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Zpresso J-series & 各式手磨粒徑分析 (continue...2021/2/22)

bakafish wrote:
通常是不會有這種打齒的狀況...(恕刪)
鎖死時也是只有平面接觸...(恕刪)

若是所有刀盤都是以平面接觸為基準, 鎖死(轉不動,平面摩擦力>旋轉力)時, 平面皆不會進入刀溝, 那前述有些手磨"從鎖死到不磨擦"的約200u間隙會從何而來? 單一點平面接觸後,仍可再形變200u? 感覺上怪怪的...

又, 本想去百度Dynamic大的手磨帖中看些刀盤相片, 結果都連不上了...
chan.chenhao wrote:
那前述有些手磨的"從鎖死到不磨擦的約200u間隙"會從何而來? 單一點平面接觸後,仍可再形變200u?...(恕刪)

輕微接觸時的磨擦力肯定是比較小的
磨擦力要大到能鎖死,就是要把內外刀盤互相推擠才會產生夠大的磨擦力
刻度調節如果是動內刀盤,就是推內刀盤去擠外刀盤
理論上,如果相關機構件的材質硬到不會發生形變,應該就沒有推擠的可能
碰到就是碰到,沒碰到就是沒碰到,不會有磨擦到鎖死的空間,應該是這樣吧,我也不懂

但手磨還有一點要考慮的,是刀盤磨擦時的接觸面積大小
當刀盤開始有輕微磨擦的時候,如果用白板筆的做法,被磨掉的筆跡可能不是一整圈
再繼續推擠,可能就一整圈都有磨到,這應該就代表有形變吧
bakafish wrote:
碰到就是碰到,沒碰到就是沒碰到...(恕刪)

剛剛想到.
把它想成兩個橢圓互鎖就能解釋這200u, 不過鎖的過程中要拿著把手跟內刀盤調節紐, 外刀盤要自由轉動才行...
很像還有東西沒想清楚...

補:
bakafish wrote:
再繼續推擠,可能就一整圈都有磨到,這應該就代表有形變吧...(恕刪)

這可能要看平刀這樣一整圈都磨到, 是又再調細了多少u吧? 至於這個間隙是刀盤推擠形變, 還是吃掉軸心/軸承...etc的間隙? 莫宰羊...

補2:
若刀盤接觸皆以平面作為基準, 不會有掉入刀溝的狀況.
則"鎖死(完全接觸)到不磨擦" 可代表內外刀盤+軸+軸承+筒身...等組裝完成最後的精度. 這句話應對所有"以平面作為基準設計"的錐刀適用(不論大小). 可依此對此族群進行橫向評比.

"鎖死(完全接觸)"時是否能旋轉? 也是得看兩平面磨擦力是否小於旋轉施力吧?! 似乎也是看刀盤設計的接觸平面大小? XD

除了平面(摩擦力)夠小外, 當然 內/外刀真圓, 內/外刀/軸同心...等整體精度相關item也對是否能轉動有影響.


補3:
錐刀 鎖死/完全接觸/Zero點如何定義, 讓大家在討論時會較有一基準? 內外刀盤同平面? 不過, 不同肉眼所認知的同平面是否會有差異? 差異多大???

scorpioliu wrote:
1. 預先避開刀盤會互磨的行程,如此一來鎖死也能旋轉自如,不懂的珈友大概會被唬到
2. 內刀盤直徑小於外刀盤的內直徑,這樣也可以不磨,除非內外刀盤全部100%真圓,但有這可能嗎..(恕刪)

鎖死都不會蹭刀應該是屬於第1種設計
好像還沒見過內刀盤直徑會小於外刀盤的內徑的這種奇葩刀盤組啊?~



YYYXXX wrote:
這神品牌的說法是防刀盤打架,很厲害的...(恕刪)

這種 "永不蹭刀" 的精密組裝工藝手磨真的是太神奇太厲害了!




chan.chenhao wrote:
屙, 風浪有點大...
被說成"那些水軍"是蠻生氣的, 可是, 還是回到較理性的討論吧. : )

深呼吸~ 放輕鬆~



LennonShu wrote:
歌德說過:藝術不必真實,而是創造真實的表象。設計是不是也一樣...(恕刪)

《紅樓夢》: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chan.chenhao wrote:
錐刀 鎖死/完全接觸/Zero點如何定義, 讓大家在討論時會較有一基準? 內外刀盤同平面?

我的認知錐刀"鎖死"是指用正常力量已經轉不動刀盤的那個狀態
也就是內外刀盤之間的靜摩擦力>旋轉力矩
這時內外刀盤並不一定是在同一平面上 (要看刀盤的設計)

XTR wrote:
內外刀盤並不一定是在同一平面上...(恕刪)

印象中曾在Dynamic大或其他大大的帖中看過比外刀盤大出一截的內刀盤, 不過似乎是老磨的樣子.

目前比較好奇的是現代設計/加工的刀盤"鎖死", 無法轉動時, 是屬於下圖(#469說明)最右邊的那種全平面式的, 僅憑摩擦力(+其他精度item)鎖住的, 還是左邊兩種打齒的狀況(內外刀盤刀頂/刀谷交錯)(+其他精度item)鎖住的...

補, 最右邊這種因其平面(三角形面)>刀溝, 所以內外刀盤鎖死時只有平面接觸, 並不會有刀頂/刀谷交錯凹凸互鎖的狀況發生.

以現代的加工/Q的手法, 或許做成純平面限位的設計會較方便/省成本/好施作/好量測?

