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焙咖啡豆,關於升溫曲線


bradytan wrote:
Black大可參考盧魚大貼的小豆大圖,典型的RoR遞減模式,適合中焙以後焙度,一爆點控制在全程約4/5處最理想。...(恕刪)

魚大貼的小豆大圖,九分鐘完成烘焙,一般的機器可能較難完成,而且我看不懂那條是ROR曲線,
還是希望 bradytan 大能提供幾張曲線圖來觀摩,麻煩你了...
bradytan wrote:
了解。直火機有幾位...(恕刪)


下班後忍不住又烘了一鍋 巴西日曬+哥倫比亞水洗



軟體時間 16:08:33入豆 錶頭195度, 286.34克
軟體時間 16:09:11回溫(38秒) 豆溫74度, 計時起點 00:00

00:00 74.0度 風門1/6
01:00 88.7度 (14.7度/分鐘)20%
02:00 108.5度 (19.8度/分鐘)22%
03:00 123.5度 (15度/分鐘)14%
04:00 132.0度 風門6/6 (8.5度/分鐘)7%, 溫度被風門抽走了
05:00 148.0度 風門3/6 (16度/分鐘)12%
06:00 158.7度 (10.7度/分鐘)7%
07:00 169.0度 (10.3度/分鐘)6.5%
08:00 177.5度 (8.5度/分鐘)5%
09:00 184.5度 (7度/分鐘)4%
10:00 192.5度 (8度/分鐘)4%(10:20一爆初, 10:40一爆開始)
11:00 201.2度 (8.7度/分鐘)4.5%
12:00 207.0度 風門3/6(6.2度/分鐘)3%
13:00 210.0度 風門6/6 (3度/分鐘)1.5%
13:30 208.5度 (13:20關瓦斯,讓管路殘留瓦斯自然燃燒殆盡)
13:37 211.2度 下豆, 熟豆240.92克 , 失重比15.86%

剖面照片是150度之後的取樣



感覺沒有內生外熟
大家覺得呢?

black_2006 wrote:
魚大貼的小豆大圖,...(恕刪)


引用網路上的圖僅供參考使用。
出處是Scott Rao的The Coffee Roaster's Companion一書。


bradytan wrote:
引用網路上的圖僅供...(恕刪)


請問豆溫的 0% 點是指 回溫開始點 還是 入豆點 ?

還有分成淺烘焙跟中度烘焙的曲線
FZ6盧魚 wrote:
請問豆溫的 0% 點...(恕刪)


嗯!我還是忍不住回了

盧魚兄,您問的有一些問題
可能要請您多多翻閱一些有關烘豆的書
(Scott Rao的就不錯,但是某些台灣翻譯的書,就....不看也罷)
或者上一些有關烘豆的課程
再來討論會比較好

DTR:Development Time Ratio

Development Time:發展時間,指的是從一爆開始到下豆的時間
既然叫發展,就表示風味在此有一些明顯的發展
長與短,對咖啡風味的影響甚大
一般在SCAE的標準,要在1'10"-1'40"
(為什麼????想想看,低於會如何,高了又會怎樣)

DTR:指的是發展時間與總時間的比例
在Brandytan兄提出的兩張圖
上圖是中焙的ROR
這裡要回一下black_2006兄,ROR是烘焙曲線(溫度-時間曲線)的斜率取出做圖
數學一點的說法,就是溫度-時間曲線的一階微分
所以長的會像Brandytan兄提出的那兩張曲線圖
可以看到Scott Rao的烘焙方式
是升溫到一個較高溫度後進豆,然後溫度下降,產生一個回溫的溫度點
然後溫度上升(這是我前面提到大部分人烘豆的作法)
其回溫點在1'45"左右
接下來以極高的ROR上升率讓溫度上升
最高點在2'30"-2'55",顯示在此以溫度上升率25度/分上升
之後下降
因此圖形會像是我上次po的那張圖類似
(再po一次好了)



下面藍色像是打勾的那條曲線,就是豆溫-時間曲線
而另一條藍色線,就是豆溫的ROR

因此,您可以看到兩張圖的比較
中焙的ROR最高點在25,而淺焙的(下面那張圖)最高ROR在20
顯示升溫來說,Scott Rao在中焙的操作,比淺焙更快更猛
當然,在一爆前的時間就比較短,而後面的發展時間就長(當然,因為是中焙)
則DTR(發展時間佔比就高一點)
淺焙的一爆前時間就長一點,過了最高ROR後,溫度的上升率也比起中焙,降低得快得多
在一爆後的發展時間佔比也低

問題來了:
1.為什麼淺焙、中焙,ROR最高點不同?為什麼中焙催火更大?
2.為什麼中焙的ROR最高點後,ROR降低的比較緩慢?
3.DTR,20%叫normal,在淺焙、中焙、甚至深焙,要達到這樣的DTR,在你的機器上,要如何操作?
4.同理,low DTR與high DTR,又要如何操作?
5.low、normal與high DTR,又會影響什麼風味?

