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21 wrote:
魚大, 為何 "pump預浸,那對咖啡來說其實是缺點" 呢? 那如果只是利用管路中的熱水先將粉餅浸濕的話, 您覺得如何?

拉霸機的出水流量大,不像pump機用限流閥把流量掐住
所以拉霸機用pump預浸的問題在壓力上升太快
沒有控制壓力上升速度的機制
水在pump壓力下很快就能浸透粉餅
但浸的時間太短,效果不足
像我pump設定3 bar
若不拉起拉桿,雖然pump壓力停在3 bar不會再上升
但在3 bar之下,咖啡液就開始流了
pump也持續動作,想要再浸久一點也不太可能

手動的做法是有,但比較麻煩且費力
方法是拉下拉桿後,在壓力表指針開始動時就慢慢抬起
拉桿一抬起,活塞就會下壓
所以抬起時要施力壓著,控制抬升速度,壓力才不會上升太快
粉餅裡面還是乾的,活塞下壓時粉餅會繼續吸水,所以壓力只會緩慢上升
接下來pump停止,預浸過程全憑拉桿控制
到浸透時壓力可控在2 bar以下,不會一直流出咖啡液
這樣預浸時間就可以拉長
但過程要一直出力壓著拉桿,會比較辛苦

拉桿抬起的時機也不是很容易掌握
從「拉桿抬起」到「pump停止」還有一小段距離
在這時活塞下壓與pump是同時動作的
拉桿抬起早了,粉餅吸走沖煮頭裡太多水
會導致放手時拉桿位置太高,活塞降得太低
結果是最大萃取壓力低,萃取量不足
或活塞降到底時壓力快速下降,有許多咖啡液都是在壓力快速下降時萃取出來的

拉桿抬起時機若晚了,我的經驗是1 bar
則抬起時粉餅已經吸太多水
即使拉桿上升速度壓慢,因為pump還在動作,壓力就會繼續上升
活塞下降讓壓力上升更快
到pump停止時壓力會升到4 bar,無法延長預浸時間

還有一個方法是拉桿不要壓到底
在pump啟動後就不要再往下壓
這樣想要讓pump停止時,只要讓拉桿上升一點點就可以停
時機掌握會容易許多
不過在放手前都要一直出力

在拉霸機上用pump預浸,最大好處是萃取量可增加很多
因為粉餅吸飽水,沖煮頭裡的水全部成為可萃取出的量
沖煮頭裡的空氣也受到壓力壓縮體積,就能容納更多水
可是預浸時間短,我覺得味道沒有很好
是否因為pump的壓力性質改變粉餅內部影響味道,這我就無法確認

傳統拉霸機用蒸氣壓力預浸
雖然不容易浸透,但可用拉桿控制接下來的部分
雖然未浸透時就拉起拉桿,也會有萃取量減少的現象
但預浸時間稍微拉長一點,預浸效果有,萃取1:2到2.5也是OK的
Daniel WYS
ee21 所以我現在只有假日家人要喝拿鐵時Synchronika才有機會開機,自己喝SOE或配方ESP都用Rossa PG或La Pavoni,手動控制比半自動幫浦機好喝多了[XD]
ee21
Daniel WYS 其實入手Synchronika之前原本是看上PROFITEC PRO 800,但拉桿實在太長,家裡環境不合適[大笑],之前喝過店家出杯是用拉霸機,真的滑順,所以那時才會有入手拉霸機的念頭[笑]
本來以為Nurri Leva的廢水盤邊緣雖然觸感不佳,但應該不至於會割傷
想不到今天下午用完,洗完廢水盤,擦乾
在洗抹布時竟發現抹布上有兩滴血跡
右手無名指被割傷
應該是在我把手指伸進廢水盤背面的凹槽,要擦乾裡面時割到
n863204
挫刀磨一磨 。。。。
謝謝魚大好文分享。我本身是使用La pavoni Europicolla + 1Zpresso JE PLus 兩年了,平時也會手沖。最近想升級電磨,一直糾結於Vario+及DF64。看到您的文章讓我果斷買Vario+,請問您這台Vario+有經過Hyper alignment嗎,以及Hyper alignment是否必要?
Jetpodo wrote:
請問您這台Vario+有經過Hyper alignment嗎,以及Hyper alignment是否必要?