(#226說明在阿里巴巴找到的圖)
補, 推想的錐刀平面設計
A.內刀盤/外刀盤底部平面/出粉口=>量測內外刀盤平面圓處可得真圓度.
B.內刀盤/外刀盤平面接觸, 底部同平面=>量測底部平面度即可得內外刀盤配合度.
這兩個在阿里巴巴上錐刀公司似乎都有以千分規量測的影片.
chan.chenhao wrote:
目前比較好奇的是現代設計/加工的刀盤"鎖死", 無法轉動時, 是屬於下圖(#469說明)最右邊的那種全平面式的, 僅憑摩擦力(+其他精度item)鎖住的, 還是左邊兩種打齒的狀況(內外刀盤刀頂/刀谷交錯)(+其他精度item)鎖住的....(恕刪)

觀察了一下手上這幾組手磨的錐刀盤
應該都是屬於 "類似" 第三種接合狀態

內錐刀最底端最外圈會研磨至一圈小平面
但外刀盤底端通常不會是平面,而是還保有部分刀齒
所以內外刀緊密接合時
是外刀齒與內刀平面圈接觸
而不會有 "打齒" 咬死的現象
這應該是為了保護刀盤齒盤的安全設計





XTR wrote:
觀察了一下手上這幾組手磨的錐刀盤...(恕刪)

謝謝XTR大的相片.

不鏽鋼色的應是Js手沖刀盤? 外刀盤刀紋的設計跟義式的差異頗大...
所以即使是這種外刀盤尖刀峰, 內刀盤平面三角的, 也還是不會有凹凸互卡的現象. Mmm...只能說, 隔行如隔山囉... : p

平刀/錐刀如何觀察是否有刀盤刀峰/刀谷凹凸互卡?
目前想到的方法是:
平刀:上下刀盤用手拿著, 合起, 輕轉, 看是否會有轉一小角度(一齒)即跳動現象.
錐刀:若為內刀盤調整形, 以Js這種的來說, 移除調整紐及彈簧. 反轉180度, 讓內刀盤單純以重力貼合外刀盤, 輕轉軸, 看是否會有轉一小角度(一齒)即跳動現象. (有可能因真圓度造成轉圈時的平順上升/下降, 所以這邊才會說轉一小角度[一齒])
不知這樣的想法/做法是否有誤??

先前在Dynamic大那有比較三個68錐刀的內刀盤底部三角高度, 並有相片說明其高度會影響出粉口的顯現(影響可研磨最小主粒徑).
當時並沒特別注意內刀盤此平面與軸的角度及是否以此平面來當作刀盤的基準點/防互咬點之類的...有空閒時, 再繼續做功課...
chan.chenhao wrote:
先前在Dynamic大那有比較三個68錐刀的內刀盤底部三角高度, 並有相片說明其高度會影響出粉口的顯現(影響可研磨最小主粒徑)....(恕刪)

個人猜測錐刀影響出粉粒徑分佈的主要因素還有這個:

第一類:


Js外刀齒邊緣保留完整的三角齒縫,顆粒是被刀齒切碎而非碾碎,並從縫隙直接落下,中粒徑的顆粒保留較完整,因此細粉比例會較低。


----

第二類:


Je的italmill 48外刀齒邊緣三角齒縫已經被磨平約80%,顆粒被碾碎的數量較多,細粉比例因而升高


---

第三類:


63mm義式刀盤外刀齒邊緣三角齒縫已經被磨平95-98%,最終粉粒幾乎都是被擠壓碾碎而出,細粉比例應該會更高!
Wein yan wrote:




以上只是觀察部份手磨的錐刀盤設計,並對照粒徑分佈實驗數據所推論出的假說

僅供參考~


----

補充:

回去看了我的兩隻匿名2的外刀盤照片
2015舊版外刀盤是粗齒版,但是外齒盤齒尖有磨平約80%
2016新版外刀盤是細齒版,但是外齒尖並無磨平(類似1Z Je外刀盤尖齒)

而新舊兩款匿名2的內刀盤是一模一樣的


(左舊/右新)

4/27日做徑粒分析實驗時,2016版匿名2的細粉率比2015匿名2少了一些

似乎還蠻符合上述的推論?




----

補充資料:





XTR wrote:
個人猜測錐刀影響出粉粒徑分佈的主要因素還有這個:...(恕刪)
Js外刀齒邊緣保留越完整的三角齒縫,顆粒是被刀齒切碎而非碾碎...(恕刪)

謝謝XTR大簡單明瞭的圖示.

最小出口齒縫限制了最小主粒徑. eg:假設最小主粒徑. Js:600u, Je:300u, 63:100u.
若把這三隻都拿來研磨手沖粒徑(eg:800u), 則齒縫需開到800u粒徑可過的大小. 若依 刀盤越銳利, 切割起來細粉數越少 的論點來看. 有機會以這方向的思路說明 手沖細粉數Js >Je >63 .
手沖細粉數Js <Je <63 .

XTR wrote:
2016版匿名2的細粉率比2015匿名2少了一些...(恕刪)

感覺上像是朝主攻手沖方向靠近? 不知是否有2016的匿名2因此改版,而無法萃Esp的說法傳出?

補:
這兩把(15 & 16)都是單品刀嗎? 橘子大在這邊的分享是2016版已無法萃Esp...

補2:
XTR大先前的匿名分享資訊.
手沖細粉數的順序倒了吧?
chan.chenhao wrote:

謝謝XTR大簡單明...(恕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