如果弄清楚,就可以回答您第五樓問的:2爆後怎麼操作?

給您參考

深奧的一篇..收藏起來..有空好好來拜讀咀嚼

mechtec wrote:
嗯!我還是忍不住回了...(恕刪)


先說明:
盧魚大,我沒有不想說明的意思
只是您的問題,到現在為止還稍微有一點天馬行空
如果能再聚焦一點
對我們烘豆的人來說,也比較好解釋清楚

建議:
1.您先理解您那台機器的熱傳與蓄熱狀況
在烘豆的熱傳部分,有熱傳導、熱對流與熱輻射三種
您的機器,熱傳導多?還是熱對流多?
對於咖啡豆的影響是什麼?
2.烘豆的化學與味嗅覺:
如果有澀,是舌面酸澀?還是後段舌根的苦澀?
您喝得出來嗎?
(我常跟學生說,要喝得出來,才知道你做錯什麼?也才知如何改進)
各代表什麼成分?
要怎麼讓這樣的成分降解?
甜,要怎麼烘出來?
前面提到的發展時間的意義?
很多老師會提到『轉黃』?這是什麼?對於烘豆的意義何在?
什麼是梅納反應?什麼是焦糖化反應?
焦糖化會提升甜嗎?(焦糖好像是苦吧?)
一爆?代表什麼意義?二爆呢?
豆溫的參考意義?豆溫測量到160度,豆子就真的到160度嗎?
如果不是,豆子的實際狀態,要怎麼知道?
.......

給您參考
我是新手...以前沒烘過
都是聽友人的建議

好像是要加強反應?

--------------------------------------------
FZ6盧魚 wrote:
全程25分鐘 ?

135度滯留3分鐘 ?
180度滯留6~7分鐘 ?

請問這兩段的滯留有什麼用意嗎 ?

謝謝幾位的分享

小弟想說的是, 找出自己的風格跟手法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不是用自己可以接受的奇怪味覺去摧殘別人
我自己很怕變成這樣, 所以都用分享的名義來交流沖煮
多聽聽別人味覺的感受, 再來自我檢視缺點如何

烘豆分很多方式, 大家的都可以參考, 應該也沒有最好, 大家都只想更好

重點還是在於消費者買不買單 ... 消費者不買單, 縱使拿著95分的豆子還是只能孤芳自賞

讓我想起版上某位都會吐槽的朋友, 但是他講的也很實在
如果用在商業化的方式, 很多現行的方式都要調整甚至是捨棄

取一個平衡罷了

備註 : 小弟看不懂英文
mechtec wrote:

DTR:指的是發展時間與總時間的比例
ROR是烘焙曲線(溫度-時間曲線)的斜率取出做圖
數學一點的說法,就是溫度-時間曲線的一階微分


中焙的ROR最高點在25,而淺焙的(下面那張圖)最高ROR在20
顯示升溫來說,Scott Rao在中焙的操作,比淺焙更快更猛
當然,在一爆前的時間就比較短,而後面的發展時間就長(當然,因為是中焙)
則DTR(發展時間佔比就高一點)

淺焙的一爆前時間就長一點,過了最高ROR後,溫度的上升率也比起中焙,降低得快得多
在一爆後的發展時間佔比也低

問題來了:
1.為什麼淺焙、中焙,ROR最高點不同?為什麼中焙催火更大?
2.為什麼中焙的ROR最高點後,ROR降低的比較緩慢?
3.DTR,20%叫normal,在淺焙、中焙、甚至深焙,要達到這樣的DTR,在你的機器上,要如何操作?
4.同理,low DTR與high DTR,又要如何操作?
5.low、normal與high DTR,又會影響什麼風味?

如果弄清楚,就可以回答您第五樓問的:2爆後怎麼操作?


烘豆機內鍋是全洞洞, 瓦斯爐用單口藍火爐(不是紅外線的)
傳導熱最少, 主要是熱對流跟熱輻射

雖然以上5個問題我都答不出來

所以我只能用同一隻豆子反覆試驗ROR跟DTR之間的的不同搭配所造成的味道差異

不是只用ROR來決定方式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