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Zpresso J-series & 各式手磨粒徑分析 (continue...2021/2/22)

bakafish wrote:
這因素有很多有的手...(恕刪)




jaydon wrote:
細粉到底對於手沖重不重要,很重要(前提是手法很重要)

為什麼很重要:

1:對於我這樣的心情好就想喝一下咖啡的人,隨手沖失敗率最低的,一定是細粉越低越好.

2.對於非常非常挑,手沖又非常專業的人士,細粉是必須的,因為那會帶出想要的味道.

3.為什麼比賽要一致性,只挑中粉,或是不要細粉,那是給評審喝的,評審只要喝到你講出的味道.

4.到底磨豆機出來的粉,對自己沖的咖啡喜不喜歡最重要.因為手沖咖啡是沖給自己喝的,最隨意的方式當然是細粉少最均勻的....(恕刪)

誤會有點深

如果細粉佔比沒有很高,就不需要什麼特別的手法,你看WBrC的選手大部份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手法
常常是在他們的理論裡會有中間注水還是繞圈注水,或是先沖外圍還是先沖中間,要不要留粉牆等
像粕谷哲的四六沖法,或是今年的冠軍中國選手的複雜沖法,台灣選手兩種水溫沖法,反而是少的

1. 細粉不會是越低越好,沒有細粉水就留不住,反而不好沖
2. 細粉的作用並不一定是帶出想要的味道,這裡也有各種不同的論點,但都無法證實
舉例,Matt Perger在2012年得到冠軍,他就是篩掉細粉然後拉高萃取率,理由是細粉會過萃
萃取率是個平均值,因為細粉的萃取率太高,拉高了平均
因為害怕細粉過萃,所以整體萃取率不能太高
如果沒有細粉過萃,則整體萃取率可以再高一些,這個才是他要的味道
後來自己又推翻這個說法,說細粉會跟粗粉黏著,根本篩不完,但是他並無法證明這個說法
也無法推翻自己在2012年是因為篩掉細粉才能把萃取率再更進一步提高,否則早就出雜味
他說等他研究出如何正確萃取細粉,他會再重返比賽,我也還在等那一天
3. 其實只有很少數的選手會篩粉,大部份是不篩的
4. 如果您喜歡細粉少且均勻的磨豆機做手沖,怎麼會買Niche Zero?
  手沖用的磨豆機選擇也不少,細粉量和均勻度也不一,各有愛好者

jaydon wrote:
國際比賽的咖啡大師都是這樣來的...絕對不是手沖組...(恕刪)

這句話看不懂
有WBrC手沖大賽啊,今年的比賽才過沒多久

義式我覺得反而比較簡單
一台半自動,一台義式磨豆機,磨粉,填壓,上機器萃取,注意不要有通道,完成
大部份都是機器搞定
要做的事只有佈粉,抓出粉量和粉水比,以及萃取時間
需不需要變壓,看人
只要這幾項由人控制的參數沒有相差太多,不同的人來做不會有太大的差別

大廠的義式磨豆機和咖啡機,在做義式都不會很麻煩
會麻煩的都是用非義式典型的磨豆機,加上不是為了做義式而烘焙的豆子
bakafish wrote:
誤會有點深如果細粉...(恕刪)</blockquote






jaydon wrote:
買Niche zero 是為了方便,方便沖給家人喝朋友喝...(恕刪)

原來如此


jaydon wrote:
穩定的出粉品質,我可以控制很多變因,去出杯.前提是我已經有一台APEX這台才是我主要手沖的磨豆機...(恕刪)

說到穩定的出粉品質
應該是指每次在相同刻度磨豆產生的粒徑分佈曲線的一致性,包括換刻度後再調回
以及殘豆/殘粉量
如果要吹毛求疵的計較一致性的一點點差異
我倒認為Niche zero的穩定度會比手搖又是1:4齒輪比的APEX穩定


jaydon wrote:
我認知的咖啡大師是WBC講的咖啡大師冠軍...而手沖只是講WBRC的沖煮大賽冠軍...(恕刪)

WBC = World Barista Championship
WBrC = World Brewers Cup
兩者字義裡都沒有「大師」,我覺得這種世界級大賽能奪冠者都是大師
兩者都是WCE賽事,沒有什麼高下之分,領域不同而已
bakafish wrote:
2. 這裡有Guatemala和KR805的粒徑分佈圖...(恕刪)

Guatemala和KR805 可看成類似的刀盤嗎?
找到了805萃Esp的雷射粒徑圖.
http://caferedbean.blogspot.com/2015/11/espresso-grinder-particle-size-analyser.html
中位數55u, 平均估約70吧.

