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錐形濾杯越往下方截面積越小,越接近出口處,流過的水越集中,也就是,越往下,同面積的咖啡粉比上方被更多的水刷過。"
這句話在擾動/側流的狀況下應是可被討論的, 是否可用SC這的量測濾杯上/中/下殘粉重萃TDS來重新評估呢?
https://www.instagram.com/p/BBz2vpPSuMv/
Q2:tiamo的PP材質感覺上應還算好施工. 不知是否有咖友看過對pp(或不銹鋼)蛋糕濾杯底部孔洞進行擴孔實驗的資訊... @.@
===分隔線===
以下為不成熟想法:
底部開孔大小應也可看成如同加壓濾杯的限流, 這邊要如何控制較好? 如同ESP所說的細到出現通道前? 手沖是細到不會流不下去? DCP/leverpresso(低壓使用)會不會另一種解法? (愛樂壓個人歸類為浸泡式萃取)
以水紊流擾動/人為RaoSpin來看, 錐形濾杯應有其優勢?
(粉面高,易擾動. 圓形, 好晃. 旁有肋骨, 也可側流萃取)
「同面積的咖啡粉比上方被更多的水刷過」的確是建立在個別咖啡粉在粉層相對位置不動與無側漏的假設上,實況會更為複雜。
蛋糕如摺紙濾杯或套在v60不算,韓國也有底部全開無阻,「比較像蛋糕濾杯」的產品,不須擴孔。
因為注水(萃取)時間不像espresso有限定,如果不像ptt有些300ml兩分鐘沒跑完「必然過萃」的朋友,以陶瓷wave濾杯來說,很難說有限流效果。我的沖泡時間依手法在兩分半到四分之間,實務上同手法在v60與 wave沒有太大的流速差異(蛋糕濾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