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郭台銘的「民主不能當飯吃」


ho520 wrote:
少胡扯淡了尼布楚條約,當時根本沒用漢文,Dulimbai gurun 根本不是國號古代只要自稱中國,就是現代人說的"我國",是自我中心說法,不是指國名哈佛大學漢學家及亞洲歷史教授歐立德(Mark C. Elliott)說:乾隆不是中國人


咦?這不是同一個人嗎?

美國新清史學派學者、哈佛大學漢學家及亞洲歷史教授歐立德(Mark C. Elliott)表示,正是清朝將「中國」的定義從「中原地區」轉變成「國家主權」的概念,康雍乾之後的中國,是被清朝皇帝、滿人、漢人等其他族群共同認同並加以再造過的中國
ho520 wrote:
少胡扯淡了尼布楚條...(恕刪)


《尼布楚條約》以拉丁文、滿文和俄文為正式文本,當中拉丁文是基準。滿文本中沒有使用大清國(Daicing gurun)一詞,而是使用漢語「中央之國」的直譯(Dulimbai gurun)。條約(拉丁和滿文本)中還規定要使用拉丁文、俄文和「中文」(Dulimbai gurun i bithe)鐫刻界碑,翌年碑成,一面是拉丁文和俄文,另一面則有滿、漢、蒙三種文字。另外,清方所指的「中文」不是單一文字,而是包括了漢、滿、蒙三語的複數中文(Dulimbai gurun i bithe)[

快解釋下為什麼不用Daicing gurun
ObiWong wrote:美國新清史學派學者、哈佛大學漢學家及亞洲歷史教授歐立德(Mark C. Elliott)表示,正是清朝將「中國」的定義從「中原地區」轉變成「國家主權」的概念,康雍乾之後的中國,是被清朝皇帝、滿人、漢人等其他族群共同認同並加以再造過的中國


哈佛大學漢學家及亞洲歷史教授歐立德(Mark C. Elliott)表示

他批評漢化論者忽視了基於相同背景而擁有共同的歷史記憶,以及承擔本族共同命運的族群意識與我族認同。

此即歐立德所謂的「族性主權」(ethnic sovereignty)論,認為其重要性超過儒教的正當性。

他說滿族靠「軍事」與「威嚇」以少數統治多數,意在劃清滿族征服者與漢族被征服者之間的明確界限,

使之壁壘分明,以便說明權力完全掌控於滿人之手,與中國無關。



你去查一查,你的歐立德跟我的歐立德論文,真實本意是啥

兩軍對峙今若何,戰聲恰似迅雷過,奉天城外三更雪,百萬精兵渡大河
ObiWong wrote:《尼布楚條約》以拉...(恕刪)


還在胡扯,尼布楚條約根本沒有用漢文

 

滿人用滿文本來就很自然,還要繞一圈用漢文翻譯成滿文,真鬼扯

兩軍對峙今若何,戰聲恰似迅雷過,奉天城外三更雪,百萬精兵渡大河

ho520 wrote:
還在胡扯,尼布楚條約根本沒有用漢文

滿人用滿文本來就很自然,還要繞一圈用漢文翻譯成滿文,真鬼扯


快解釋下為什麼不用Daicing gurun

ho520 wrote:
哈佛大學漢學家及亞...(恕刪)


謝謝你的資料

下面文章我馬上看到歐立德被打臉了
-----------------------------

如果“族性主權”可通,美國的黑人也擁有國傢主權嗎?其實族性認同與國傢認同並不矛盾,不同族群隻認同一個國傢的主權,中、美以及其他多民族國傢皆如此。

清帝不是中國的皇帝嗎

歐氏以及許多歐美人堅持說,漢人才是中國人,因他們不認為中國是多民族國傢,所以歐立德才會說:乾隆是“非中國人的中國統治者”(non-Chinese ruler of China)。

但是清帝自稱是中國的皇帝,不僅崇儒,對孔子有前所未有的尊敬,使儒傢經典以及各類文集大量流通,清朝可說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儒教化的朝代。

中國臺灣學者甘德星曾用四份康熙遺詔,駁斥“清帝不是中國皇帝”的說法。他說遺詔是國傢權力轉移的關鍵文書,顯示瞭滿漢一體意識。從遺詔內容可知,康熙自稱是中國皇帝,滿文譯本亦不作“汗”,而作“皇帝”,他是“中國至聖皇帝”,或“統馭天下中國之主”,他所統治的都是“中國之人”。

更不必說康熙在遺詔中一再引用漢典,將“滿清納入中國王朝的歷史系譜之內”。

所以,大清即中國,其重心在關內漢地,康熙是以漢地為中心的中國之主,而並非以中亞為軸心。康熙如此,之前的順治與之後的雍正、乾隆諸帝,亦復如此。

歐立德有一大哉問:“如果滿洲人如此認為是中國人,雍正皇帝何必要花時間發表《大義覺迷錄》,來昭告每一個人?”歐氏顯然誤讀瞭雍正皇帝的意思,雍正的用意有二:一是極力駁斥他失德的謠言(取皇位不當,流言來自他的兄弟),因有德者即合法,才合乎儒傢仁德的理想。

二是強調夷夏一傢,論證滿清統治中國的合法性,明言華夷之別猶如籍貫之不同。至於誰主天下,有德者即有其位, “蓋德足以君天下,則天錫佑之,以為天下君”。雍正如此明白說要“為天下君”,就是要做合法的中國皇帝,如果不認同中國又從何說起呢?