因為是廠商的機器,我就沒有做刀盤平行度調整
如果是自己的機器,我會做
看結果如何再決定保留調整或回復出廠狀況
陶瓷刀盤要注意鎖螺絲的力道
HB上的Hyper alignment做法我沒仔細研究
是否真的特別有用我不知道

提醒一下,Vario+或Forte做espresso要稍微改機處理殘粉,用起來才會方便
外型好看 沒想到做工這樣子
當時問經銷商價格有點可怕

一直不懂 廠商做54的把手 有特別的目的?
以前想買一家義大利Izzo lever機也是54 mm
we543543
記得matt perger講過(至少是以前的)彈簧瞬間會超過9bar, 厚一點的粉餅較容易對抗瞬間的高壓。
mbantust35 wrote:
一直不懂 廠商做54的把手 有特別的目的?
以前想買一家義大利Izzo lever機也是54 mm

Izzo使用的也是La San Marco的沖煮頭,所以也是一樣的規格
La San Marco是老廠牌,這個沖煮頭出現的年代可能早於58mm一統天下之前
多虧他們能撐到現在
54mm我覺得比58mm好用
除了因為IMS B66這個濾杯,開孔面積比例接近VST
還有因為濾杯圓面積較小,佈粉出錯的機會,或者說能出錯的地方,也較少
以及用較少粉量時,粉餅厚度也不至於過薄

太薄的粉餅,粉就要磨更細,增加佈粉出錯的機率
再加上58mm的大面積,佈粉就要更小心
粉量減少,同樣時間做1:2萃取,流速就更慢,也就是同時間通過的水量更少
在58mm濾杯這樣的大面積,通過的水量少,又要均勻穿過粉餅每一處
有時根本是緣木求魚


we543543 wrote:
記得matt perger講過(至少是以前的)彈簧瞬間會超過9bar, 厚一點的粉餅較容易對抗瞬間的高壓。

這個應該是Bezzera Strega的特例
Strega使用震動pump,在沒有設限的情況下好像會到9 bar
在pump加壓到9 bar時抬起拉桿
拉桿剛抬起時,這時候活塞下壓是機械連桿結構,還沒有到彈簧作用
在原有的9 bar壓力下,活塞再下壓一點,壓力會超過9 bar

但這裡要註明一點
此情況必需發生在拉桿一抬起時,活塞就真的有因為連桿而被強迫向下移動
我並不清楚Strega是不是會這樣
我以前用的FAEMA Lambro在剛抬起拉桿離開底部的鎖定位置時,活塞並不會向下壓
拉桿從水平位置開始,繼續往下壓到鎖定位置,活塞不動作
而現在用的Nurri Leva是會的

如果在pump還沒有加壓到9 bar時就抬起拉桿
即使是拉桿一抬起,活塞就會向下壓,也不會到9 bar

還有,如果活塞下壓是彈簧動作而不是連桿強迫下壓
那就不會有活塞壓力與pump壓力疊加的現象
因為pump加壓到等於彈簧壓力時,彈簧就壓不下去了

La San Marco的沖煮頭使用雙彈簧,最大萃取壓力會到11 bar
我平常用的粉量為15g或16g,相當於58mm濾杯裝17g到18g的粉餅厚度
少於15g我就沒試過了,要喝這麼少量我都用Cremina

新版的Nurri Leva,蒸氣鍋爐有獨立PID
影片7:15開始,蒸氣表現比我這台好太多了
機身右下方的蒸氣壓力表,指針幾乎沒有動
魚大可以參考一下這部內部跟你的有沒有不同 :

https://coffeetime.freeflarum.com/d/476-nurri-leva-sa/625
chiufei wrote:
魚大可以參考一下這部...(恕刪)

