對鋰電池的規格以及使用再生原料的比例做出規範,目的是增加鋰電池中可回收的材料比例,達到循環經濟。法規中特別針對鋰、鈷、鎳等金屬元素含量做出規範,這些金屬元素不僅價格較高,開採量也有限,因此歐盟要求在2040年以前將這些金屬的含量提升到兩倍以上。國際上回收鋰電池著名的廠商之一,為美國民間電池回收廠Redwood Materials,由特斯拉前技術長史特勞貝(J. B. Straubel)於2017年創立,成功讓電池材料透過回收、提煉再回到供應鏈的循環當中,技術已相當成熟。部分鋰電池製造商和車廠也積極投入電池回收計畫,例如豐田汽車與電池材料廠商Umicore合作,在歐洲的電池回收率已達9成以上;福斯汽車也與Redwood Materials合作,將回收後的原料送回車廠再利用,達成真正的循環經濟。
電動汽車在德國公路上行駛,如何處理舊電池的問題變得越來越重要。德國漢堡的一家EMR電池回收廠已經開始運營。
按這裡檢視網頁鋰電池再提煉出鎳、鈷、鋰等等貴金屬,再製成電池,形成循環經濟,讓電動車朝向真正的綠循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