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寫航展前瞻的時候,盡管有很多人在留言裏表示“沒意思,不想去了”,但還是有壹些讀者朋友,通過我發的那張F-16 MATV以及圖註猜出了些什麽。

今天,它如約而至。距離2008年殲-10首次在珠海航展上公開展示,正好10年。這樣,起碼在大部分吃瓜群眾心目中,這次航展也是有、意思了。

掛著仨副油箱轉場過來,還有壹對發煙裝置,後機身上防尾旋傘支架的安裝基座也留著
首次公開亮相的殲-10B-TVC(姑且這麽稱呼),塗裝上最大的變化是將其垂尾上“1034”編號(10代表殲10系列飛機;3代表第三個型號——1代表10、2代表10S、3自然代表10B;4代表第4架原型機)原本使用的紅色字體(試飛院的戰術飛機編號多用紅色),改為了類似我軍現役戰機使用的黃色字體。

早在殲-10B還處於試飛階段時(2013年初),其原型機也曾塗上過相同顏色字體的編號,對比可見該機和殲-10B-TVC的區別
根據官方預告,在此次航展上,我軍現役的殲-10B將繼續參加靜態展示。這樣壹來,殲-10B-TVC的這種“準現役塗裝”,還能給人壹種TVC技術在我軍實用化指日可待的感覺(當然也不只是感覺了),壹級棒!
不過驗證機畢竟是驗證機,要說它能否推動殲-10的外貿工作可不好預計。畢竟除了俄羅斯外售的蘇-30MKI系列飛機對應的客戶之外,目前對TVC這種技術真正感興趣的買家並不多。

很多用戶買了蘇-30MKI系,也並非就是對AL-31FP有多大癮頭,更多看中的是其相控陣雷達——誰叫蘇-30MKK這方面慢了壹步呢
然而正如歷屆航展所體現的那樣,本屆珠海航展也要承擔中國空軍和航空工業對外開放的壹部分職能。除了展示殲-10的優良氣動設計和先進飛控技術之外,殲-10B-TVC的飛行展示,對於第二次獨立參展的航發集團來說,也是展示仍然在業內外有所爭議的中國航發工業技術實力的重要機會。
事情總是向好發展的,使用國產發動機的殲-20也將不僅僅是停留在原型機而已
說回這個殲-10B-TVC,根據壹位曾在試飛院目睹殲-10TVC試飛場面的大佬透露啊,“看它扭屁股,忘了蘇三五”,人家畢竟眼見為實,那就算他話糙理不糙好了這本事是咋實現的呢?
盡管在手冊上,殲-10的可用迎角的確不算大,但在去年分析國產矢量推力發動機的時候我提到過,在殲-10定型試飛階段(1998-2003年),受限於當時客觀條件,其大迎角飛行性能本就未被完全發掘出來。
對於采用放寬靜安定度布局,敏捷性出色的殲-10系列飛機來說,完全具備完成“眼鏡蛇”機動的前置條件——低速下,其主翼能提供足夠的擡頭力矩,讓飛機迅速擡起頭來;主動差動控制的鴨翼,可以保持左右兩側渦流的對稱性,防止飛機在這壹過程中偏航;盡管並非蘇-27那樣的雙垂尾布局,但其高大的單垂尾+雙腹鰭仍能保持較好的大迎角下的偏航穩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