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Zpresso J-series & 各式手磨粒徑分析 (continue...2021/2/22)

XTR wrote:
以下開放震動標準篩的眾籌...(恕刪)

XTR大想成立個SC-Like嗎? XD


bakafish wrote:
LIDO 2...構造太差...(恕刪)

這邊有建議另一種Lido調整後鎖定的方法. 不確定其是否會較穩固.
這種Natural-Align應有機會推廣到其他手磨, 如先前聊到的E-Pro.(如果螺絲拆的開的話 :p )
chan.chenhao wrote:
這邊有建議另一種鎖定的方法...(恕刪)

沒有用的,早在這篇文章之前,能試的方法我都試過了
最好的方式是刀盤鎖死時鎖螺絲,鎖一點,粗細度調一點,再鎖一點,反覆直到螺絲全部鎖緊
螺絲要一次鎖一點點,不能太多,否則粗細會調不動
調粗細時也不能一次調太多,否則螺絲會鬆掉,調校又跑掉

但這種調校方式,依然擺脫不了我之前說的問題
手搖磨豆機為什麼在刀盤剛開始磨擦的點,都是搖把轉到某個固定位置的時候
舉例,搖把轉到11點到1點位置才有磨擦,過了1點繼續轉到2點3點到11點都沒有磨擦
如果只是內外刀盤不同心,不會有這情況,所以並非靠調校可以解決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衝一波!
這次晚鳥預購開放「限時不限量」,但寄出順序為填單順序。

正式版的會是搭配「矽膠環+玻璃粉杯」

小弟被毒到了手滑一支下去了!!!
bakafish wrote:
手搖磨豆機為什麼在刀盤剛開始磨擦的點,都是搖把轉到某個固定位置的時候...(恕刪)

這應是內刀盤跟軸不同心造成的吧?
Lido2的設計上內刀盤是跟軸連在一起, Align時是調整 外刀盤 跟 內刀盤+軸. 內刀盤 跟 軸 的關係無法調整.

但, 若有一機構是在Natural-Align可同時調整外/內/軸心的呢? 以先前的E-Pro為例, 其刻度調整做在上頭, 內刀盤與軸是以螺絲固定, 若此處在放鬆螺絲後能有約0.05~0.1mm的調整空隙, 則以Natural-Align法可調整三者關係. (或先校 外<=>內+軸, 再校 內<=>軸)

E-Pro的外刀盤應可進行X/Y/Z(傾斜)調整, 內刀盤有調整間隙的話可進行X/Y調整, 目前仍不清楚內刀盤與軸要進行X/Y/Z(傾斜)調整的機構要長怎樣, 球頭?

若內/外刀盤皆可進行X/Y/Z(傾斜)調整, 此時放入粒徑小到可看成流體的粉粒, 以其形成的壓力對內外刀盤推擠, 這樣應可形成以軸為基準的內/外刀盤X/Y/Z(傾斜)校正...

另一個問題, 刀盤以CNC加工後應有一定誤差, 平刀跟錐刀的加工誤差會是一樣的嗎? 又,假設刀面誤差都是0.015,代表的意義/產出的誤差是相同的嗎?
chan.chenhao wrote:
這應是內刀盤跟軸不同心造成的吧?...(恕刪)

不完全是
應該說,這個情況是內刀盤在旋轉時有徑跳,加上軸與外刀盤不同心
徑跳的原因很多,內刀盤和軸不同心只是原因之一
可能還有機身問題,軸承問題,軸的問題,刀盤問題等等
刀盤問題又包括是否真圓,中心孔是否在圓心等等
bakafish wrote:
徑跳的原因...(恕刪)

1.內刀盤和軸不同心.
2.內外刀盤加工精度
2.1.內外刀盤配合度(即使精度都是0.015mm, A外刀0.01+A內刀0.01 配合度有機會比 A外刀0.01+B內刀0.015佳.
...etc
或許只有 不同心 是可以組裝/校正解決的? 其他只能依賴加工精度或事前的配合選擇.

