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度、萃取率、水粉比,兼談espresso與手沖

we543543 wrote:
最近開始認真找磨豆...(恕刪)


we543543大,個人最近也在考慮M47,倒不是因為1Z E不夠(調校後很ok),主要是想要提高研磨效率
也因為M47是義式刀盤,對它手沖有點疑慮,所以想請問您的看法

we543543 wrote:
scott真是得了便宜又賣乖,如果ek是幸運,BARATZA幾乎擺明是廠商特選...(恕刪)

不是幾乎
他在IG裡說,I told baratza if it wasn’t aligned well, I’d send it back and ask for a better one
這是名人的特權

scorpioliu wrote:
M47是義式刀盤,對它手沖有點疑慮


1z x1用於一般espresso夠了,只是我的要求比較特殊。

M47算all purpose吧。拿到以後雖然只打算用於espresso, 還是沖了幾把手沖,46(粗)和湯匙法(細)都試了,以價錢來說不會不ok. 注意一下美國那邊對四顆磁鐵版本粉杯的意見,這也是我最後選旅行版的原因之一。

bakafish wrote:
不是幾乎他在IG裡...(恕刪)


實在不太懂咖啡器材這一行業,把機器校正做好,賣貴一點不行嗎?

以玩過的興趣來說,咖啡器材真的算便宜的。將事情做好然後賣hi-end價一定有市場。
we543543 wrote:
把機器校正做好,賣貴一點不行嗎...(恕刪)

昨天我跟朋友提到,是否要把EK43S拿去請人校正一下平行度,再換成SSP刀盤
但前提是校正的工法
如果有辦法打磨到平整,以後刀盤怎麼拆裝都沒問題,一萬塊我也花
如果一樣在刀盤底下墊東西,只是用千分錶去看,一千我也不想花

不過按照我的要求用打磨的,一萬塊是否真的夠
we543543 wrote:
所以雖然最後總水量一致,事實上是較低的水粉比...(恕刪)

以水粉比定義來說, 這邊水粉比應還是一樣的, 若是以魚大在四六手法帖中的量測數據來看, 以萃取率較低來說明可能較合理些.

若酸一開始無法萃取出來, 那, 是什麼原因在其後的萃取也無法取出? 四六斷水法萃取深度應較一致, 不會有大/小水柱, 壓力等可說其萃取較深層的說法, 那, 調整前兩段時間比會影響的原因為何? 是接觸時間嗎? 也不太像的樣子. 濃度導致味覺不同?
eg:20g粉,萃取300g,每次注水5s,間隔40s
Case1: 50: 70: 60: 60: 60
Case2: 70: 50: 60: 60: 60
若Case2較酸是因為第一段萃取較不足, 那在第二段時間補不回來嗎? 那又在其後決定強度的三/四/五段呢? 是有化學物質揮發掉了所以補不到?

we543543 wrote:
昨天試了100秒出一杯espresso的粗細...(恕刪)

低壓預浸+緩升+壓, 每杯自己用手拉的Espresso也都在一百多秒以上囉... : )
總覺得是否細到一定程度後就喝不太出來刀盤的差別?

XTR大在另一樓提到錐刀內刀盤偏移的狀況, 對使用者來說應就完全無法調整, 相較之下, 平刀還有些掙扎的機會...
而先前跟Weird大聊到的粗細調節做在上方或刀盤下方的機構, 若有內刀盤偏移校正機構(應會在下方)在的話, 粗細調節就要在上面了...
chan.chenhao wrote:
若Case2較酸是因為第一段萃取較不足, 那在第二段時間補不回來嗎? 那又在其後決定強度的三/四/五段呢? 是有化學物質揮發掉了所以補不到?...(恕刪)

因為手法固定,粉水比也固定
那麼每一次注水能萃取出來多少東西就差不多固定,只剩下水量在控制
四六沖法的精神就在以固定的手法,僅透過第一次和第二次注水的比例來控制萃取率
bakafish wrote:
第一次和第二次注水的比例來控制萃取率...(恕刪)

若只是單純控制萃取率, 那把較濃的Case1加水(eg:20g)調成Case2的濃淡後, 喝起來酸甜度應仍不同吧?

如何以第一段/第二段的差別來說明萃取成分不同? 單一顆粒深度?=>水柱相近 時間?=>時間相近. 溫度?=>相近.
而若以每一段萃取濃度是往下降的觀念來看, 第一/二段萃取不到的, 三/四/五段是否能補萃取回來?

可接受因第一段有低萃取的咖啡液流入下壺導致萃取率不同. 但, 以四六這種 深度/時間/溫度 趨近相同的手法如何說明萃取成分不同?

大小水柱, 緩升壓, 低壓等手法, 會有比較明顯的"單一顆粒萃取深度/接觸時間不同, 導致萃取成分不同的假設"可能可以成立的想法. 實作後有類似觀感也就接受這樣的假設了, 四六似乎看起來不那麼明顯...
chan.chenhao wrote:
以水粉比定義來說,...(恕刪)


帳面上水粉比不會改變的,差別在於乾粉可以抓住多少水。

假設第一次注水40, 乾粉將這40全抓住了(悶蒸,順便假設粉全吃到水),那總水量300全用於正常萃取沒問題。

假設第一次注水70,乾粉還是抓住40, 讓30只是快速通過,因為時間不足(時間可以改變萃取物內容),這30能萃出的東西很有限,那進行正常萃取的水量也就只有270, 真實的水粉比(如果有這個詞彙的話)就改變了。

兩邊的差異在整體平衡的不同,不在前中段是否被完整取出來,而是後段取到哪裡。因為後段的多寡,反饋回是偏酸還是偏甜。


chan.chenhao wrote:
刀盤的差別


我不是介意刀盤的差別,只是想要更細的粉可以產生足夠的壓力。
we543543 wrote:
兩邊的差異在整體平衡的不同,不在前中段是否被完整取出來,而是後段取到哪裡。因為後段的多寡,反饋回是偏酸還是偏甜。...(恕刪)

若把 四六 分五段量測萃取率. 應也會發現其萃取主要集中在前一/二段, 所以三/四/五段會被歸類在強度(濃度)的調整.

若Case1/2的第一/二段只差在濃度(前期水流至下壺), 那如何說明其酸甜(萃取成分)不同, 而 萃取深度/溫度/時間 類似下, 如何造成萃取成分不同?

we543543 wrote:
因為後段的多寡,反饋回是偏酸還是偏甜。...(恕刪)

若這樣的話, 同一Case(eg:Case1), 取前四段(240g),跟五段(300g)喝起來應就不只有濃淡不同, 整個基調應會有如同Case1/2這樣的大差異了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