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lita wave 155 初步觀察 (追加185)

Flat vs. Cone: Basket Shape is as Important as Grind Size in Drip Brew Coffee

找到一篇有趣的文章,算正規學術研究,uc davis coffee center和breville合作的,而這個小研究是新的金杯準則計劃(進行中)的熱身。In 2017, the SCA asked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Coffee Center to perform research aimed at expanding and updating the classic brewing control chart for drip brew coffee.

這篇起於發燒友間的爭論: 平底與尖底濾杯,哪種好?於是設計實驗,控制所有變數(以咖啡機出杯),找一批非發燒友盲測。

第一個要回答的問題是,能不能喝出兩種濾杯出杯的差別?如果不能,後面的問題其實就不用問了。實驗說明答案是肯定的,差別是喝得出來的。

喝得出濾杯差異,另一方面受測者對磨粉粗細變化差異的分辨能力,就統計數據來說並不顯著,說明了濾杯是有自己個性的。

喝到的東西,淺焙豆,平底拿到較多乾果、甜味與花香,尖底是柑橘、莓果與酸質。 深焙的場合,平底是巧克力、可可與木質味,尖底則帶出較強苦味。(The flat-bottom basket yielded flavor attributes with more dried fruit, sweet, and floral flavor intensities, while the conical basket yielded more citrus, berry, and sour. Similarly, the basket shape affected the dark roast, with the flat bottom yielding more pronounced chocolate, cocoa, and woody flavors, and the conical yielding much more intense bitterness.)中焙以下各有擅場,深焙豆可能用平底濾杯較好?

哪種濾杯形狀較好?答案是沒有答案,你覺得哪種好就哪種好。(The answer, of course, is that whatever brew method tastes the best to you is “best,” and it’s up to each individual to decide.)



追加一下home barista上對這個研究的吐嘈。

Davis Coffee Center Tests Flat vs. Conical Filters

除了不能找來45個盲測受試者,我短短一二十泡,透過濃度計與實喝,發現的不會比該研究少。
we543543 worte:
順著d大提供的品牌到...(恕刪)


波浪濾紙的特色就是每一片的摺痕都不一樣啊...哈哈
通常拿到最裡面那層的濾紙時我會反摺啦

ps. 1:15, 20g粉取300g咖啡液

有看到上面提到濾杯差異的問題,確實有一點,
像是波佐見燒版本的,可能是杯壁比較厚且質地粗,所以濾紙不是很好放進去,需要往下壓一下,
所以濾紙角度會比不鏽鋼版的更垂直一點
don007 worte:
波佐見燒版本的,可能是杯壁比較厚且質地粗,所以濾紙不是很好放進去,需要往下壓一下,
所以濾紙角度會比不鏽鋼版的更垂直一點


我喜歡垂直,或者說,跟v60(錐形)有越大差異的越想嘗試。

不洗濾紙,乾紙怎麼壓也不會下去,粉一倒就乖乖下去就定位了。


don007 worte:
20g粉取300g咖啡液


怎麼定義水粉比有點討厭,工具不同有時會不一樣(espresso就是以咖啡液計,技術上也只能這樣算)。

手沖一般以總水量計(來自美式滴漏咖啡機傳統,當初產生金杯準則的工具,一升水兌多少粉),如果是滴到完300, 實際可能總水量約330-350, 也就是水粉比16.x至17.x , 濾杯留水先移開就更高,但無法明確計算。

用什麼當計算基礎不是問題,但有共同定義溝通會比較順暢。
又追加了一個185, 還是陶瓷的。關於材質,就溫度的穩定性來說,塑膠最優,不過還是很不想買tiamo.

Steel, Glass, Ceramic?