過篩法是否仍會有其限制, 尤其是在<200u(150?)部分? 不然目前看的一些資料無法互相說明...
eg:SC的177-300 組成之粉餅即可提供足夠阻力, 177u以下只佔2%
=> 從雷射量測數據來推論, 是否可假設篩出的177~300的Group中混有177u以下的粒徑在其中?
=> 不過這也要有篩過的粉再去打雷射的資料來確認了.
chan.chenhao wrote:
Guatemala和KR805 可看成類似的刀盤嗎?...(恕刪)

從前面Guatemala和KR805的圖來看,應該可以說調性類似,KR805表現更優越一些
我猜也許是刀盤平行度做的比Guatemala更好,所以它的均勻度和極限細度都比Guatemala優
也是因此它可以做espresso
不過紅澤大之前的測試裡用到了20g粉
我的無底把手裝不下那麼深的濾杯,而且我手上最深的濾杯只比VST 18g深一點點
應該也裝不下Guatemala磨的20g粉,因為它的粉餅比一般更厚
以前用Rossa PG試過,裝到18g粉相當於58mm的20g粉,中焙豆是可以撐到9 bar
而Rossa PG的粉會比半自動咖啡機的粉再細一點

雷射和篩粉,對於不規則形狀的粉粒,其實都不準確
只是好像也沒有更好的方法

bakafish wrote:
我覺得跟粉餅厚度可...(恕刪)


粉餅厚只是說明粉的主體部分比較粗,粉之間的空隙比較大吧。也可以說是磨得不夠細。
jaydon wrote:
細粉到底對於手沖重不重要,很重要(前提是手法很重要)

,重點是手法,細粉是其次

-------------------------以下是題外話-------------------------
其實我一直對於很多人覺得細粉越少越好這件事感到好奇
我贊成個人風味喜好的關係,所以覺得細粉越少越好
但不代表細粉越少越好這件事適合套用到所有人
說不定很多長輩就喜歡細粉率20%的咖啡,那他能說細粉越多越好嗎?

我個人認為磨豆機量產之後,粒徑分布就固定了,要選哪一台端看個人喜好什麼樣的風味
在之前討論我也曾經說過,就像選鬼齒或是平刀
喜歡細粉10%/20%如同選擇鬼/平一樣,這都是磨豆機風味的展現,當然這是建立在我個人不喜歡篩粉的前提下。

當某台磨豆機是義式刀盤時就注定細粉量不會少,那為何還是很多人推崇呢?我想除了風味,另一點就是價格。
細粉多固然容易過萃,但反過來看,細粉過少是不是有可能容易萃取不足?過猶不及,手法才是問題。
就像開頭說的,長輩喜歡20%細粉的咖啡,以同樣手法,我想長輩應該不會接受手沖刀盤的風味。

總歸老話一句,磨豆機選擇上只有喜不喜歡這樣的風味,沒有什麼細粉越少越好這件事,即使細粉越少越好是普羅大眾所喜歡的口味,也不代表他世界通則,咖啡沒有非A即B,不要被一張圖表限制了想像力。

chan.chenhao wrote:
若有75u,125u...(恕刪)


不同材質過篩能力不一樣的。咖啡粉是多孔物質,表面摩擦力很大,還帶有油性,過200μm以下的篩子能力很差。再細孔的篩子就幾乎沒意義了。

LennonShu wrote:
粉餅厚只是說明粉的主體部分比較粗,粉之間的空隙比較大吧。也可以說是磨得不夠細

這就得看您說的不夠細的定義是什麼了
它磨出來的粉,細度保證打死一票義式磨豆機做espresso流速正常的細度
但它的粉餅就是比較厚
6 bar以上流速就會過快,如果以這點來看,它確實不夠細
像前面提到紅澤大的粒徑分析,KR805做espresso的細度,中位數在55微米
也許Guatemala無法磨到55微米,可能是75微米,但比大多數義式磨豆機都細很多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