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Espresso的甜味 (原錯誤表達為高程度回甘的滋味)

we543543 wrote:



這已經是最簡單...(恕刪)


感謝前輩這好意見,這樣比較單純一點

Davidkswang wrote:
感謝前輩這好意見,...(恕刪)


1)我不是前輩。

2)這個意見就是影片的濃縮再濃縮,影片內容就是講清楚,然後條理化、圖表化。

we543543 wrote:
1)我不是前輩。2...(恕刪)


網兄客氣,光指正把甜味與回甘分別清楚,對espresso新手而言就屬前輩了!

之前有嘗試過固定量,只改變磨粉粗細,確實有改變風味,但沒有專注找出所改變的風味元素(酸、甜、苦)變化。應該說酸與苦的變化感受比較大,甜味感受不太出來。

chrono79925 wrote:

甜感 我覺得是在淺中-中附近比較明顯
這種烘焙度的豆子 保留的甜度也高很多
烘到中以下 慢慢的甜感就會變成甘味
苦甘苦甘的感覺
(蔗糖減少 焦糖化比例增加)

...(恕刪)


chrono 兄的經驗分享一直以來都是非常受用

我啟用 Lelit PL62 快4個月以來,經歷苦甘苦甘比較多,甜味應該只有加奶的拿鐵才有。回想10多年前對espresso初體驗的驚艷應該是甜度,那時友人是用illy的espresso豆,那樣有可能做出甜度感嗎?

Davidkswang wrote:
chrono 兄的...(恕刪)


只是胡說八道而已囉~




一樣是看豆子 烘焙度跟產地會影響
再來就看自己想萃取到什麼程度

配方本來就是追求一個平衡性
即使是冠軍 也是會參過季豆
或是表現比較平庸的豆混進去做配豆
(並非絕對 但蠻多都是)

我認識的一些友店也會
把比較沒特色的豆參入配方做為口感補強

要明顯個性的 就要找好豆子來煮了



illy的中焙也可以煮甜 不過難免帶一些苦
這是中焙必然的
你也可以把他認為是黑可可風味 或是焦糖風味 (?
(我很久沒喝illy了 不確定風味)



多人路並非最好的路,單人林徑也非人生終點  異於他人 ≠ 錯誤

Davidkswang wrote:
(酸、甜、苦)變化。應該說酸與苦的變化感受比較大,甜味感受不太出來。


一支豆子所有可能都在這兩端的中間,用包的去迫近還找不到所想要的,只能換另一支豆子。

Davidkswang wrote:
那時友人是用illy的espresso豆,那樣有可能做出甜度感嗎?...(恕刪)

再去您友人那兒喝一次illy煮的espresso對比一下就清楚了,搞不好他有加一點糖,而那時後的你分辨不出來也說不定?
Daniel WYS
現在回頭看,我竟然在胡說八道[笑到噴淚]
Daniel WYS wrote:
再去您友人那兒喝一...(恕刪)


他在台北,我已經搬回高雄10年了。由於工作與照料長輩,目前上台北的機率降低許多,每年大約只有2次。

幾年沒去,上次去拜訪時,他的espresso機器已經收到廚房,也較少開機使用了。那時才知道他已改手沖為主,所以要回味實在很難了!當時現場煮現場喝,真的是要靠真功夫,沒得用偷吃步!

反而以前常相聚的另一位沒咖啡機好友買了GS3,是在其他好友到他家聚會的FB照片中發現的。真的是世事難料!

好一陣子因為私事與公務較繁忙,上來這版也都迅速走馬看花一下就離線。最近陸續有空上來多找找可以吸收的訊息與前輩們的經驗分享,在搜尋過程看到自己這一則發文,才驚覺時間過得真快,幾年下來沒什麼特別精進,自己也很少在家弄espresso或在外喝espresso了。倒是每週末的奶咖很穩定,已經變成太座最期望與最滿足的生活事件之一了。

回頭再看這樓的文章,我有點想把標題從 espresso回甘 > 尋求espresso的甜味,再改為 > 喝一口就會令人立即想要續杯的espresso

這樣就不再執著於什麼回甘、什麼甜味了!好喝到喝一口就會令人立即想要續杯,這就是現階段自己在追求的水準了!

最後一次有這種感覺居然是去年過完年後上台北,女兒請我與太太到西華飯店一樓的義式餐廳TOSCANA用餐後的附餐飲料。當下本來制式就會選一般黑咖啡,但突然想到義式餐廳應該有espresso就詢問一下,答案有就當然點來喝喝看囉!結果Bingo!喝一口馬上就起念要續杯了,喝完馬上問服務人員是否可以續杯?從開幕起就印象超優的西華飯店(當時在台北工作的公司就在西華正對面)果然令人滿意,服務人員微笑點頭馬上去處理續杯了。

今年聽到西華因為疫情要結束營業時,實在很想從高雄衝上去再體驗一次這種感覺。但停業公布太急,事與願違挪不出時間上去,就先留下這美好的回憶吧!

文末請前輩先進分享最推薦的espresso店家,有空上台北再過去體驗。
人生無常
不須執著

如果有緣
還會重現
看不懂TOP 5%說甚麼是理所當然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