除了少數我沒有拍到的地方以外,應該是一樣的
不過圖中有一條金屬編織保護的軟管,我的是銅管

最近機器有升級,售價也調升
詳細有以下7點

The increase is not only due to the more expensive raw material but also to the some change we’ve implemented:
- The wood kit will be of higher thickness (15mm) and the full set including the paddle (net value € 480)
- Customized group head
- Full casing made of 304
- Chassis will be for all versions powder coating to reduce sharp edges
- Foot powder painted
- An easier setting system for on/off pump (retro fit to present model, attached a 3D printing file)
- testing new type of pump to solve once forever the noise problem

這裡我說明一下
1. 原本的paddle是要貼木皮,但容易脫落,所以後來出貨都沒貼
2. 沖煮頭不知道改了什麼,這個沖煮頭有多個廠商在做,細節不太一樣
Nurri採用的這個廠商做出來的沖煮頭有兩個問題
一是分水網外面還有一圈圍牆,距離分水網約3mm
也就是說,粉餅碰到圍牆時,距離分水網還有3mm之多


二是沖煮頭墊圈距離分水網的圍牆底端有14.5mm之多
意即,粉碗有14.5mm的高度位於不可使用區
據我所知,ACS的距離沒有這麼大
一個26mm深的粉碗,粉餅填壓後不可超過11.5mm,因此我使用32mm深的粉碗


有人認為沒有影響,但我認為影響可大了
如果粉餅接觸到分水網的圍牆,剖面圖就會像下圖這樣,圍牆插入到粉餅裡

分水網出水時,水會進入粉餅,再由下往上抬升圍牆外的粉,破壞少部分粉餅
也許對萃取的影響不見得很大
但這些粉會附著在圍牆外和沖煮頭墊圈上,弄得很髒,增加事後清潔的麻煩

3. 原本的機殼是430不鏽鋼(鍋爐是316不鏽鋼)
4. 以後就沒有不鏽鋼原色了
5. 原來的腳座長怎樣我不知道,代理商說容易滑動,機器來時就幫我換成有橡膠包覆的了
6. 這個不知道能改進什麼
我的機器剛到時,拉桿下拉不用到很低的角度,pump就會啟動
當然,在放開拉桿要開始用彈簧活塞萃取時,拉桿也要上升到較高的位置,pump才會停止
這對萃取當然是不好的,pump應該要介入萃取越少越好
所以我把開關凸出長度做了調整,拉桿要拉到幾乎到最低位置時,pump才會啟動
在放開拉桿時,pump就會在最早的時機點停止

其實最理想的應該是拉桿拉一點點,pump就啟動,才能避免沖煮頭內真空把粉餅吸上去
然後在放開拉桿時,pump又要能立即停止,減少對萃取的影響
但以這個簡單的機械構造來說是不可能的事情
拉桿在什麼角度會觸到開關,早觸到就早啟動晚停止,這是固定的
這個3D列印的附加零件,我想也不可能改變這點
因此對這個東西的興趣不高

我有問Antonio關於這個零件的細節
他要我用WhatsApp才能把影片傳給我
我開Google Drive和Microsoft OneDrive給他上傳都不要
尤其OneDrive開共享連登入都不用,就像上一般網站,點了連結就能進去,也不需要用APP
不知道他在機車什麼
後來我就跟他說不用了,反正對我來說沒用處,我自己會調pump開關
之後我有把這個訊息告知代理商,代理商應該會要到影片

7. Nurri Leva用的這顆rotary pump真的比較吵
 當初大概是為了省成本才會選用這顆,被抱怨了才要改

最後還有一點我覺得比較重要的更新
Antonio說最近會出新版的PID firmware
一顆PID就可以針對不同鍋爐和沖煮頭設定不同參數
聽起來好像不錯,但實際上對沖煮頭和蒸氣壓力維持能改善多少,我還是保持懷疑
尤其是蒸氣鍋爐

