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焙咖啡豆,關於升溫曲線

bradytan wrote:
小豆大的教學一向務...(恕刪)


風格一向是最難培養的

往往會跟味道有所衝突

不過這樣的互動方式讓我更容易自我反思 "為何要這樣調整"

這是很好的方式 , 不是為了烘焙而烘焙


所以依照烘豆機特性產生出一套互動風格 , 更具體說應該是烘焙者的心態呈現

不過我只是想問

二爆的烘焙法 

沒想到套出這麼多資訊, 不藏私的人還是很多
我猜測你的RF300是類似傻爸的風管改裝機吧?

1.一般烘豆機,都會拉高溫度到180度左右再進豆(溫度不一定,選擇進豆溫度也是很重要的)
※進豆,或有人說入豆,就是讓豆子進入鍋爐內
原因是讓豆子與鍋爐環境產生一個均勻且平順的熱交換
讓豆子不要有局部燒焦的現象
所以烘焙曲線會像這樣

也就是從高溫掉下來後,有一個回溫點,然後繼續爬升
不過,並沒有說一定要如此
所以你應該是進豆後才開火升溫吧
這樣,就要注意是否能均勻平順的升溫,不要造成Scorching、Tipping或Facing烘焙缺陷

2.想想看,豆子是水含量多一點時,比較會燒焦?
還是水少一點時,比較會燒焦?
生豆時,水含量應在10-12%左右,到了『所謂』梅納反應發生的140-150度(請注意,每台機器溫度顯示都不同)
水含量只剩7%左右,到了一爆,水含量更只降到3%不到
這,你有什麼想法?
(我會『』的地方,是我其實有不同想法,但這是坊間大家烘焙教學都這麼教)

3.一般烘豆,因為熱量從外往內傳遞,『大部分』都是表面深,裡面淺
而你怕的是內熟外生
為什麼?
跟你的烘焙手法有關嗎?

4.一爆,爆的是什麼?
是煙?還是水?
風門要開大嗎?原因?

5.第一張那張圖,顯示二爆後是Exothermal放熱反應
直火機的設計,適合嗎?

6.


這是在Scott Rao網誌中提到另外一個人的烘焙曲線(Ben Toovey of Genovese Coffee in Melbourne)
我引用一下
注意:他的機器與你的不同
但是,看看他的ROR,你有什麼想法?
看看這幾年的WCRC的烘焙曲線,是不是類似?
(進一步說,這一篇其實Scott Rao提到DTR(Development Time Ratio),其實可以搜尋看看)

給你參考
mechtec wrote:
也就是從高溫掉下來後,有一個回溫點,然後繼續爬升
不過,並沒有說一定要如此
所以你應該是進豆後才開火升溫吧
這樣,就要注意是否能均勻平順的升溫,不要造成Scorching、Tipping或Facing烘焙缺陷

我是熱機到入豆都是開火狀態, 不鏽鋼的掉溫太快, 不適合儲熱式的關火搶控制權方式

mechtec wrote:
2.想想看,豆子是水含量多一點時,比較會燒焦?
還是水少一點時,比較會燒焦?
生豆時,水含量應在10-12%左右,到了『所謂』梅納反應發生的140-150度(請注意,每台機器溫度顯示都不同)
水含量只剩7%左右,到了一爆,水含量更只降到3%不到
這,你有什麼想法?
(我會『』的地方,是我其實有不同想法,但這是坊間大家烘焙教學都這麼教)

保留適當的水分有利於化學反應

mechtec wrote:
3.一般烘豆,因為熱量從外往內傳遞,『大部分』都是表面深,裡面淺
而你怕的是內熟外生
為什麼?
跟你的烘焙手法有關嗎?

主要是升溫段在這邊會出現明顯遲滯, 無法維持計畫的升溫曲線
所以在這邊選擇提高火力, 以往經驗在這邊不補火, 溫度上升會延遲2~3分鐘左右

至於內熟外生的資訊是在網路得知, 我只是依文賣文, 抱歉了
http://vitoworkshop.pixnet.net/blog/post/285861758
(在脫水結束的狀態下, 豆蕊溫度也會隨著水蒸汽而散發到外部, 使得豆蕊本身的溫度下降,
而直火式的溫度停滯區間相異於半熱風式的原因也就在此,
此時 若不加強火力的話, 會使得溫度停滯過久, 豆蕊的溫度會大過於豆表的溫度,
一旦發生這種狀況會產生豆蕊已經接近炭化, 而豆表卻可能只是一爆密集的呈色
在口感上 會出現苦味與澀感的現象, 在沖煮上也會產生矛盾)


mechtec wrote:
4.一爆,爆的是什麼?
是煙?還是水?
風門要開大嗎?原因?

