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Zpresso J-series & 各式手磨粒徑分析 (continue...2021/2/22)

bakafish wrote:
至今沒有看過哪個義式錐刀是細粉少均勻度很高的

那是當然,刀盤先天設計原理限制就是這樣
我想表達的也是細粉量"未必"與均勻度呈負相關
以X大的測試結果看來也是這樣

bakafish wrote:
所以手沖好壞,並不只是細粉單一一項因素影響

且細粉量"未必"與均勻度成負相關,這才是我覺得不能單以細粉量斷定孰好孰壞的原因
也是我拿小富士與KNG舉例的原因,細粉誰多誰少誰就比較好?
我想沒人會這樣比較這兩台磨豆機對吧?
細粉的討論已經很多,我就不要再離題了XD

bakafish wrote:
印象中chrono79925大對KNG的看法也是如此

這就是為什麼後來有人把kncg刀盤換到kng上的原因吧

XTR wrote:
如果已「細粉較少」的觀點來看
的確是JS比較適合手沖

以這樣的觀點小富士較KNG不適合手沖?

我還是覺得沒有適不適合,只有喜不喜歡而已
就像大家在選擇鬼齒、平刀的時候,是看你喜歡什麼樣的風味,而不是比誰細粉少誰就比較好喝
scorpioliu wrote:
篩粉時有戴機械錶、上鍊效率高的可能就滿鍊了...(恕刪)
發條應該緊繃到快爆了吧?

scorpioliu wrote:
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嗎
當然不是~
那些都是肺腑之言!真情流露!




小虎999 wrote:
還是老話一句,只要好喝,哪怕他50%細粉,對吧?


如同有人喜歡拿espresso的細粉來做手沖當然也可以
我們覺得這一定會過粹...焦苦...但他卻覺得好喝!

因為問題在於「好喝」的定義太玄妙
同一杯咖啡好喝與否因人而異
無法標準化也無法量化...


小虎999 wrote:
這必須先決定何謂均勻度
以你測試結果豆#1跟豆#2,誰比較均勻?...(恕刪)

的確該先定義「均勻度」的.....
個人看法:先將粗段比率固定,中段比例能越高應該越均勻吧?
這看法不一定正確,大家可討論~
小虎999 wrote:
那是當然,刀盤先天設計原理限制就是這樣...(恕刪)

所以我覺得沒什麼好討論
在我的看法,義式刀盤做手沖就是比不上手沖磨或手沖刀盤
即使是EK43也不例外,現在的EK43S刀盤實質上就是義式刀盤

如果義式磨豆機或刀盤拿來磨手沖能勝過手沖磨豆機或刀盤
那廠商開發手沖磨是吃飽太閒嗎

順便提一下SSP刀盤
雖然它獲得幾乎一面倒的好評,但實際上SSP的說法有矛盾之處
SSP強調高均勻度細粉少,卻又說它做espresso很容易,粗細可用範圍大
這兩件事本來就互相衝突
espresso的粗細可用範圍大,細粉絕對不會少
在Home-Barista有幾位玩家用過最初的EK43原廠刀盤
也認為新版原廠刀盤與先前的SSP刀盤做手沖不如舊版刀盤
關鍵點應該就在細粉量
我在Home-Barista徵二手EK43舊版刀盤,出高價都沒人要賣


小虎999 wrote:
我還是覺得沒有適不適合,只有喜不喜歡而已
就像大家在選擇鬼齒、平刀的時候,是看你喜歡什麼樣的風味,而不是比誰細粉少誰就比較好喝...(恕刪)

在比較手沖的時候,就拿手沖磨出來講,不要把義式磨混進來
這裡說的鬼齒平刀,都是手沖磨,兩者都能做出好的手沖
前提就是這兩種刀盤的手沖磨都能達到細粉少,或是均勻度高的條件
在符合這個前提下,才是看喝的人喜歡什麼風味

義式磨豆機拿來磨手沖,以大眾的感官來說可能沒什麼問題
是因為暍不出瑕疵,或者沒有喝過更好的磨豆機磨出來的風味
如果是以一般大眾選購磨豆機的角度去看,要拿義式磨來做手沖,有何不可
如果是以追求卓越的角度去看,趁早遠離這個想法比較好
小虎999 wrote:
以這樣的觀點小富士較KNG不適合手沖?...(恕刪)

我不知道,因為兩款都沒玩過,也沒喝過

您說小富士最後會吐一口細粉
但這並不代表小富士的總細粉比例就一定比較多喔
(魚大前篇回文也提過了)
bakafish wrote:
磨豆機最後會吐細粉出來,研究過是為什麼嗎?
最後會吐細粉出來,一定代表細粉多嗎?
細粉是什麼時候產生的? 磨到最後才忽然磨一堆細粉? 還是邊磨邊產生只是最後才出來?
還是在倒入豆子研磨之前就卡在磨豆機某處最後才掉出來?..(恕刪)

但如果能將小富士/KNG的出粉拿來篩一篩
看看粒徑分佈的數據
也許就能更客觀些...


小虎999 wrote:
我還是覺得沒有適不適合,只有喜不喜歡而已
就像大家在選擇鬼齒、平刀的時候,是看你喜歡什麼樣的風味...(恕刪)

認同


小虎999 wrote:
而不是比誰細粉少誰就比較好喝...(恕刪)

談到「細粉」就很矛盾....