又,在阿里上有看到出廠前有用一下壓器具量測內/外刀盤, 這是在量測內外刀盤配合度嗎?


補:
刀盤=>中心孔是否在圓心=>距離不大的話,應可以內刀盤<=>軸校正解決.

補2:
若以粉體(流體)推動內外刀盤與軸進行3D校正.則 機身問題,軸承問題,軸的問題=>這邊應可看成一個軸系統, 會影響粒徑的精度應就是整個軸系統旋轉時軸的晃動度.
[因校正時僅參考主軸, 機身誤差(造成軸與機身是否平行)應可不需考慮, 軸承:滾珠/滾針/銅套自潤...等的精度差異大嗎? 直觀上會覺得銅套這種一次加工的會比滾珠這類組裝的精度高說...]
chan.chenhao wrote:
或許只有 不同心 是可以組裝/校正解決的?...(恕刪)

對啊,而且在有徑跳的情況下,調校就很難做
以OE的做法,刀盤接觸,然後內刀轉幾圈,即使內刀有徑跳,理論上能把外刀推到跟軸同心的位置
只要軸與外刀同心,轉起來就會360度磨擦而不會只有單點
但實際上做不到,是沒有同心還是沒有真圓,還是其他問題呢
調校初步,內外刀盤的確是整圈磨擦的,但那個磨擦力已經有一定份量
它沒辦法把外刀盤推到只有很輕微磨擦的位置
bakafish wrote:
OE的做法...(恕刪)

OE的外刀<=>內刀+軸的做法, 會讓 外刀的最小直徑 被推到 內刀+軸的"最大旋轉直徑" 點, 外刀最小直徑圓心 與 內+軸(or軸) 的旋轉中心同點. 這樣推導下來, 若內外刀真圓度稍差, Align後磨單邊(or小面積)似乎也不那麼意外了?? Orz
(內刀與軸同心時, 內+軸的"最大旋轉直徑"=內刀的最大直徑)

同樣的精度誤差, 平刀只要考量高度(1D?). 錐刀要考量真圓/斜面(2D?), 似乎平刀較好加工/搭配??

補:
魚大在M01/Lido2的討論. 內有真圓/Align...的資訊, 詳讀中.

XTR wrote:
您說小富士最後會吐一口細粉
但這並不代表小富士的總細粉比例就一定比較多喔

這部分有店家做過測試細粉量KNG 5%、小富士 12.5%
這個差距已經跟細粉在哪個磨豆階段產生沒關係了吧

XTR wrote:
談到「細粉」就很矛盾....
因為之前看到磨豆機廠商都在追求提昇精度
支架穩定度/軸承精度/中軸公差/刀盤平行垂直度/軸心同心度/組裝精度....
他們盡可能的提昇精度與穩定度為的是什麼呢?
難道不是為了減少細粉嗎?

我個人認為這些事主要目的是為了提升均勻度,能否有效降低細粉量是其次
小虎999 wrote:
這部分有店家做過測試細粉量KNG 5%、小富士 12.5%..(恕刪)

這數據差距很驚人
也已經看到您提供的來源出處,謝謝!

例如KNG與小富士平刀中,KNG的細粉量約在5%左右,但小富士平刀則為12.5%左右...
KALITA KDM-300GR,這台僅有1%細粉...


但是原發文並無提到任何有關測試方法/器材/步驟/數據
只有單純的數字
所以很懷疑這樣的結果...

再加上看到文中提到 KALITA KDM-300GR, 僅有1%細粉.....
我覺得 1% 這數據實在是太誇張!太離譜!太神奇了!
完全無法相信啊!



也因此令人不得不開始懷疑先前數據的真實性了
KDM-300GR1%、KNG5%、小富士12.5%的數據究竟是怎麼得出來的呢?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