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ca wrote:
想了一下,以後還是放...(恕刪)
也許只能這樣了
我的Rossa PG用完也不會馬上清理,都放個10分鐘以上
Ross在2011年時在coffeesnobs提到這段:
There is no need to retract the spindle after use to dry the puck. Correct pressure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a quality grind will result in a dry compact puck, but the device needs to sit for a minute or two. If it is removed immediately following extraction, the puck will have form, but will break when removed due to the remaining water content. If your puck is a sloppy mess, increase extraction pressure
但現在大概只能參考用了
因為我發現當時的設計和現在有點不一樣
當時的Rossa HC底部是平的,活塞幾乎可以接觸到粉餅
現在則是內縮的
照片無法直接連結,請進入討論區觀看
http://www.home-barista.com/levers/new-lever-is-in-house-well-kinda-portaspresso-t31285.html
palmeira.sq wrote:
怕就怕粉渣/爛泥會簡短 HC 的壽命...(恕刪)
我想如果用完後就靜置放冷,粉杯取下時不要倒置,就直直的轉下來
是不是比較能避免粉渣接觸到活塞頭
說明書說要保留約3mm不要轉到底,我在猜可能從第一版到現在都沒有改過
現在的設計活塞頭內縮,要不要保留3mm大概也沒什麼差了
其實PG能弄出粉餅也只有比較好清洗而已
掰開粉餅看斷面研判萃取情形並不適用
因為桌面可能是斜的,筒身並不保證一定垂直,所以粉餅上的水會有深淺之別
最後水被推出來時,淺的地方先沒水了,深的地方還有一點點水
這時候空氣當然也會有通道效應,壓力會從沒水的地方跑掉
所以粉餅總會有一處顏色比較深,就是最後那一點點水殘留
至於粉餅是否有裂或凹陷破洞產生通道效應
那根本不用看粉餅,看老鼠尾巴會不會亂噴就知道了
粉餅只能看出是否有邊緣陷落的情況
bakafish wrote:
後來出的貨就用LOCTITE把burr carrier也黏死在中軸了,內刀盤也黏死在burr carrier上...(恕刪)
從1Z J討論串做功課到這邊來了...

對OE系列的手磨Align的認知是其以內/外刀盤進行所謂的Natural-Alignment. 內刀盤是固定在軸上的.
今天翻到Lido 3的資訊, 發現其內刀盤並沒有固定在軸上, 而是故意產生些微移動的(3D?)空隙.Doug稱為unmoored fit burr mount (UFBM)(1,2), 它與lido2前期不上膠的設計相似, 但多加了個C扣在前端限制內刀盤移動範圍. 此設計在2017的Lido ET上還看的到, 不過, 很有趣的一點是, 官網及Align影片中似乎並沒有特別提到這樣的設計理念. 也沒有更進一步的資料佐證這樣的設計對咖啡品質的影響.

(圖From影片, 可明顯看到Lido2/3的C扣差異)
chan.chenhao wrote:
官網及Align影片中似乎並沒有特別提到這樣的設計理念...(恕刪)
沒什麼特別的設計理念
初期不上膠,就有些人把磨豆機倒過來,導致刀盤掉下來又不容易裝回去,因為要對到底部的卡榫
上膠又有人抱怨刀盤不能拆,印象中好像也有人抱怨膠上的不均勻,刀盤歪斜
所以才改成C環固定
會有些微浮動,不過是因為做到緊的話不好組裝而已
OE經常是因為使用者抱怨而更改設計,而不是在開發階段就深思熟慮或找試用者驗證其設計
例如LIDO 2第一版的搖把球頭完全不考慮滑順度,之後才改成正常的設計
外刀盤座留給刀盤的空間也比之後的版本大的多
最近的APEX,因為進豆螺旋便宜行事,用一條彈簧在轉軸上繞一繞而已
造成卡豆和殘豆過於嚴重,最近才改成進豆漏斗
而關於卡豆和殘豆,OE一開始竟然是說何必在乎
磨豆機設計就是讓你倒豆子進去磨一磨就收工,久久清一次就好了
bakafish wrote:
沒什麼特別的設計理念...
會有些微浮動,不過是因為做到緊的話不好組裝而已...(恕刪)
Mmm...若UFBM這個詞在lido2初期就提出較可稱為設計.Lido3後應只能算說明吧?!
這個些微浮動, 若X/Y/Z皆有個0.1mm的話, Lido應就可歸類為Rosco這類中軸(故意?)有虛位的族群內了吧?!
也對啦, 若像OE自己形容的那麼好, Pharos上應也會採用相同的設計才是.
"...We can, of course, return to the rigid force fit approach to the burr mount but it would be a bit of a shame if there is some loss, in the cup, of doing so."
(補:2017年的Pharos 1.0->2.0影片有拍出內刀盤組裝, 感覺上XY方向(徑向)並無特別間隙)
Apex討論串只偶而瞄一瞄, 看看目前的進展, 期待它的徒子徒孫們能對Esp一族有所貢獻. : p
本以為是豆倉設計的過方正導致殘豆, 導豆彈簧會因螺絲過短而斷掉. 所以兩個摻合在一起出了個導豆漏斗. 倒是沒特別注意到OE對殘豆部分是如此說明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