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陸續有注意以下兩種電池發展
1.成大發表的鎂電池,容量大幅提升(號稱可達8~12倍)之外充電速度也加快
5倍,目前還剩電解液製作跟成本問題,感覺好像很不錯...
2.鋰硫電池,容量號稱可提高5~8倍,似乎還有循環使用後持久性的問題,不
過成本較低...
不管是哪種都頗令人期待,不知是否有人對這兩種技術有更深入的了解~?
dsp9999 wrote:
真的要說 空氣只需挑戰耐超高壓瓶,然後空氣推發動機的效率.
在物理上,壓力與溫度存在固定函數關係。所以,我們也可以說,壓力就是溫度,溫度就是壓力。比如說,海拔越高,大氣壓越低,那麼氣溫也會越低。再比如說,油氣彈,又被稱作溫度壓力彈,溫壓彈,是靠溫度和壓力及缺氧來大面積殺傷的。
當空氣罐,更準確地說是在氮氣罐中,壓力很高時,溫度也會很高,那麼高溫氮氣就會向環境釋放熱量。然後就變成了液體氮氣。
那麼液體氮氣怎麼輸出壓力和功率?
顯然,液體氮氣需要一個換熱器,從環境來吸熱,從而製造出高壓。顯然,液體氮氣從環境中吸熱的速度和功率,正是發動機連續工作的功率。然後,我們可以想象一下,要想從環境中能夠大功率地吸收熱量,需要多大的一個換熱器?
另外,我們也很容易計算出,在一隻高壓空氣罐中儲存了多少的焦爾能?目前的計算表明,這樣一隻壓縮空氣罐的比能量是20,比鉛電池還小一倍。所以,高壓空氣驅動的車輛,在工廠車間里使用,是合理的。要想長途行駛在馬路上,在性能上遠不如使用鉛電池。
近年來什麼狗屁倒灶的電池技術問世了一堆,但我只關心兩點:"買不買得到" 與"性價比合不合理"

不然什麼八百倍一萬倍的,買不到都是屁不是嗎?

里柯的大功率同好世界 / Rico's High Power Lovers World
電池技術會出現「大突破」嗎?
我們都知道,電池的性能主要是透過以體積/重量來計算的能量密度所定義,這是一個取決於我們如何預期電池電量的關鍵因素;技術知識水準從接近零到非常先進的那些所謂「專家」,不斷提醒我們這個明顯的事實,然後發表他們認為接下來將/應該有的發展。
在很多情況下,那些「專家」所發表的文章都會附上一個議程(最常見的一種就是「多給我們一些經費,好讓我們能完成研發…」),因此很難去分辨事實上到底是有希望還是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這也是為什麼我對《華爾街日報》最近的一篇文章「科技世界因電池技術進展緩慢而煩惱(Tech World Vexed by Slow Progress on Batteries)」印象深刻,那是我認為對我所見的現今電池技術狀況與進展,最精闢的評論文章之一;該文有兩大重點:
˙在過去幾年,有讓很多產品──包括智慧型手機與電池供電工具機(這是文章作者所列出的例子)──實現的顯著科技進展;雖然每個進展的幅度可能不大,但它們為性能指標帶來了實質性的提升。
˙那些最被大肆吹噓的、大家都需要且期待的「突破」,或是號稱已經很「接近」,其實都還看不到;當你往後退一步、放大眼界,進步肯定是有的,但還在一層層往上增加,並非大幅度的躍進。能讓電池重量更輕、電量密度更高、成本更低(而且最好同時發生)的技術突破,並非在不遠的未來;看來雖然我們常被那些研究人員聲稱的技術突破所轟炸,但那些都是沒有實際內涵的炒作。
那些被信以為真的、即將逼近的「大突破」,實際上只是不同程度的細微進步,並沒有達到改變遊戲規則或是「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s)」;此外,就算是最細微的電池技術進展,要從原型實際量產、再讓系統廠商採用,會是一個很長的過程──至少十年以上。而無論是技術或者是化學材料,電池的生產是非常資本密集、材料密集且製造密集的過程。
還有另外一個關於那些「突破」的問題是,只能以回溯的方式來辨別它們,因此你需要事後諸葛的觀點;這有點像是峰值檢測,你只能在一個高峰值過了之後才能判斷它。突破是非常困難、甚至不可能看到它即將達成或發生,而要看到技術突破實際展現威力更是難上加難;例如以下幾個產業界的大突破:
˙電晶體(1947年)被證實能做為類比放大器,它能扮演數位開關功能區塊的角色當時並未被預見;
˙積體電路(1958年)一開始被當成類比音訊振蕩器,而其整合了大規模數位功能所帶來的影響當時並不明顯;
˙雷射(1960年)被觀察家稱為「正在尋找可解決之問題的解決方案」,而我們都知道後來情況演變成怎樣!
也許在某個時間點會出現真正的數量級電池技術突破,那可能需要一個基本上與目前我們所知的電化學電池技術完全不同的基礎原則,也許那會是一種迷你型融合裝置(當然不是不可信的冷融合),或是採用一種與我們目前所知完全不同之電化學技術,甚至是非化學型、一種全新型態的電池。
總而言之,認為我們已經知道會發生在分子等級的一切基本過程、只要更努力更聰明地應用它們就好,是很天真的想法;歷史上科學與工程領域的演進,有很多案例是一切被假設為已知的,但其實並不是。有很多情況是,不同的進展以沒有人預期的方式一起發生。你對於電池技術的實際狀況評價如何?對那些炒作與期望相抗衡的現實又有何看法?
編譯:Judith Cheng
(參考原文: Battery Progress Reality Check: Good & Bad News,by Bill Schwe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