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est wrote:
不過用cookie tamper填壓後沖煮時會流得不順, 還會出現一兩次大泡泡...(恕刪)
我曾經在國外討論區看過關於泡泡的討論,不過那是在一個Cremina的討論串
最後似乎是傾向佈粉的問題
我自己是沒有遇到過
S.A.G. wrote:
我買的是 cookie...(恕刪)
我買的也是58.5,配合VST濾杯使用
不過我用游標卡尺量,發現只有58.4~58.45
跟同樣號稱58.5的Pergtamp相比,cookie填壓完後,旁邊沾上的咖啡粉就是比Pergtamp多一點
不過沒有產生sidewall channel就是了
Cookie在填壓完後,旋轉拋光時,高度限制器與濾杯的金屬磨擦感較強
所以我拋光時是沒有再下壓,只利用tamper本身的重量放在上面旋轉而已
對了,我看對岸貼吧的照片,cookie的填壓面邊緣做的倒角蠻大
我在訂做時有特別請他不要做倒角,因為倒角會影響到靠近濾杯邊緣的填壓效果
這張圖說明了有無倒角的差別,不過實際上,有倒角的粉餅邊緣應該是會貼著倒角的形狀吧

我也試過像Sasa那種用法,挺不錯的,能夠讓我使用Pergtamp壓歪的機率大減
只是我懶,玩到後來就懶的換tamper

有一說弧面填壓器能消除sidewall channel,我沒有在58mm的粉杯玩過弧面tamper,不清楚
我在略有弧底的Rossa PG粉杯(不知是不是被我玩到變形)使用美弧tamper
反而更容易產生sidewall channel,以及粉餅很容易在距離杯壁1mm處裂一圈
panest wrote:
最近因為九歲的女兒...(恕刪)
咖啡從10點11點方向先出來,也在這個部位先變白
所以看起來有輕微的通道,不過結果還是很不錯
我最近被VST濾杯搞到有點悶,通道出現的次數佔了50%以上
總是外圍先出咖啡,中間比較慢,甚至會有一些孔不出
嚴重時會在外圍形成兩條甚至三條老鼠尾巴
我想也許是落粉都從中間,結果中間的粉比較重,堆積後密度比較高
即使用各種方法舖平,仍只是表面平而已,中間的粉還是比較多
傳統型濾杯不會有問題,VST這種對佈粉要求嚴格的濾杯就不行
http://coffeegeek.com/opinions/markprince/04-29-2011
訂了Scottie Callaghan Dosing Tools最便宜的三片一組工具
(其實用圓規在厚紙板上畫一下裁一裁應該就可以了吧)
看看把中間的粉削薄能不能有些幫助
等東西到了再來開箱
bakafish wrote:
我最近被VST濾杯搞到有點悶,通道出現的次數佔了50%以上
總是外圍先出咖啡,中間比較慢,甚至會有一些孔不出
嚴重時會在外圍形成兩條甚至三條老鼠尾巴
我想也許是落粉都從中間,結果中間的粉比較重,堆積後密度比較高
即使用各種方法舖平,仍只是表面平而已,中間的粉還是比較多
傳統型濾杯不會有問題,VST這種對佈粉要求嚴格的濾杯就不行
...(恕刪)
我忘了在哪看到,有人的看法是覺得咖啡液應該是從濾杯下方的四周先滴出來,然後在慢慢往中集中流出
雖然粉餅在填壓後變緊實,但在粉杯的四周的不連續接面是水最容易先突破的地方
我一開始使用平面的填壓器時(IMS濾杯),這現象尤其明顯,換成歐弧後有改善一些,但要整個濾杯底部同時流出的機率還是不高,
後來覺得即使如此,沖煮的義式也不錯喝,就沒在注意了
bakafish wrote:
我想也許是落粉都從中間,結果中間的粉比較重,堆積後密度比較高
即使用各種方法舖平,仍只是表面平而已,中間的粉還是比較多
傳統型濾杯不會有問題,VST這種對佈粉要求嚴格的濾杯就不行
...(恕刪)
或許魚大也可以試試弧型填壓器,說不定會有幫助的
S.A.G. wrote:
我忘了在哪看到,有...(恕刪)
我是覺得從粉杯最邊邊的孔先出來是無可厚非
畢竟粉和粉杯壁之間應該是最容易通過的通道
但是其餘的部份應該要同時出現才是完美
尤其是VST這個上下同徑,底部開孔面積又大的濾杯,水流應該是更加傾向直接向下
傳統型濾杯上寬下窄的設計,加上開孔面積不大,水在粉杯裡會造成流向改變
在上一篇引用的連結裡是這麼寫:
In fact, some popular filter baskets have only about 60% area on the bottom for liquid to flow through, as compared to the diameter at the top of the puck. This situation causes some interesting things to happen in a filter basket: water as it flows through ground coffee and extracts will flow more quickly through some parts of the filter (the middle and an inner donut ring on the puck) and slower, and more stalled in other parts of the puck (the outer ring). That poorly saturated brew then swings back to the centre on the bottom of the puck, mixing with better saturated brew early on in the shot extraction. Later on, things get worse: the outer ring of coffee starts to extract more evenly, but the increased flow through the central parts mean over-extraction begins.
是否真的是這樣,畢竟沒有透視眼,不知道
不過從無底把手觀察,用傳統濾杯,一樣的佈粉方法(推測可能中間粉較多而外圍較少)
甚至如文中所說,在中間堆成小山然後直接填壓
結果咖啡液的確匯聚的很漂亮,看不出有通道,底部各處變白的時間也很一致
(一樣也會有最邊邊的孔最先出,不過接下來整個底部會幾乎同時出)
而在VST濾杯就會變的外圍先出,先變白,中間則明顯的較慢,更糟的情況甚至不出咖啡
是有想過弧形tamper
不過我Pergtamp花了不少錢,又有Cookie,還有一支普通的Tiamo,不想再買tamper了

其實我還是希望有一天可以把Pergtamp用到得心應手,不必依賴Cookie
既然有一條前人走過的路(Scottie Callaghan Dosing Tools),我就學著走一遍看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