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覺得現在外面手沖咖啡普遍偏淡嗎?

we543543 wrote:
萃取率和濃度兩者是被水粉比綁死的。就算神磨,手沖濃度還是有極限,低水粉比通常意味著低萃取率。低萃取率不只是豆子浪費的問題,很可能該出來的風味沒被釋放出來。
這段不是很理解,想請問:同樣水粉比,研磨度不同,萃取率跟濃度也會不同吧?不懂被水粉比綁死的這個說法
我也覺得偏淡
Little J Jr. wrote:
不懂被水粉比綁死的這個說法


濃度、萃取率、水粉比,兼談espresso與手沖

水粉比固定,改變其他沖煮參數(粗細、水溫),濃度和萃取率還是會固定在一條斜線上一起上或一起下。

萃取率=濃度x 水粉比(咖粉比),所以說,水粉比一低,萃取率很難拉上去,畢竟手沖降水粉比雖可提升濃度,但有限。
we543543 wrote:
we543543 2021-08-18 10:08 43樓
濃度、萃取率、水粉比,兼談espresso與手沖

水粉比固定,改變其他沖煮參數(粗細、水溫),濃度和萃取率還是會固定在一條斜線上一起上或一起下。

萃取率=濃度x 水粉比(咖粉比),所以說,水粉比一低,萃取率很難拉上去,畢竟手沖降水粉比雖可提升濃度,但有限。
大致能了解您想表達的計算式的概念了,謝謝花時間回答。
如果參考前文連結的算式的概念,再對比前文小豆大講的,對照自己沖煮的概念,自己是接近這樣的想法"濃度=萃取率x豆重/咖啡液重"
我的想法是萃取當中有很多變數,包含粉的研磨狀態、水溫、攪拌、時間長短、流速...等(也就是多數討論沖煮手法時的變因),都會影響萃取率以及味道,而濃度及味道是最後呈現的結果,都會影響飲用的感覺;所以一開始對於拉高水粉比的想法有點遲疑。
Little J Jr. wrote:
自己是接近這樣的想法"濃度=萃取率x豆重/咖啡液重"
我的想法是萃取當中有很多變數,包含粉的研磨狀態、水溫、攪拌、時間長短、流速...等(也就是多數討論沖煮手法時的變因),都會影響萃取率以及味道,而濃度及味道是最後呈現的結果,都會影響飲用的感覺;所以一開始對於拉高水粉比的想法有點遲疑。


這個公式和上面是同一個,移過來或移過去。

沖泡的每個環節都或大或小影響最後杯中的成品的微妙呈現,但咖啡沖泡也有像歐姆定律般基本而無法改變的定律存在。

水粉比高低只有選擇,沒有對錯。以金杯準則來看,15:1已經算偏低(容易偏濃),斜線永遠不會通過金杯區。另一個常用的16.6:1只是擦邊通過,紅心的紅心水粉比還要更高。不過只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金杯不金杯,可以拋到九霄雲外去。
突發奇想,同一支豆子如果能同時給山田老師(KONO),粕谷哲老師(46沖)跟王策老師(雙壺注水)一起沖煮
不知會煮出三杯如何的手沖咖啡呢?

個人想像應該會有十分不同的風味表現.
店家當然是要賣你水多一點
店租要分攤的

關於金杯理論
請自行搜尋 "興波咖啡 談金杯理論"

會比買一隻濃度計量來量去要好
meme貓 wrote:
店家當然是要賣你水多一點
店租要分攤的

關於金杯理論
請自行搜尋 "興波咖啡 談金杯理論"

會比買一隻濃度計量來量去要好

我遇過把咖啡沖到很淡的名店,只有便利商店和星巴克

興波的這篇文章,和買濃度計並不衝突
知識歸知識,學完了還是得經過實驗才能真正學到東西
同樣的豆子和水,理論上,沖法相同,豆子磨越細,萃取率越高
但是沒有用濃度計去驗證,就只能用猜的
如果手法不夠穩定,萃取不均
就可能會走偏,以為味道的差異是萃取率不同
此外,同樣的粉量,粗細,水量,水溫
沖法不同,也能沖出不同的酸甜平衡,而萃取率是差不多的
meme貓 wrote:
關於金杯理論
請自行搜尋 "興波咖啡 談金杯理論"

會比買一隻濃度計量來量去要好


不懂金杯的話,的確買了濃度計量來量去沒什麼意義。反之,懂金杯,加上濃度計,事半功倍,省去許多無謂的亂猜。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