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著體重破百的身軀,心想再這樣下去可能下半輩子會活得很辛苦,於是下定決心改造自己的生活習慣與健康狀態,除了積極運動健身,也徹底調整飲食方式,幾個月下來獲得很棒的成果,不僅體重下降了30公斤,前面提到的血壓、血脂等指數全都變得正常,就連脂肪肝也消失了,從醫師興奮的表情就知道成效出色,關於減重的過程可另闢文章,待我日後再跟大家分享!

累積健身成果之後,體力狀況大幅升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登百岳,如今便可趁此機會挑戰自我,但對於登山我只是個新手,以前頂多只有在郊山或休閒步道健行,凡事不能一步登天,只能先從資深登山好友或網友們的推薦,從低難度的登山路線開始練習。
其實寫這篇的前一週,我已經挑戰成功合歡山北峰,但錐麓古道卻是幾個星期前就已經上網申請,不過錐麓古道目前仍有人數限制,平日每日僅限96人進入,我每回申請都只能排在候補名單之中,實際成行的計畫被迫無限延後...

欲前往錐麓古道並不是心血來潮想去就去,要先前往國家公園入園入山網站進行申請,詳閱注意事項後再依序填寫申請人資料,十分熱門的錐麓古道近期都是額滿狀態,除非預約明年的日期,否則最多只能排入候補名單,另外就是天候狀況的變數,由於錐麓古道的路徑並非整修完善的步道,如遇到天候狀況不佳,不僅路滑難行,也可能引發落石危機,即使預約入園成功,也得看老天爺臉色才能順利成行。

連續「摃龜」幾個星期之後,原本這星期也不抱希望,卻在預約時間的前一天傍晚接到電子郵件通知,終於獲得入園許可,正巧這一天我休假,正巧看天氣預報花蓮的降雨機率極低,於是把許可證列印出來之後,前一晚趕緊把登山裝備準備好,早點上床睡覺準備隔日清早直奔花蓮。

由於錐麓古道每日的開放時間僅限上午七點至十點,也就是說太晚抵達即使有入園許可證仍不得其門而入,所以我早上五點從台北出發,開著充滿電的Hyundai Kona Electric EV300直奔花蓮,使用Level 2駕駛輔助系統讓清早開車的疲累感減輕不少,原本還擔心Kona EV300的續航里程不夠,但充滿電後儀錶板顯示的可行駛里程達到350公里,來回台北花蓮不是問題;再者目前全台充電網路愈來愈密集,宜蘭與花蓮亦有民間企業所建設的充電站,要是電力不足的話還是有解決之道。

拜蘇花改以及清晨人車稀少之賜,開車兩個多小時後抵達位於燕子口隧道旁的管制站,想前來錐麓古道的遊客如果自行開車,隧道口白線區僅有可容納四至五輛車的停車空間,否則就要停遠一點再走路過來,這次的運氣真的很好,剛好停在管制站不遠的地方。

早上七點已有許多登山客前來報到,但幾乎都是登山團體或是三五好友同行,現場似乎只有我一人是單獨行動;其實對於登山新手來說,一開始還是建議團體行動,以免因路況不熟或是體力狀況而發生危險,多些人行動彼此也才有照應。

進入前要先至管制站報到,核對入園許可證、身分證件並繳交200元購票費用,這時管理員在名單中找不到我的名字,後來才知道候補名單尚未更新而虛驚一場。

辦妥手續後,管理員便開放閘門讓登山客們進入;錐麓古道每日開放時間至下午五點止,以單趟行程至少兩小時起跳來說,最慢在下午三點前就必需返程下山。

起點為一座相當壯觀的吊橋,下方即是橫跨太魯閣峽谷的立霧溪,以前從來沒有從這個角度欣賞壯闊的河谷,這個機會可說是十分難得。

錐麓古道雖然不是百岳等級,目前可通行的最高點海拔也僅700多公尺,但在全長約3.1公里的步道中,需上升約500公尺的高度,也就是說等於爬完一座101大樓,對於體力的考驗並不輕鬆,所以想來爬山的朋友們切記要抱著敬畏與謹慎的心情,別光被漂亮的照片所吸引而忘記登山還是需要體力的,出發後沒多久就是一連串的樓梯爬坡,想要來此的遊客最好事先鍛鍊體力,並帶足飲水與補給品。

建議攜帶登山杖,無論上下山都能省下不少力氣。

行走約一公里後抵達巴達岡駐所遺跡,日治時期曾是錐麓古道重要的中繼站,如今僅剩下少數的建築物基座遺跡。

再往上走抵達巴達岡二號橋。

對面可以見到規模不小的瀑布,但應該是無法走到那裡。

這處隧道也是許多遊客停下拍留念照的地方。

通過這座鐵橋之後,整段行程大約完成三分之二了。

途中不時見到注意虎頭蜂窩的告示,登山時常會面臨許多無法預期的風險,例如蜂群、毒蛇或是野生動物,時時保持緊戒才能確保安全。

從2.6公里處將進入整段錐麓古道最精華的區段,也就是壯闊十足同時也很危險的斷崖路段,通過此路段建議步步為營,避免一切可能發生墜崖的行為,更不要顧著低頭看手機而沒踩穩腳步。

高度約700多公尺的斷崖,向下看就是深不可及的河谷,底下的車輛像是米粒一樣,而且沒有護欄的設計,怕高的人士確實令人膽戰心驚。


此處也是許多遊客必拍照留念的畫面,但也必須特別注意腳下安全,也別讓手機掉下河谷了。

下方的公路竟然如此遙遠,原來已經爬升這麼高的高度。


通過斷崖後沒多久,再往前走就會抵達目前可通行的終點3.1公里處,可以看到告示牌仍保留先前的資訊,最早錐麓古道可是能從燕子口走到慈母橋處,全長約10公里,的目前僅開放至3.1公里。


3.1公里處設有座椅,遊客們可在此短暫休息補充營養。

前方道路中斷封閉,僅能原路折返。

稍微休息後便折返下山,下山其實同樣不輕鬆,配合登山杖可以減輕不少對於膝蓋的負擔,與對向登山客交會時也須保持禮節勿強行通過。

上下山加上拍照時間約花費四小時,我竟然是第一個下山,抵達管制站後記得要向管理員報備。


全程大約消耗1300大卡熱量,效率比起平時上健身房還要高,希望每個星期都能挑戰一座大山。

回程時肚子有點餓,便前往宜蘭蘇澳的華城直流電快充站充電,順便到一旁的安永心食館覓食,但後來發現裡頭為觀光工廠,所以快速將電充至50%後就直接返回台北了。

平時累積的身體鍛鍊,對於本回的錐麓古道挑戰幫助不小,上山時能保持一定的節奏,也不至發生喘不過氣而必須停下的狀況,所以登山前真的要評估自身的身體狀況,避免「越級打怪」而發生體力不支的情形。
錐麓古道絕對是值得一覽的登山景點,陡峭且壯闊無比的斷崖,讓人親眼見證先人的開墾精神以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雖然這次的行程有些臨時,但站在斷崖映入眼簾的美景,一瞬間就忘了清晨開車直達花蓮的疲累感,甚至回程時還想著下回還想重遊舊地,建議各位有興趣的網友儘早預約。
接下來還有多篇「車旅登山日誌」陸續連載,敬請各位網友多多捧場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