因為之前看到磨豆機廠商都在追求提昇精度
支架穩定度/軸承精度/中軸公差/刀盤平行垂直度/軸心同心度/組裝精度....
他們盡可能的提昇精度與穩定度為的是什麼呢?
難道不是為了減少細粉嗎?
bakafish wrote:
在我的看法,義式刀盤做手沖就是差
即使是EK43也不例外,現在的EK43S刀盤實質上就是義式刀盤
如果義式磨豆機或刀盤拿來磨手沖能勝過手沖磨豆機或刀盤
那廠商開發手沖磨是吃飽太閒嗎...(恕刪)

刀盤的設計與定位就決定了絕大部分的細粉比率
義式刀盤出粉就應該要適用在義式espresso的粗細要求上

但是如果將義式刀盤拿來磨手沖的粗細時
偏高的細粉比例很容易就被突顯出來

「細粉」代表容易被過度粹取...產生雜味...(<=這樣說有錯嗎?)

但不代表所有人都能分辨與喝得出來這些瑕疵!
因為口感是因人而異的,非常主觀與玄妙!
XTR wrote:
刀盤的設計與定位就決定了絕大部分的細粉比率

義式刀盤出粉粗細就應該要適用在義式espresso的要求上

但是如果將義式刀盤拿來磨手沖的粗細時
偏高的細粉比例很容易就被突顯出來

「細粉」代表容易被過度粹取...產生雜味...

但不代表所有人都能分辨與喝得出來這些瑕疵!
因為口感是因人而異的,非常主觀與玄妙!

是的,我前面一大堆廢話,總結就是這樣

也許細粉本身若沒有達到某個佔比,也不足以影響成品
但是義式刀盤並不是只有細粉多而已,粗細的跨度都會比較大
兩個狀況加在一起,就讓你的最佳萃取區間變的很窄
不管用什麼磨豆機,都沒有絕對均勻粗細一致這件事
在對某個粒徑的顆粒做最佳萃取的時候,比這個細的顆粒就過萃,比這個粗的顆粒就萃取不足
粗細跨度大的情況下,即使你對其中某個佔比最大的粒徑做最佳萃取,它的比重都過低
比它細的和比它粗的佔比都過大,導致一杯咖啡裡,從過萃到萃取不足都呈現出來
如果對過萃不敏感,你可能就覺得好棒,層次豐富,厚實
如果對一點過萃都很敏感,你可能會覺得喝不下去
bakafish wrote:
但是義式刀盤並不是只有細粉多而已,粗細的 跨度 都會比較大...(恕刪)

看來要再多買幾種不同粗細的標準篩來測試跨度了...
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有實驗室用的震動器....



所以,以下開放震動標準篩的眾籌~~~
we543543 wrote:
matt perger實驗後有提過,換支豆子,粒徑分布就不同了。...(恕刪)

這邊(原文?)有不同產區的粒徑分佈資料. 重看了資料, 其烘焙色度為59~68, 跨度不大, 應可說 相近焙度, 不同產區對粒徑分布影響不大. 不同焙度的粒徑圖比較沒印象...
(先前溫度<->粒徑討論串)

XTR wrote:
如果將Italmill同刀盤的Lido2/M47/Ace48...也拿來篩粉做粒徑分析應該會更客觀~...(恕刪)

這邊有Lido2及其他Grinder的篩粉數據, 有點忘了他們定義的實驗環境了, 符合一些前提的狀況下應還有橫向比對的參考價值.
(原本討論串)

XTR wrote:
平刀會互磨只需要了刀盤的調整平行度
但是錐刀校準除了平行/垂直/還有同心度...(恕刪)

重看Lido2的自然校正流程時想到, 若只要求不互磨, 就如同Lido2一樣校正即可(如果有可調機構/螺絲的話), 手磨會自己跑到目前組合(外殼/軸/刀盤...etc 公差相加)下的最小差異範圍. 如同平刀只看平行度(Z軸)一樣, 錐刀調整到目前最小不互磨的狀況時, 平行/垂直/同心度 差異 就如同平刀重疊(XY軸)差異一樣, 不會那麼重要了吧?!


XTR wrote:
實驗室用的震動器...(恕刪)

SC的震動器上面還有個敲細粉的橫桿. 可幫助細粉震落. : )
https://www.instagram.com/p/Bv_QLRdFFls/


補:
關於錐刀自校, 目前可能得找的資料為:
1.粒徑多小(eg:500u)可當作流體, 並可把內/外刀推至一中心位置(對稱機翼上下對流壓力差會將其拉回置中)
2.內外刀盤不固定的狀況下, 研磨粒徑是否會收斂?
(1在2不成立的狀況下, 仍可直接丟已研磨好的小粒徑進入手磨內以幫助定位)
(2的補充, 當研磨主粒徑要求500u時, 刻度調整至500u, 則內外刀盤的擺盪會使粒徑在0~1Ku的粒徑分佈曲線間? 再加上內刀盤是旋轉佈粉的...)
繼續找資料中...
chan.chenhao wrote:
這邊有Lido2及其他Grinder的篩粉數據, 有點忘了他們定義的實驗環境了, 符合一些前提的狀況下應還有橫向比對的參考價值....(恕刪)

感謝分享!




Kinu M47 2017 vs 2018 的差異還真大?
發生了什麼事?
不是用同一個刀盤嗎?(Italmill 48mm)



chan.chenhao wrote:
SC的震動器上面還有個敲細粉的橫桿. 可幫助細粉震落. : )


所以您願意贊助一台嗎?

chan.chenhao wrote:
重看Lido2的自然校正流程時想到, 若只要求不互磨, 就如同Lido2一樣校正即可(如果有可調機構/螺絲的話), 手磨會自己跑到目前組合(外殼/軸/刀盤...etc 公差相加)下的最小差異範圍...(恕刪)

不過實際用過LIDO 2就知道,構造太差,在鎖螺絲的時候就跑掉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