這裡來談一下蒸氣吧
Nurri Leva的蒸氣鍋爐接到蒸氣棒的那條銅管,看起來比Bianca的銅管粗
這有助於加大蒸氣的單位時間出量,打出來的奶泡會更綿密,口感更好
但缺點是蒸氣壓力持續力會降低,壓力下降很快(開樓有測試影片)
這個缺點其實可以透過兩個地方改善
1. 加大蒸氣鍋爐的加熱器功率
2. 修改PID的參數

關於PID的參數,像Bianca有兩顆獨立的PID,各自有不同參數
其中一個參數是PID介入的溫度範圍
像沖煮鍋爐是15度,就是沖煮鍋爐在設定目標的15度內,PID才會調整加熱功率
在15度外就是全功率運作
而負責蒸氣鍋爐的那顆PID,這個參數是0
也就是即使只掉1度,蒸氣鍋爐的加熱器都會全功率運作
這在打奶泡時對蒸氣壓力的保持就會很有幫助

Bianca的蒸氣鍋爐1.5L,加熱器1400W,蒸氣銅管也較細,PID又有兩顆
因此蒸氣可以源源不絕(一代220V)

Nurri Leva蒸氣鍋爐1.8L,加熱器1000W,蒸氣銅管也較粗,PID又只有一顆
所以蒸氣很快就沒力
不過打200g奶只要10秒還是很厲害

關於PID firmware更新
雖然說可以設定多組不同參數,這刷新了我對一顆PID只能有一組參數的認知
但原本這顆PID並沒有上述這個介入的溫度範圍的參數
我跟Antonio提到上面這個參數的重要性,並詢問他新的firmware是否有這個參數時
他竟然閃躲我的問題,只說能改善蒸氣表現
因此我還是相當懷疑更新後的效果
而且加熱器只有1000W
除了新版Cremina,我不知道還有哪一台咖啡機配1.8L蒸氣鍋爐用這麼貧弱的加熱器
但是Cremina的水位是隨自己喜好調整,而且這台沒有PID,加熱器可全功率運作
所以它1.8L配1000W並不差

到目前為止我用過的有蒸氣鍋爐的咖啡機
蒸氣好用度(打奶泡成果穩定度)的排名(打120g鮮奶)
1. Lelit Bianca(1.5L,1400W,抽掉防燙內管,更換Vortex舊版三孔刀型噴頭)
2. FAEMA Lambro(3.5L,1500W,更換Vortex舊版三孔刀型噴頭)
3. Olympia Cremina(1983年版,1.1L,1000W,更換Sproline Foam Knife噴頭)
4. Nurri Leva更換Vortex舊版三孔刀型噴頭(1.8L,1000W)

打出來的奶泡綿密度(打120g鮮奶)
1. FAEMA Lambro(奶泡是真正商用級,10次大概成功8, 9次,蒸氣量大有時閃神就失誤)
2. Nurri Leva(打得好的話差Lambro一點點,10次約成功6, 7次,蒸氣不穩有時噴頭埋深打得好好的,會忽然噴一口氣打入氣泡,就會沒那麼綿密)
3. Lelit Bianca = Olympia Cremina 1983(以上皆更換上述噴頭)
4. Nurri Leva配原廠二孔噴頭
5. Lelit Bianca原廠防燙內管和原廠大二孔噴頭(到這裡打出來的奶泡都算綿密)
6. Lelit Bianca原廠防燙內管和Vortex噴頭 = 抽掉防燙內管配原廠大二孔噴頭(蒸氣不穩定,奶泡會看到氣泡,不及格)
7. Olympia Cremina 1983配原廠4孔噴頭(全是氣泡)

雖然吐槽點很多
不過它做出來的咖啡和打出來的奶泡品質(打得好的話)是真的不錯
還有熱機時間和使用流程
這些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
我還在想辦法克服打奶泡穩定度的問題,有點想把整支蒸氣管換掉
我不喜歡這麼長的形管
手上有一支ECM Synchronika的蒸氣管
如果萬向球頭那端規格合的話,我想把搖桿組件轉180度向下,改裝ECM的管
這樣噴頭距離水盤會比較近
在使用前噴掉冷凝水,與使用後要噴掉殘奶時,就不必另外拿鋼杯來接
n863204
長知識 3Q~
今天在公司附近的五金工具行買了一支4分棘輪扳手,和一支17mm長套筒(長度76mm)


