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台灣的電動機車將邁入黃昏? 商周:電動機車讓我得搭小黃回家


golden888 wrote:
商周這篇的主角是EM-50,10 AH電池,扣除補助後一台是三萬多元。


不能用補助的價錢來算,因為這是靠納稅人出錢買消費者車。

那種性能的合理價格本應該比補助後錢還低才算合理,有補助應該更低,而不是三萬多。
所以週刊才會說是納稅人的錢坑,這錢坑是廠商惡意造成的。

playcheng wrote:
聽說新加坡已經研發速充電的鋰電池

還說可以投入製程

不管無論如何

至少你充電必須跟加油一樣快

這樣設速充加電站效率也比較好

電動機車至少要等到石油快沒了

才有出頭可能
(恕刪)


產油國怎麼會讓你研發呢

就算有也要等石油快乾了才會釋放技術

不然石油大亨怎麼活下去

這樣你懂了吧
eagleeagle wrote:
我對電動機車要求不高,最高時速七十......就算六十也行,反正我很少超過六十;
但是起步、爬坡要有力不慢,加速順暢,省電,置物空間大,結構安全,而且不能太貴,
這樣人人買得起,才能造福世人,推廣環保。

這個要求與這裡R大的想法差不多。也就是能覆蓋大比例人群的需求的基本性能。關鍵是電池要做好。
現在的電動機車,還只適合業餘愛好人士的使用。有點象老式的照相機。需要自己調焦距,光圈,速度,順光逆光之類。而普羅大眾需求的是傻瓜照相機,傻瓜也能用的電動機車。大概還需要一兩年時間。

另外,E大也是過獎了。本人也只是瞎講講。

千錯萬錯,講自己不好,總是不錯。(沒有和別人過不去,或許還能減輕一下別人的負重感。)
千仇萬恨,把自己當敵人,總是不錯。(沒有和別人過不去,或許還能增加一下別人的安全感。)

中國大陸的問題,六十年代前的,起碼遭遇過大飢荒,全部屬於腦殘人士。六七十年代的,屬於半腦殘人士。一直要到八十年代后的,營養不良問題減輕了,而且是聽著鄧麗君的歌曲長大的,那麼基本的生理或心理才算是健康的。
這個鄧麗君的歌很重要,在歷史上要寫上一筆。因為這之前的大陸人每天講的就是仇恨與鬥爭。忘記了自己是人,是需要過日子的人。鄧麗君的歌曲喚起了人性,意識到自己除了仇恨與鬥爭,自己還需要過日子,生活中已經有太多的愛恨情仇了。
文革以前,基本沒有培養什麼技術人才,文革十年乾脆招收了十年的工農兵大學生,許多人連小學數學的四則運算也不會。改革開放后統統算他們是大專三年畢業的。所以人才斷檔了。現在,文革后培養的大學生開始成熟起來了,所以,這兩年,好象怎麼一下子什麼都會自己造了。

當然,國民政府時期,同樣很糟糕。比如說,因政治無能不力,每年不下五百萬人白白死掉。上海租界里,象這幾天的溫度,每天清晨,清潔部門的收屍車,在馬路上都要清除掉一車的凍餓死掉的流離失所者。當然,這個話,蔣家王朝是不會與台灣老百姓說的。也正是,那些達官貴人會被趕到大江大海里去喂鱉的原因。(然後,沒被海鱉吃掉劫后餘生的,爬上岸來搖身一變,又變成了高級的外省人,繼續欺負台灣本地人?)

現在對大陸來說,不會做的東西可以負面表列了。已經不多了。最主要的就是民航飛機及發動機還不會做。飛機沒有可以拋錨的地方,西方人是不知摔了多少飛機才培育起來的技術。中國大陸的飛機發動機核心技術比美國落後不到十年,飛機製造的總體水平落後三十年。目前上海集中力量在啃這塊最難也是最後的骨頭。明年,90座的飛機將投入商用。150座的飛機將試飛。
地球国民 wrote:
因為這之前的大陸人每天講的就是仇恨與鬥爭。忘記了自己是人,是需要過日子的人。鄧麗君的歌曲喚起了人性,意識到自己除了仇恨與鬥爭,自己還需要過日子,生活中已經有太多的愛恨情仇了。


原來鄧麗君的作用是這樣的,我終於明白了。

台灣與大陸看來演變剛好相反,台灣近三十年有一批人與媒體開始強調仇恨,
而且還是比你們大陸先聽過鄧麗君歌曲的人。
國民兄您們正好是該媒體與人士所教導該仇恨的對象,原來您跟我是仇人耶!.........哈哈!

