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lita wave 155 初步觀察 (追加185)

bakafish wrote:
就像V60,不同材質如塑膠、陶瓷、玻璃,肋長得就不一樣,下水的速度就有差...(恕刪)


之前有人做過實驗,結果無論是模擬冲煮還是只注冷水都是玻璃版流速最快,陶瓷最慢,原因是陶瓷燒製時肋骨做不到像玻璃版一樣的突起程度。我個人對濾杯的版本其實沒什麼感覺,挑好看的用,目前V60在用粉色的特別版。

V60C40K155 wrote:
不鏽鋼的kalita wave 據國外玩家的說法濾紙會有壓到孔洞的問題...(恕刪)


普通版不銹鋼之前沒留意,Tsubame版不會有這個問題,因為底部直接架空了,距離還蠻長。我只用過185,155不清楚。

we543543 wrote:
我喜歡垂直,或者說,跟v60(錐形)有越大差異的越想嘗試...(恕刪)


Torch的Mountain dripper有興趣嘗試下嗎,Wave,梯形,錐形濾紙通用。
羅神父 wrote:
Torch的Mountain dripper


這款的外牆角度和陶瓷155差不多,明顯差別在底部不同。之前買155之前有考慮過這個,不過我買器材一直很保守,還是先買了kalita(經驗資源相對多,有問題容易找解答)。目前對kalita的流速滿意,未來有買甜甜圈濾杯的話應該也只是物慾上的「想要」。kalita算好看(至少陶瓷的是這樣),Torch則是超好看。
we543543 worte:
找到一篇有趣的文章...(恕刪)
追加一下home barista上對這個研究的吐嘈。...(恕刪)

蠻有趣的資料, 謝謝.
HB討論提到的Slide link內有其實驗的TDS數據(補:低) 及 Scott Rao在IG上的回覆都蠻值得看一下的. : )

...(恕刪)

(個人疑問:如何證明 平/錐 濾杯咖啡粒徑與水接觸時間? 如何分析側流的狀況?)

補:
小弟一直搞不懂手沖濾杯水如何流過咖啡粉/濾紙, 不知是否有比較明確的文章是介紹這方面的(eg:側流條件分析 or 肋條設計說明:是調整水流方向 or 排氣 or 留間隙讓咖啡可直接流下?...etc), 感恩.
chan.chenhao wrote:(個人疑問:如何證明 平/錐 濾杯咖啡粒徑與水接觸時間? 如何分析側流的狀況?)

補:
小弟一直搞不懂手沖濾杯水如何流過咖啡粉/濾紙, 不知是否有比較明確的文章是介紹這方面的(eg:側流條件分析 or 肋條設計說明:是調整水流方向 or 排氣 or 留間隙讓咖啡可直接流下?...etc), 感恩.


這個我也很想知道

另外有一種濾杯我很好奇,比較接近espresso粉杯,側流、肋骨、排氣啥的全跳過去。我有金屬濾網(細網)穩定性的恐慌症,不然還真想買來試,如果有下方是濾紙可替換式(只需丸型濾紙)的設計就好了。

bakafish wrote:
主要在注水速度和范围...(恕刪)


回去试试~
we543543 wrote:
這個我也很想知道...(恕刪)

斷斷續續做功課下, 這邊的說明是目前比較能理解/接受的.
"...將濾杯做成漏斗狀,如此一來側面也能夠萃取咖啡
...(恕刪)
肋槽能讓空氣順暢地流動,就提供了讓水流動過去的空間,水分就能更容易流下去。"

以V60來看, 立體的萃取, 相同粒徑/粉量下, 水位高(不斷水法?)表示粉餅大/薄, 水位低(斷水?)表示粉餅小/厚, 從這角度來看其TDS變化似乎還說得過去...(是這樣嗎?)

平底的濾杯應就比較強調底部的萃取了吧(?)

另, 咖啡大叔這邊有看到空流速資料. BH這邊有V60注水後粉粒移動的狀況. 應對再進一步分析歸類有些幫助吧... @@

補:
原廠V60說明書對肋條的說明是排氣...@@
"The ridges on the V60 walls rise all the way to the top, creating enough space between the filter paper and the V60, so they don’t cling. This space allows the air to escape when brewing to maximize expansion of the ground coffee."

補2:相關討論, 做功課中...
https://www.ptt.cc/bbs/Coffee/M.1446939361.A.CC3.html
https://www.ptt.cc/bbs/Coffee/M.1447158905.A.780.html
https://www.ptt.cc/bbs/Coffee/M.1447272019.A.5F7.html
https://www.ptt.cc/bbs/Coffee/M.1448046091.A.E01.html
"BearSheep: 事實上,是50%以上的咖啡液是沿濾杯杯壁流下去的。"

補3:這篇聊水流大小, 蠻有意思的
https://www.ptt.cc/bbs/Coffee/M.1402394201.A.3D8.html
chan.chenhao wrote:
以V60來看, 立體的萃取, 相同粒徑/粉量下, 水位高(不斷水法?)表示粉餅大/薄, 水位低(斷水?)表示粉餅小/厚, 從這角度來看其TDS變化似乎還說得過去...(是這樣嗎?)


手沖手法太多,不太容易由斷不斷水歸類水位高低,但「水位高表示粉餅大/薄, 水位低表示粉餅小/厚」這個概念很有趣。TDS變化?不是很清楚,水位高低,還是有可能創造接近的tds, 因為手沖還有很多可調整的參數。

Fluidised Beds那篇剛好昨晚看到。影片很吸引人,影片的另一個極端是kono或老式法蘭絨手法。如果是同一把粉,最後細粉被翻上來好還是躲到下面好,是有趣的問題。
之前在ptt看人討論蛋糕濾杯,好像有哪家是底部全空,說流速可能比較快。

心血來潮,用155套在底部是個大洞的v60試試(很早就想試,如果摺紙濾杯可以,其他錐形濾杯可不可以?)。

手法是46, 結論是感受不到k155有比較慢(現在有個讓人不是很容易理解的風潮,濾杯在比流速快的,或者好像手沖隨隨便便都會積水之類的)。

另外,除非設計很奇葩,如果是46這類三分鐘以上的手法,推估蛋糕濾紙不太挑濾杯。雖然v60上方較陶瓷k155斜,用蛋糕濾紙,味道還是蛋糕濾杯(濾紙)那種平衡偏後的走向。
we543543 wrote:
現在有個讓人不是很容易理解的風潮,濾杯在比流速快的

元食咖啡俊元老闆用模擬手沖機測試
到目前為止放上YT的影片,好像沒有一個比陶瓷V60快
先前在影片留言中詢問老闆,是否有興趣做不同材質V60的流速測試
老闆回答有做了,影片之後會放上
bakafish wrote:
陶瓷V60


想起來ptt那篇原本是討論不同材質v60流速,蛋糕是跳tone.

然後那篇的陶瓷v60洞比塑膠的大,但我手上的是塑膠的比較大(同為02, 兩者都有些時間了,非新近產品)。塑膠射出要求一致性比較容易,除非換模具,陶瓷批次間求一致相對困難。感覺是很難把隨便兩個陶瓷v60看成一定是同一個東西。

元食的影片有時會看一下,但很沒耐性看。經常一句話,了不起三句可以講完的概念,他可以用三五分鐘去講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