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電車想法請教二:如果有更好的換電感受、更長的行駛距離、更便宜的電池與換電站設計。

ukj2621004 wrote:
一、目標:1.更好的(恕刪)


人才啊
建議樓主去電動汽機車產業投一下履歷
ukj2621004
您過贊了,小弟想法粗糙,請多指教。
1,車體太重,若車體空重110公斤,加上電池80公斤總重將達190公斤,相當一台500cc的黃牌,一般人根本不會買

2,換電站設計太複雜,最簡單的設計才是好設計,把換電站搞的那麼複雜,投資成本,電力需求,還有養護成本都會高的離譜,可能還要有專屬的變電箱伺候,光要申請流程就一長票,更何況還有安全性的考慮

可動的機械結構越多,出問題的機率越大,不是每個用車的人都會照SOP走,結果速度不見得更快,出問題的機率反而變高

3,企業追求的是利潤跟永續經營,要追求更高的附加價值來提高產品的售價,哪有企業是壓低售價跟收入的,那豈不是營業額越來越低,最後連融資都融不到

看看汽車吧!2001年的一台tercel售價448000,現在一台FIT都開價769000了,樓主還是要改變觀念,不是一味的追求低售價,低月付就會有市場
ORTHOPTERA
是不會開車嗎?
你說的對 wrote:
1,車體太重,若車體空重110公斤,加上電池80公斤總重將達190公斤,相當一台500cc的黃牌,一般人根本不會買

2,換電站設計太複雜,最簡單的設計才是好設計,把換電站搞的那麼複雜,投資成本,電力需求,還有養護成本都會高的離譜,可能還要有專屬的變電箱伺候,光要申請流程就一長票,更何況還有安全性的考慮

可動的機械結構越多,出問題的機率越大,不是每個用車的人都會照SOP走,結果速度不見得更快,出問題的機率反而變高

3,企業追求的是利潤跟永續經營,要追求更高的附加價值來提高產品的售價,哪有企業是壓低售價跟收入的,那豈不是營業額越來越低,最後連融資都融不到

看看汽車吧!2001年的一台tercel售價448000,現在一台FIT都開價769000了,樓主還是要改變觀念,不是一味的追求低售價,低月付就會有市場


謝謝資深車友回覆。

1.小弟沒騎過黃牌,但是常常雙載,增加60kg覺得就是多載一個人的操控感受。雖然操控變差,但還是能接受。如果這項犧牲,可以換來良好換電感受、低成本降價及3倍里程的多重好處,覺得未嚐不可。

2.您說的有道理,小弟以簡便的頂高器+滾筒輸送帶+軌道送電,均是簡便而且市售常見設備,不算複雜。至於專屬變電箱,如同工廠成立一樣,跟台電申請高壓專屬線路及變壓器,應可解決。

3.可是,如果以更低成本,卻能獲得更高里程、更好換電感受、更大電池供應效能,不是一大進步嗎?
透過新設計,用更低成本獲得更佳產品品質,這不是兩全其美嗎?假設:特斯拉將推出50萬以下電車,性能與安全不遜以往產品,這不是襲捲市場?創造消費者與廠商雙贏的局面嗎?


或許廠商不會降價,但是創造更經濟有效的電池充電方式,讓營運成本持續下降,是不是未來電車世界不可避免的趨勢?
你說的對
你的圖這樣密密麻麻的電池怎麼散熱,兩個貨櫃才兩台機車可以換,哪來的效率,純粹想像而已
你說的對
總結一下,你想解決現有電車的缺點,反而落入一個死循環,續航不夠加電池,換電不夠加大電站,而不是優化系統,也不計較成本,光貨櫃的外型就會被打槍,這提案只能送廢紙機
車子久了 噴到水 噴到泥沙 不小心受到外力小小撞擊
這樣自動換電會順利嗎?
又或騎一騎電池掉下來
市區要放一個貨櫃租金要多少

8顆重量,提供2.4倍電量(磷酸鐵鋰電池)電池顆數越多電池成本就高

約gogoro目前8顆電池,80kg 用5kw電機 這樣車子加電池的重量有多少
kyotpe wrote:
車子久了 噴到水 噴到泥沙 不小心受到外力小小撞擊
這樣自動換電會順利嗎?
又或騎一騎電池掉下來
市區要放一個貨櫃租金要多少