糟了!我怎麼也學會仇很自己國家土地上的機車業者,忘記吧!忘記吧!

eagleeagle wrote:
原來鄧麗君的作用是這...(恕刪)


樓上你趕快去買一台萬年野狼跟世界好賺豪邁謝罪
當一個理性人的自利選擇被另一群人的自利選擇所阻擋時,鬥爭就開始了~
但應該還不到仇恨的地步~
日治時期政府雖有很高的行政效率和基礎建設,但台灣人被視為殖民的次等國民,台灣人民是受到歧視的,即便當時物質發展面是往上走的,但心裡是仇痛的!或許這才賦予後來的國民黨接收台灣後一絲統治的正當性。只是該黨的貪腐無能完全出乎台灣人的意料之外,其對台灣人的政治打壓和歧視,更可說是變本加厲,所以才有後來的二二八和美麗島事件!那時人們的心中,是充滿仇恨的!
當今不過選擇一台車,仇恨?沒這麼嚴重啦~

政府用納稅人的錢來補助或是推廣電動車,可曾理性的檢討過方案的可行性?
一台電動車售價甚至比汽油車還高,但性能、方便性等卻遠不如汽油車,唯一的優勢就是「環保」!但政府可曾想過這樣的商品有人要買嗎?花錢推廣的意義在哪?多少人改騎電動車後,台灣的空氣或是污染可以獲得「顯著」的改善?如果都沒評估,補助金直接灌下去,試問理性的納稅人怎麼看這個政府和電動車產業?會不會直接聯想:不過又是一場魚幫水水幫魚的官商利益輸送罷了?
大陸車相對便宜,試問理性的消費者會怎麼決定?但這決定卻被另一群人結和政府給擋了下來,「強迫」我們做出不理性的決定,購買相對更貴的台灣車,這是政府節能減碳的初衷嗎?不是鼓勵大家都騎電動車嗎?那就不該阻擋不是嗎?這就叫「打假拳」!
沒有產品優勢、沒有價格優勢,空喊一句「環保、節能」,就要理性的消費者買單?

日月光要復工了不是嗎?真的這麼愛台灣,政府資源應該可以用在更有意義的地方!



xboy200 wrote:
當一個理性人的自利選...(恕刪)

法規規定48V

P = VI

正常V要比I大

所以等修法
題外話,政府真的不可以補助買車款...........這樣會扼殺電動機車的銷售

如果今天政府一年補助一萬台車,每台兩萬元買車款

那麼,這一年能賣出的電動機車絕對不會超過一萬台
任何一個合理的消費者都不可能在補助名額額滿之後,比別人多畫兩萬元買車
每一個合理的消費者只會等待下一年度的補助名額

又另外,因為有這個補助金額
作電動機車的廠商根本就不是賺取正常利潤
而是賣價直接調高,然後再向消費者宣稱可以跟政府要補助......

總之

要電動機車好,政府只要法令上配合,開放國外電動機車進口低關稅或免關稅
那麼電動機車風行起來就很快了

地球国民 wrote:
所以,看上去官方補貼了許多錢給電動車。實際上撬動了石油供求平衡的杠桿。
所以,這個補貼的錢,從石油跌價中又回來了。並不是虧本的買賣。


其實並非不能補貼,而是廠商與政府的勾結。

例如某電動機車依性能、配備、用料.......加上品牌,售價為5萬元,
假設中央政府補貼二萬元,地方政府補貼三千元,環保署補貼三千元,
那麼該廠商就會將售價調整為 五萬 + 兩萬 + 三千 + 三千 = 七萬六千元賣出。


最後結果是消費者沒享受到真正的補貼,因為補貼被廠商拿走,而納稅人平白付出納稅金,
而電動車因並未實質降價,沒有推廣成功。
最後只有廠商得利,官員私底下可能收到好處,也就是官商勾結。
其實也不用太政治化

基本就是政府太沒有魄力與遠見

未來的行動機具絕對是電動的天下,不管以環保與科技效能而言

我猜想,不出幾年電動交通工具會迅速佔領世界,電池科技應該也會有跳躍的進展,可能比這幾年的智慧手機發展還快,到時台灣產業可能一點屑屑都沒得分,怪政府吧

最近大愛二台的地球證詞就故意專門介紹「電的科學歷史三部曲」與數學的意義三部曲,應該就有預測或預言的意欲

這也可能是最近油價下跌(回防)的原因,怕因為自己的傲嬌,加速自己的被淘汰

跌的還不夠多

汽機車的空污與噪音也是一定要除去的,希望再沒幾年就能實現

還有汽油引擎的低效能造成的地球暖化呀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