為了轉鬆蒸氣搖桿組件背面的這顆螺帽
先用開口扳手把銅管拆下,就可以用套筒了


轉鬆螺帽後,把搖桿組件轉180度,再把螺帽鎖緊
然後把蒸氣管換成ECM Synchronika的蒸氣管
再把Vortex噴頭換上去就完工了
噴頭距離水盤近很多,噴冷凝水和殘奶可以直接噴進水盤
缺點是蒸氣管拉出來最大的角度就這樣,鋼杯會卡到水盤,要傾斜才能進出
雖然外觀左右不對稱,不過我對外觀沒有很在乎,只要不是太醜,好用最重要


在保留ECM防燙內管的狀態下先打一杯120g鮮奶試試
可能因為防燙內管限制蒸氣出量,加上ECM的萬向球頭角度比較直
所以旋轉力道比較弱
不過也沒有因為蒸氣管角度比較直而發生蒸氣觸底反彈形成亂流的現象
很順利打完,一次就上手,奶泡品質也很好
時間沒有測量,感覺比用Nurri Leva原廠管多用了幾秒
以目前的狀況,蒸氣設定119度,打120g奶沒有問題
我的咖啡和奶比例1:4,也沒有機會一次打兩杯份(不可能用30g粉出60g espresso)
就暫定這樣用
也許這一杯只是運氣好
過幾天多試幾杯後,也許會想試試抽掉防燙內管也不一定

關於防燙內管
我把Nurri Leva和ECM的蒸氣管萬向球頭都拆掉來看,發現一件有趣的事

Nurri Leva的球頭是做一支細管插入防燙內管
所以雖然Nurri Leva的防燙內管比較粗,但卻在球頭那裡被掐住了
再加上我換成Vortex三孔噴頭,我猜可能蒸氣出量太大
而Nurri Leva的蒸氣供應量降得很快,導致管裡的蒸氣流動不是很順暢
管裡空間太大,但蒸氣量不足
才會有蒸氣不穩定,忽然間噴一口氣打入氣泡的狀況

ECM則是反過來,防燙內管插入球頭
所以ECM的管比較不會有蒸氣在前端就被掐住的情況
雖然防燙內管比較細,但一來一往差別不大,而且顯然蒸氣比較穩定
但如果把防燙內管抽掉,我覺得Nurri Leva恐怕又會回到用原廠管的狀況,得不償失

選擇用ECM Synchronika的蒸氣管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
只是因為之前買來研究,就剛好可以用
我還有一支EXPOBAR的管
兩支最大的不同點在ECM是M8.5母牙,但原廠就裝上轉接頭,使用1/8" BSP母牙的噴頭
(當時以為它可以直上1/8" BSP螺牙的噴頭,買來才知道原來是原廠就給轉接頭)
噴頭螺牙規格和La Marzocco與Slayer等相同
球頭的孔裡有一條o-ring封住防燙內管外圍,避免蒸氣進入內外管之間
轉接頭裡也有o-ring防止蒸氣回流到內外管之間,所以噴頭裡不需要o-ring
防燙效果較好,但跟Bianca相比還是有明顯的差別
Bianca是真的防燙,使用中手可以握住,ECM則是防燙傷,不會因為不小心碰到就被燙到
可能是因為ECM的o-ring沒有很密合,或者是o-ring太細效果打折

EXPOBAR的管也是M8.5母牙,直接使用M8.5公牙噴頭,跟Nurri Leva一樣
噴頭裡也一樣沒有o-ring,因此防燙效果很差

由於我換用Vortex噴頭,噴頭和轉接頭都沒有o-ring
所以就不用EXPOBAR的管,而用ECM,這樣就可以有防燙效果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