爆烈的是空氣跟水, 開大風門主因是抽出大量的銀皮, 在一爆密集之後會將風門開度調至1/2

最後一張圖 , 小弟看了一下
02:00 80
03:00 110(30度/分鐘)38%
04:00 137(27度/分鐘)25%
05:00 160(23度/分鐘)17%
06:00 178(18度/分鐘)11%
07:00 190(12度/分鐘)7%
08:00 200(10度/分鐘)5%
09:00 205(5度/分鐘)2.5%
脫水段的升溫曲線是我的兩倍以上, 而且呈現遞減幅度, 並沒有所謂的固定幾度/分鐘
在一爆前的上升幅度非常的滑順, 這樣的方式異於小弟慣用的方式, 可以來玩看看


FZ6盧魚 wrote:
RF300瓦斯直火,...(恕刪)


個人猜測應不是內熟外生,是脫水不足,切開豆子,內部顏色較深,嚴重時會呈現類似海綿的粗糙質感。
風味帶有澀味且停留口中不易消散、無法呈現生豆商敘述風味或產地風味。
初始階段火力不足,豆芯加熱不足,水份動能亦低;而轉黃階段是豆體最軟時期,偏偏加強火力升溫加速豆表水份脫離,導致豆芯水份來不及排出。

除非使用輻射熱較高的烘豆機或是紅外線爐加熱,或是達到義式焙度(二爆結束後),較有機會內熟外生。
我的烘豆機火力過大時即有可能發生(紅外線燈管照射加熱半熱風型式)。
內熟外生嚴重時外表色澤不均,咬破即有焦味、豆體乾且脆,飲用時帶有焦味、硝煙味會蓋掉其他風味。

RF300直火依盧魚大敘述手法,不太理解如何造成內熟外生的狀況?

bradytan wrote:
RF300直火依盧魚大敘述手法,不太理解如何造成內熟外生的狀況?


不 , 我只是想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

畢竟也是別人的經驗, 直火機在轉黃區間的溫度遲滯是有機會導致這樣的狀況

如果我想真正驗證, 應該是在轉黃點完成之後取一些豆子當作樣本切開來看看

bradytan wrote:
2.注意初始階段的RoR是烘焙全程最高的狀態,使用適宜的中等火力。烘焙全程溫度只升不減但需維持RoR在全程是遞減的狀態。(原因請自行參閱Scott Rao的著作)
3.注意梅納反應劇烈期(攝氏121~149度)與焦糖化反應開始(攝氏171度)時、一爆開始時的風門控制。水份脫的不完全造成的澀感將掩蓋其他風味,進而形成雜味、怪味...(恕刪)

感謝如此詳細的說明,可否提供幾個烘焙曲線來參照,這樣子一定可以讓小弟更容易了解,不勝感激,先謝了...

black_2006 wrote:
感謝如此詳細的說明...(恕刪)


02:00 80
03:00 110(30度/分鐘)
04:00 137(27度/分鐘)10% 遞減
05:00 160(23度/分鐘)15% 遞減
06:00 178(18度/分鐘)20% 遞減
07:00 190(12度/分鐘)30% 遞減
08:00 200(10度/分鐘)20% 遞減
09:00 205(5度/分鐘)50% 遞減


FZ6盧魚 wrote:
不 , 我只是想避...(恕刪)


了解。直火機有幾位朋友在用,因偏好乾淨風味所以一直都是使用半熱風機,對直火只有粗淺認識。
也許曲線與半熱風不同。
建議減少風火力調整次數,做出差異性再依此調整手法。太複雜的手法產生太多人為變因,較難穩定烘焙。


Black大可參考盧魚大貼的小豆大圖,典型的RoR遞減模式,適合中焙以後焙度,一爆點控制在全程約4/5處最理想。
淺焙是另一種大同小異曲線。
至於深焙,如前所述,注意排煙、需降低RoR但不能失溫,且時間要適當,過短將烘焙不均,過長會產生焗烤風味(橫軸拉長則RoR扁平化),二爆的聲音在正常進程下很穩定清楚,依據聲音及出油狀況來觀察判斷。

FZ6盧魚 wrote:
風格一向是最難培養...(恕刪)

gtr_ro wrote:
我也分享一下我的烘...(恕刪)


全程25分鐘 ?

135度滯留3分鐘 ?
180度滯留6~7分鐘 ?

請問這兩段的滯留有什麼用意嗎 ?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