無論滿、漢,族群認同並不影響國傢認同

歐立德強調八旗制度,說是“為維持滿洲的族性認同,以及持續大清統治扮演瞭充滿生命力的角色”,以彰顯滿族國傢的特性,並掩蓋中華帝制的屬性。

其圖謀勢必會碰到史實的鐵板,早在1936年孟森已發表有關八旗制度的長篇大論,文中一再提到清太祖努爾哈赤所創之八旗制度,以八旗平列,為其所定的國體,全國“盡隸於八旗,以八和碩貝勒為旗主,旗下人謂之屬人,屬人對旗主有君臣之分”。

所以八旗可以說是像聯邦制的“聯旗制”,而各旗之屬人除女真族之外,也包括蒙古族、漢族、俄羅斯族、維吾爾族、藏族等,並不是歐立德所謂的“族群認同”,而是認同旗主,是一種君臣的封建關系。

然而,當滿清入關稱帝後,這種封建國體無法適應大一統的帝國。清帝為瞭君臨天下,創宇內一統的局面,不得不破八旗原有的立國精神,因八旗共治、八王議政與推選之制實在有礙皇帝之至尊。

對清帝而言,除仰慕漢文化之外,漢化更有實際的政治需要。歐立德視而不見,強以為直到20世紀八旗始終是“純正的制度”,更亟言八旗與滿洲族性與認同的關系,居然想要否定後現代極端理論都不敢拒絕的基本史實。

事實上,無論滿、漢,所認同者非其族群,乃大清皇帝及其所承襲的中華帝國,國號曰清,所以族群認同並不影響國傢認同。大清向西擴張也是靠大一統國傢的實力,大清國的根本在中原,國都在北京。

乾隆將其本朝(清朝)視為四千餘年中國歷史的承上啟下者,以大一統為中國正統之繼承者

乾隆皇帝更以中國歷史為己任,自稱“春秋者,天子之事”,推崇中華正統的《通鑒綱目》,並修成《禦批歷代通鑒輯覽》一書,將“隆古以至本朝四千五百五十九年事實編為一部,全書凡正統、偏安天命、人心系屬存亡,必公必平,惟嚴惟謹而無所容心,曲徇於其間;覽是書者,凜天命之無常,知統系之應守”。

乾隆毫不含糊將其本朝(清朝)視為四千餘年中國歷史的承上啟下者,中華史學傳統之執行者,以大一統為中國正統之繼承者,並強調大一統政權就是“為中華之主”。

乾隆時代編撰的《太祖武皇帝實錄》,不僅將未入關的始祖努爾哈赤冠以中國皇帝的廟號,稱之為清太祖,而且在實錄中並不諱言他曾向大明稱臣,以及努爾哈赤曾接受明朝龍虎將軍封號的事實。乾隆也曾重修遼金元史,並沒有視之為征服朝代或外來政權。

所謂重修,“在改正人、地、職官、氏族等音譯,而不改動文字”。最主要的,重修後的遼金元三朝歷史,仍在二十四正史之列,也就是說,由少數民族所建立的政權也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即乾隆所謂的“海寓同文”,滿清一朝又何曾自外於中國?

中外學者如不明就裡,不讀原文,就附和“新清史”之說,贊美其主張利用滿文資料,殊不知清史專傢早已用之;欣賞其中亞視角,殊不知其意在以邊疆為中心,否認大清是中國的朝代;以漢化為老故事而不願談,殊不知正中其凸顯所謂“族群主權”之用意。

ObiWong wrote:
下面文章我馬上看到歐立德被打臉了


我是拿彼矛去攻比盾

所以要拿歐立德這個洋學者來攻我

我就一樣用歐立德這個洋學者反擊

懂了嗎?
兩軍對峙今若何,戰聲恰似迅雷過,奉天城外三更雪,百萬精兵渡大河
ObiWong wrote:快解釋下為什麼不用Daicing...(恕刪)


清帝國對外用的英文稱呼就是CHINA

後來招牌被中國侵占了


 


其實china就是中華民國國父說的:"支那"

中華民國算是"侵占"大清,中國人卻胡扯說是"繼承"

如果真是繼承,那國父早就沿用招牌變成"大清民主共和國"了

兩軍對峙今若何,戰聲恰似迅雷過,奉天城外三更雪,百萬精兵渡大河

ho520 wrote:
清帝國對外用的英文...(恕刪)


所以你說看看出國是拿你那張證明還是用護照才能過海關嘛

juneblue1977 wrote:
所以你說看看出國是拿你那張證明還是用護照才能過海關嘛


到現在你還在耍白癡,台灣人不用台灣護照,你相信可以進入歐盟嗎?
兩軍對峙今若何,戰聲恰似迅雷過,奉天城外三更雪,百萬精兵渡大河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