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rry-han wrote:
真心回答如果是都會...(恕刪)
又一位建議電動滑板車,
謝謝提供,
前面討論過,這個用過確實好用。
但是政府遲不開放~
一起努力推動吧
01newbie wrote:
不要活著就不會有碳排了
開玩笑吧?您該不會真不讓人活了?
01newbie wrote:
除非一般車道整個塞住,
交通尖峰道路狀況如下圖,
至於是否整個塞住請自行判斷。



這裡討論的不是”是否應設置自行車道”,
有關台北市設置自行車道一事請自行查找或另開帖討論,
提供您一個相關專題報導連結,
請按這裡
請注意,這報導不代表個人立場~
這裡討論的是~
除了雙腿以外,符合現行交通法規的交通工具裡,
要選擇甚麼樣的私人運輸機具才能同時達成下列的目標?
無碳排、不排放廢氣、安靜、運輸效率最佳化、安全(事故傷亡率低),低成本。
目前大家提的有:
電動機車
電輔自行車
單車
小型電動汽車
電動滑板車
請不要離題
也不要一直糾結在單車
謝謝
先在此小結~
目前可合法上路符合現行交通法規的交通工具裡,
有哪些私人運輸機具能同時達成無碳排、不排放廢氣、安靜、運輸效率最佳化、
安全(事故傷亡率低),低成本的目標?
目前大家提的低成本運具有:
電動機車
電輔自行車
單車
目前不符法規但未來可期待的有:
小型電動汽車(希望上市時成本夠低)
電動滑板車
在都市裡,大家喜歡站在汽機車排煙管後面還是不排放廢氣的運具後面呼吸?
大家希望推著嬰兒車上路時,嬰幼兒面對著燃油廢氣還是無油煙的道路?
大家喜歡站在汽機車群裡享受引擎熱浪還是遠離汽機車群?
夜半人靜時,大家喜歡聽到爆音陣陣排氣轟轟的汽機車經過社區?
希望我們的城市的也能使用不排放廢氣、安靜、運輸效率最佳化、
安全(事故傷亡率低),低成本的公共運具。
尤其是目前道路烏賊之一的燃油公車。
而公共運輸力有未逮之地,市民能慢慢轉用不排放廢氣、安靜、運輸效率最佳化、
安全(事故傷亡率低)的私人運具。
十幾年來,我們立法規範打造健康的無菸公共空間,不抽菸的市民有權拒吸二手煙,
我們做到了不是?
相信我們一樣能立法規範,設置各種配套打造健康的無燃油廢氣的市區道路空間,
讓不使用燃油排廢運具的市民及嬰幼兒童少年也有權拒吸燃油廢氣。
如果大家還有不排放廢氣、安靜、運輸效率最佳化、安全(事故傷亡率低),低成本的私人運具,
亦請不吝提供。
能有詳細的使用分享更歡迎~
同樣是貪方便所造成了亂象,自行車風氣盛行,越來越多民眾當作代步工具,但停車問題也慢慢浮現,尤其捷運站出入口需求特別大,像是板橋新埔站儘管周邊約有600個停車位還是不夠用,民眾想取車至少得搬開5輛自行車,違停狀況最嚴重,類似狀況板橋車站也一樣,台北市鐵馬族儘管比較自律,但違規停車也很多,目前雙北雖然都有拖吊車定期巡邏,但抓不勝抓。
走出新埔捷運站,左右兩邊塞滿自行車,幾乎沒留下一點空隙,想取車難度很高,一口氣搬了5輛才把車推出來,但還有人的車被卡太死根本動彈不得,停得這麼亂,原來出入口這區不能停車,圍欄、圍牆都有公告,但鐵馬族大多視而不見。
記者:「妳知道這裡不能停嗎?」民眾:「當然知道,那你找個地方給我停,捷運這裡停自行車就方便。」
民眾貪圖方便看到空間就停車,主要就是新埔站外圍雖然有停車區,但總共只有600個左右供不應求,類似狀況換到板橋車站也一樣,自行車、機車全部在出入口附近違規亂停,主管單位表示只要發現就會拖吊,車主得付移置、保管費600元。
不過剛好碰上拖吊場換約暫時由公營支援,但空間有限無法容納太多自行車,拖吊作業幾乎停擺。雙層停車架停得滿滿,對比新北市,台北市鐵馬族相對較守規矩排放整齊,目前市府只針對公館、科技大樓站、古亭、東門等7個違停嚴重區域進行拖吊沒有罰則,但只保管4個月。
在台北市領取自行車除了比對身分還會拍照存證,只是違停量同樣很大抓不勝抓,得靠民眾多發揮公德心才行。
------------
比機車還慘
t3629655 wrote:
貪方便所造成了亂象
行人單車汽機車違規比不完~
違規犯法的是人,與何種交通工具無關。
t3629655 wrote:
自行車傷害,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使用的工具
同理,
任何工具甚至跑步都會有傷害,
沒有任何工具可以成為每個人都適合使用的工具~
有多愛就有多恨,怎麼一直糾結在自行車呢?

