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an07 wrote:
我用601n(SSP(恕刪)
搖晃其實對濃縮咖啡均值沒有什麼幫助
用透明杯看就很明顯
上面有crema
下面有沈澱
我覺得用器具攪拌後測量比較有參考價制








owenniu wrote:
你要先知道你機器的可信度 誤差範圍假如是0.1%
實際代表 你的濃度在1.15%-1.45%之間 根本沒有參考價值
we543543 wrote:
「沖咖啡的"萃取水"」實務上了不起一百多ppm, 和蒸餾水相較,在手持式濃度計產生的量測差異幾乎可以直接忽視
we543543 wrote:
粕谷哲46法參數,根本永遠不會通過金杯紅心區


owenniu wrote:
最後 跟大家說說
國際比賽授權使用某機器去進行測試
其實代表 那是一種國際標準
但這個標準 是針對比賽選手用的
必須滿足這個基準 所有選手才能在公平範圍之下
去展現你的口感與風味
明講了
高濃度的確能帶來感官刺激
所以要限定大家在一個濃度範圍之內
去呈現大家在風味堆疊
在不同溫差情況
展現不同芳香分子活躍的表現能力
那是一種相對公平的競技手段
但是
不代表 這樣的咖啡
就是"好咖啡"
因為咖啡的濃度風味與愛好
是因人而異的
大家能用各自的技術去各自表述
找到自己最好的一杯咖啡
那才是"真正"的好咖啡
2016世界咖啡萃取大賽冠軍
"粕谷哲"
提出了"46法"的萃取理論
得到了世界一致的肯定
但是他受訪時曾說到
其實分段萃取進而達到固定濃度
其實是為了滿足比賽標準
"那個濃度 並不是我所喜歡的濃度啊!"
bakafish wrote:
我記得WBrC的規章裡是說TDS只測量,不做為評分標準,也沒有限定TDS要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