8顆重量,提供2.4倍電量(磷酸鐵鋰電池)電池顆數越多電池成本就高

約gogoro目前8顆電池,80kg 用5kw電機 這樣車子加電池的重量有多少


您第一項說得有道理。個人覺得這麼大供應量的換電站,可以像加油站一樣,有1~2名常駐員工,可以協助排除髒污及其他瑣事,讓更換過程順利。
只要滑軌框架設計強度足夠,經歷車體振盪測試不變形,就不會發生脫落問題。( 車禍除外,可以設計緩衝材料,保護廠商電池資產。 )

市區租金,以20呎貨櫃可放置普通店面計算,找小路邊一間店面平均約十萬/月計價,提供相當100小型換電站供應量,相當於目前每站約1000元/月等級。相信高度集中的貨櫃換電站還是租金較低。如果能接洽市區加油站,以更高租金租用較大空地,經濟效益也很好。

電池愈多顆,雖然初期成本數倍,但是最後總耗損成本是一樣的。例如:油車10公升油箱與40公升油箱,長期計算下來,使用油資將是一樣的,只是加油次數不同。同樣的,4倍大電池,初期成本是4倍,但是電池耗損也是4倍大,如果同樣騎20萬公里,原來的可能更新4次,4倍大的只更新一次,最終總成本相同。
這種設計會使換電站朝向集中、少量以及郊區化
但機車使用的族群是以都會區為主
要騎很遠的距離換電
跟解決里程焦慮的想法相違背
而且,大量電池集中在一起
如果發生意外會很難處理
分散地點還可以分散風險

這種想法即使用在汽車換電都很難實用
換電的自動設備故障頻率要很低
如果要有備用設備,要設置又要增加空間
有時候人力還是比自動設備更多彈性
maxwu123
此樓是正解
ptx wrote:
這種設計會使換電站朝向集中、少量以及郊區化
但機車使用的族群是以都會區為主
要騎很遠的距離換電
跟解決里程焦慮的想法相違背
而且,大量電池集中在一起
如果發生意外會很難處理
分散地點還可以分散風險

這種想法即使用在汽車換電都很難實用
換電的自動設備故障頻率要很低
如果要有備用設備,要設置又要增加空間
有時候人力還是比自動設備更多彈性


您說的有道理,基於風險與族群考量,貨櫃的大小可依需求做不同尺寸設計,甚至不用放滿電池。主要是達到用機械取代人力的良好感受、加大電池的長續航感受、使用磷酸鐵鋰電池的經濟考量、密集充電的節省器材與租地減少考量。

大量電池的意外事件,牽涉到安全設計,加裝自動灑水降溫及現場常駐人員協助各項問題處理。

設計愈簡單,採用愈多市售成熟產品,愈能獲得更穩定、低故障、低成本的效益。
感謝以上諸多專業網友意見,其中不少人覺得集中與密集,似乎有待商榷?

小弟找到一則資訊分享

Gogoro 換電站高達 2011 座!彭明義:與光陽不同,我們追求換電站大型化

裡面提到:相較光陽提出小換電站的策略,彭明義表示過往曾在地理位置相當好的地方,建置只有 8 顆電池的換電站,但成果評估「很慘痛」。因為地點好,所以消費者需求高,工作人員剛補上滿電的電池,就會有車主又來換電池,導致電池需求大於供給,消費者體驗差。因此,Gogoro 一直以來都朝「換電站大型化」的方針來走。像現在,六都換電站的擴張使命,首要任務不是增加站點,而是確保每個站都有充飽電的電池。



小弟覺得,gogoro經營換電車多年,擁有數千換電站,對於其中成本經營與考量,必有切身感受。如果gogoro未來也走向大型化,代表小弟提出的密集化換電站,在設計方向上是否也不謀而合?
覺得樓主的設計與目標很不錯,可以考慮申請專利喔!
ukj2621004 wrote:
感謝以上諸多專業網友...(恕刪)

光陽那個是真的太小了。睿能的剛剛好所以運作順暢。我不反對「未來」局部大型化,但不必全部,應該維持以目前站體為主的散佈方式,未來在局部熱區再適度的大型化。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