還是用變形46手法,22g粉兌360g水,間隔40秒注水,第二注(約100g)和第三注間稍有塞車,後面兩段反而很順,說明了這濾杯流動順暢,但不是啥特快車。

又修正了一下,24g粉兌400g水,一、二注分別是60與100, 間隔45秒注水,一路順暢。

日常很少沖這麼多的量,都夠三人喝了,感覺到30g粉500g水都可行,頂多再調一下注水間隔(可能也要再調粗)。

蛋糕濾杯用下來的心得是,簡單,可以無腦使用。
we543543 wrote:
關於材質,就溫度的穩定性來說,塑膠最優...(恕刪)

不同材質的濾杯,其實就當成是不一樣的濾杯看待即可
就像V60,不同材質如塑膠、陶瓷、玻璃,肋長得就不一樣,下水的速度就有差
(聽說是陶瓷的最慢,不過對應我的磨豆機它已經超快,再快的話參數或沖法又要改了)
我從來沒有思考過濾杯材質如何影響手沖溫度
因為這對我來說,就跟濾杯下水速度快慢一樣,毫無意義
以前可能很在乎這些濾杯的差異
玩到現在,已經知道最終還是要以沖出來的味道去做各種參數或沖法調整
那些屬於濾杯原生特性的事,就不必費神了
當一個濾杯怎麼用都不滿意的時候,換個濾杯就是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濾杯自己的問題,而是跟其他器材搭配的問題
不過換掉濾杯似乎是最經濟的做法
我在用V60和ORIGAMI濾杯的時候,同樣用四六沖法,我的注水方式也不一樣
bakafish wrote:
不同材质的滤杯,其实...(恕刪)


鱼大能否稍详细说说自己冲 V60 和折纸滤杯的方法呢~~
bakafish wrote:
屬於濾杯原生特性的事,就不必費神了


我也覺得是這樣。

這兩天剛好看到有youtuber談濾杯材質,看標題還以為要談溫度,其實是在談肋骨與流速。即便是標準v60陶瓷版,流速基本上是穩定的,至少使用上不會有困擾。

至於溫度,我偏好不要溫濾杯,有洗濾紙也先放涼再用。陶瓷會吸掉多少熱量應該和起始溫度有關,室溫不會差太多,上升到工作溫度的時間也就不會差太多(次與次),相對穩定,溫過的濾杯反而很難確保每次濾杯溫度一致,更容易發生(次與次之間)沖泡溫度不穩定。
王梓轩 wrote:
鱼大能否稍详细说说自...(恕刪)

主要在注水速度和範圍
V60比較能大膽的用較大的水柱去沖
在四六沖法的第二次注水,粉層會隨著水位拉高,下水後形成粉牆
在第三次注水繞最後一圈時,我會把粉牆沖掉

用ORIGAMI因為同粉量的粉層較薄,用大水柱怕翻攪過度
下水比V60慢,側流的情形似乎也比V60明顯
所以我會用較小的水柱,讓水位盡量不要拉過高而側流過多
同時注水點也不要太靠近邊邊,保留粉牆,即使側流也能萃取到粉牆
但是ORIGAMI的粉層表面積較大
用小水柱必需注意注水和繞圈要穩定,每個地方都要淋到
關於濾杯材質

絕不用塑膠(樹酯),以環保之名。當初熱衷kono時,一個才300多,沒想太多,買來猛練點滴,一下子就裂痕一堆,嚇到了,立馬換成客噐6肋,不再碰樹酯濾杯。

不鏽鋼的kalita wave 據國外玩家的說法濾紙會有壓到孔洞的問題,致流速變慢,而且容易變形,一般不鏽鋼的比tsubami嚴重

保溫還是很重要,用陶瓷其實算是折衷的結果吧,我沒法做科學的說明

對岸玩家的說法是平底濾杯就要用185的,因同樣的粉量大平底185比小平底155沖來的均勻。我還是用我的155,不予置評了。
V60C40K155 wrote:
不用塑膠(樹酯),以環保之名。當初熱衷kono時,一個才300多,沒想太多,買來猛練點滴,一下子就裂痕一堆


這可能是kono特有的問題。我幾個pp塑膠hario到現在都好好的,最久的超過五年。透明的,有一個家兄二十幾年前去上課時買的kalita(應該是壓克力), 使用頻率沒那麼高(多數拿來過濾麥茶渣),也是好好的。


V60C40K155 wrote:
對岸玩家的說法是平底濾杯就要用185的,因同樣的粉量大平底185比小平底155沖來的均勻


這可能又要回到粉層厚度來思考,少粉的話應該沒差(底面積相同),155可能更好沖。多粉,185上方開花,粉層相較沒那麼厚。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