如果您有不排放廢氣、安靜、運輸效率最佳化、安全(事故傷亡率低),低成本的私人運具,
亦請不吝提供。
能有詳細的使用分享更歡迎~
但請勿離題~
希望我們的城市能使用不排放廢氣、安靜、運輸效率最佳化、
安全(事故傷亡率低),低成本的私人/公共運具。
十幾年來,我們立法規範打造健康的無菸公共空間,不抽菸的市民有權拒吸二手煙,
我們做到了不是?
相信我們一樣能立法規範,設置各種配套打造健康的無燃油廢氣的市區道路空間,
讓不使用燃油排廢運具的市民及嬰幼兒童少年也有權拒吸燃油廢氣,降低這人人厭惡的致癌風險。
丹麥腳踏車城市不是偶然,聰明思維決定政策成敗
作者 黃 嬿 | 發布日期 2015 年 09 月 10 日 9:00 | 分類 財經
flickr Nationalmuseet - National Museum of Denmark
說到哥本哈根,就算沒去過,想到的畫面應該會是個到處都是腳踏車的城市。丹麥確實創造了腳踏車奇蹟,許多中產階級有孩子的家庭根本沒有車,這都要歸功於丹麥政府對道路行為的了解與聰明的政策。
《Tech Indider》報導指出,丹麥道路清潔隊,在一場大雪過後,會先清除腳踏車道,再來才是汽車道路,且腳踏車道還不必與汽車一起看紅綠燈。丹麥腳踏車道共有 7,500 英哩,世界上許多城市都想要效仿。
東京與斯德哥爾摩正在加強他們的腳踏車道路建設,他們使用保護型的障礙隔離腳踏車與摩托車道,降低交通死亡事故。在矽谷,Google 也正在研究行為經濟,他們想了解為何愈來愈多員工不把他們的腳踏車拿到 Google 園區以外的地方騎。
很多人都想知道丹麥是怎麼做到的。事實上,丹麥一直是一個對腳踏車友善的城市,但真正受歡迎是在 1892 年哥本哈根第一條腳踏車道啟用之後開始,後來十五年,腳踏車數量從 2,500 台增加到 8 萬台,直到二戰之前都穩定成長。
1960 年之後,汽車數量開始變多,空氣汙染與交通事故達到頂峰,1972 年的世界能源危機尤其重創丹麥,因為丹麥能源當中 92% 是石油,只有 2% 是再生能源。
出於必要,許多國家開始有環保意識,腳踏車又回到大家的日常生活當中。1980 年,丹麥出現腳踏車復興現象,丹麥人要求政府在城市中規畫腳踏車道,丹麥自行車協會也死灰復燃。
自從 1995 年哥本哈根開始監測腳踏車使用率之後,發現比率逐年遞增,2004 年有 41% 的哥本哈根人騎腳踏車通勤,2010 年達到 50%。
現在丹麥豎立一個再生能源與效率的標竿,且顯然 40 是一個神奇的數字,能源危機後 40 年,國家 40% 的能源是再生能源,且只有 40% 的丹麥人有車,在美國 95% 的人有車。
報導指出,丹麥系統運作成功的大部分原因是,道路設計的思維是腳踏車優先於汽車,在尖峰時刻,交通號誌經過精心設計,讓騎自行車的人只要保持每小時 20 公里的時速,就可以通過不間斷的綠燈一路直行,形成丹麥城市著名的綠色浪潮 (Green Wave)。
為什麼是每小時 20 公里,因為哥本哈根腳踏車平均時速是每小時 16 公里,政府要在尖峰時段催促騎太慢的人,並且讓愛騎快車的人放慢速度。丹麥政府花了 4.17 億美元在腳踏車道建設上,丹麥國會議員也有 63% 每天以腳踏車通勤。
The Green Waves of Copenhagen
Denmark is doing something amazing with bikes
(首圖來源:Flickr / Nationalmuseet – National Museum of Denmark CC BY 2.0)
http://finance.technews.tw/2015/09/10/demark-bicycle-policy/
http://plus.ly/popli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