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銀行襄理被詐騙兩、三千萬。
2.帳戶被掛失
3.詐騙集團招募臨演
一、詐騙與劇本化現實
在日常社會中,詐騙已不僅僅是金錢上的陷阱,而是透過話術、情境設計與心理操弄,讓受害者「自願」參與到一個外部建構的劇本中。若以「NPC(非玩家角色)」的概念來觀察,這些受害者並非因為愚蠢而受騙,而是因為不自知自己所處的現實是一個虛擬編程的劇本。
詐騙者所編寫的劇情,本質上就是「外部植入的虛擬程式碼」。NPC 之所以會落入陷阱,是因為他們將劇情誤認為真實,並且願意一再演出,最終將自己的金錢、信任甚至生命力投入到一個虛構的設定中。
二、NPC 的本質:不自知的角色演出
NPC(Non-Player Character)的核心特徵,在於:
1. 無覺察性(Unawareness)
NPC 無法看穿劇本的虛擬性,將所見所聞視為唯一現實。
他們在既定代碼迴路中反覆執行反應,而不具備「跳脫」的能力。
2. 角色沉浸(Role Immersion)
NPC 不僅執行劇本,還深信自己就是那個角色,例如戀人、投資人、孝子、清白受害者。
身份與角色完全綁定,使得他們無法從「我在演戲」的角度檢視自身。
3. 自願受限(Voluntary Constraint)
即使遇到矛盾或荒謬設定,他們仍會堅持演出,因為「退出劇本」對 NPC 而言幾乎不可想像。
這種「自願」並非真正自由,而是被程式化的選項。
因此,NPC 的人生並非真正「選擇」,而是「預設劇情的執行」。
三、詐騙劇本的設計邏輯
詐騙者所設計的情境,正是針對人類普遍的「預設劇本需求」:情感、財富、安全與親情。
1. 愛情劇本
情境設定:網路交友、偶遇、跨國戀情。
劇情結構:初期甜蜜 → 情感加深 → 金錢索取。
NPC 扮演角色:浪漫戀人、深情伴侶。
核心程式碼:依附需求與孤獨感。
2. 致富劇本
情境設定:高報酬投資、內線消息、快速致富。
劇情結構:初期小利 → 加大投資 → 全部沉沒。
NPC 扮演角色:聰明投資者、未來富翁。
核心程式碼:貪婪與成功幻想。
3. 孝順劇本
情境設定:假冒親友急需用錢、突發事故。
劇情結構:電話求助 → 情感勒索 → 匆忙轉帳。
NPC 扮演角色:盡責子女、忠誠親友。
核心程式碼:孝道與家庭責任感。
4. 恐懼劇本
情境設定:冒充檢警、法院通知、涉案恐嚇。
劇情結構:指控 → 威脅 → 交錢「證明清白」。
NPC 扮演角色:無辜被告、恐慌者。
核心程式碼:恐懼與服從權威。
這些劇本之所以有效,正是因為它們直接觸發了人類大腦的「原始參數」:愛、貪、恐懼、責任感。NPC 不質疑設定,而是自然地「投入角色」。
四、NPC 的自願陷落
在詐騙情境中,NPC 的思維路徑大致如下:
1. 劇本觸發:話術提供一個看似合理的開場(戀愛、投資、恐嚇)。
2. 角色定位:NPC 自動將自己投射進對應角色。
3. 劇情沉浸:愈演愈深,情緒被綁定,邏輯思考被弱化。
4. 自願付出:金錢、時間、情感,全部投入。
5. 最終破局:真相揭露後,仍有許多人選擇否認或合理化,以維持角色的一致性。
此過程的荒謬在於:NPC 並非被強迫,而是自願參與。正因如此,詐騙才會層出不窮。
五、覺醒玩家的不同
「覺醒玩家」與 NPC 的根本差異,不在於智力高低,而在於覺察力與二次編程能力。
1. 覺察力(Awareness)
覺醒玩家能隨時問自己:「這是誰寫的劇本?我是否正在演別人設計的角色?」
他們能在劇情開始時就察覺異常,避免陷入。
2. 二次編程(Reprogramming)
當外部設定出現時,覺醒玩家能夠重新編碼,拒絕被動演出。
例如:收到投資誘惑時,他們能將之轉換為「警覺提醒」而非「投資契機」。
3. 拒絕參演(Non-Participation)
覺醒玩家明白「不進入」即是最強的防護。
他們能主動退出荒謬情境,而不被情感或恐懼所挾持。
六、社會現象的啟示
在更大的層面上,詐騙只是「NPC 劇本」的冰山一角。
消費文化:廣告創造「缺乏 → 消費 → 短暫滿足」的劇本。
政治操作:恐懼或榮耀話術,讓人群自願投入支持。
教育制度:固定角色訓練,使人終身成為「乖學生」、「好員工」。
若無覺察,人類生活的大部分路徑都可能是外部植入的虛擬編程。
覺醒的抉擇
NPC 被詐騙,並不是因為愚昧,而是因為無法覺察劇本的虛擬性。只要仍然自願演出「愛人、投資者、孝子、受害者」等角色,就會在不同場景中重複同樣的陷落。
覺醒玩家的價值,在於能夠時時檢視自己是否正在參與外部劇本,並透過二次編程創造自己的路徑。真正的解脫,不在於「避免所有詐騙」,而在於「不再被任何劇本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