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半自動機個人之選擇,與相關課程疑問

嗯…該怎麼說
粉在濾杯中阻擋水穿透粉層
流出濾杯的過程吧
這邊會比較把重點放在
阻擋水流出濾杯這部分

抱歉個人敘事能力跟用詞偶有不精準
還請見諒
perishedwing wrote:
嗯…該怎麼說
粉在濾杯中阻擋水穿透粉層
流出濾杯的過程吧
這邊會比較把重點放在
阻擋水流出濾杯這部分...(恕刪)

OK,這樣說其實已經很清楚了
也就是重點是在粉餅
而IES顯然沒有在接粉後有太多動作
所以就是豆子、粉量、粗細度,三者之一,或三者綜合,就決定了一切

那麼就回到了我上面的問題,在不同大小的濾杯,同樣用14g,厚度不同,粗細度也不同,怎麼玩?
53mm用14g其實還好,如果真要到51或49mm的老式機器上呢? 那可是相當於58mm用20g粉的厚度
那變成什麼樣的情形? 用義大利廠豆玩SES? 也要講究一下佈粉和填壓?
還是不管,反正14g就對了,篤信IES就算粉餅用厚一點,隨便佈粉填壓也不會有通道?
我也沒有答案,因為我對IES與SES都沒有很了解,只是提出來讓大家思考一下

前輩的說法,IES的烘焙本身就不容易有通道
我的想法,會不會有通道,除了烘焙,磨豆機仍是很關鍵
雖然在別的大樓裡說過,我還是說清楚一點好了
磨豆機如果使用分量器,和豆槽至少裝一半以上豆子磨豆(典型的商業型磨豆機與商業型用法)
(現在有些磨豆機設計的好,沒有分量器也沒關係)
即使你玩的是SES,通常不需要什麼佈粉,填壓也不必很講究,也不容易有通道
因為在磨豆室裡,和分量器裡,過程中都有一個集粉攪拌的動作
而如果你用的是非傳統型磨豆機,例如Versalab M3這種結構,粉一離開刀盤即掉落的磨豆機
或是非傳統用法,例如在Mazzer Robur上用single dosing
或者是像EK43這種磨豆機
由於出粉時缺乏攪拌,在出粉時粉非常鬆散,會導致粗粉與細粉不均勻分佈,粉體裡的空隙也過多
如果不在佈粉上多一道攪拌均勻的步驟,很容易就產生通道
前面所說,我可以在義大利咖啡萃取過程中表演出通道,就是這樣來的


perishedwing wrote:
其二,
請去La spaziale官網的影片區
網站有以透明濾杯展示萃取過程
但就連網站上的錯誤示範
其實都沒看見通道效應
就連斜的很誇張的
依舊是咖啡粉全浸水後
才從濾杯流出...(恕刪)

您說的是這個影片吧


此影片是用來說明傾斜的填壓會造成什麼現象,所以故意用了很誇張的斜度
仔細看,真的沒有通道嗎?
影片中似乎用了比正常稍粗的粉,我看到了不止是通道,還有邊穿
傾斜在萃取時會造成什麼情形也很清楚
閱讀一下La Spaziale自己對影片的說明:
With this transparent portafilter you can easily see that when you incorrectly press the coffee powder, the water follows only one direction and extract coffee (and caffeine) more on a side than on the other one.

往事橘子 wrote:
不填壓直接沖煮,而且...(恕刪)


從FB上來看,英國客對這影片的批評聲浪比較多
是有看到邊穿沒錯
通道…邊穿已經算通道了
好吧,官網都說是錯誤示範
個人思考不周是在下的失誤

個人的發言立論
建立在一個不甚穩固的基礎上
畢竟個人經驗尚淺
有錯還請鞭小力些

感覺討論的部分
已經不是我有能力參與的了

還請各位前輩互相討論
小的我,先旁觀並沉澱自己
順便準備SCAE的初中階咖啡師認證去

還感謝各位前輩給予的指導

機器都在台灣了
過陣子應該就到齊了
有心力及餘力再發開箱文吧
Johnneyt wrote:
從FB上來看,英國...(恕刪)

這樣隨興的做咖啡,批評是一定會有的

以我的觀點來看
首先注意看每個沖煮頭的拉桿壓下後,從放手到回彈到原位,所需要的時間都不一樣
這代表每支把手裡的粉量都不一樣,導致流速不同
而且動作也不一致,右2在回彈到頂點後放了很久才做第2拉,左2卻在回彈到一半就再拉
代表每位顧客喝到的咖啡都不一樣,一致性相當差
這裡注意一件事,拉霸機在拉桿回彈到頂點時,是會有咖啡繼續流出的
此時的萃取壓力通常小於6 bar而且遞減到0

其次是為了量而重複拉霸,這動作很不OK
看最靠近鏡頭的左1這個沖煮頭
在1:05放手,到1:13回到原位,僅僅只用8秒
重複拉霸後,在1:18放手,回到原位是1:23,更縮短成只有5秒
這是因為重複拉霸是在已經萃取過一次的咖啡粉餅上再萃取一次
在第一次萃取時的細粉下移,會在粉餅內形成很多空洞
所以第二次萃取粉餅阻力會小很多,在粉餅裡全是通道,流速會變快
大家可以試試看這樣的咖啡好不好喝
而且他在1:22就取走杯子,這個double shot只用了12秒
不要說濾杯口徑問題
光是用7g濾杯跟用14g濾杯做出來的espresso味道可能就有差異了
我覺得所謂標準規範只是方便聯盟的廠商做商業行為上比較方便
再說這個7g規範在實際店家大多也是用14g出杯
連他們的協會比賽也是用14g
何不將表準規範改成14g
所以有時候只是一些商業利益作祟
像義式咖啡和義大利咖啡
ses,ies再推廣上一定會某種特別偏執
而且就算同一門派又可能理念不合
可能又演變誰是正統誰是正宗義大利咖啡

只說白賊七是最會白賊的代表人物,就被刪文了...所以管理員認為正宗最會白賊的人是?...
感謝M大的回覆

有注意到宸嶧、歐舍的課程
另外還有考慮mojo

只是之前有上過一些咖啡基本課程
雖說不貴,但也是要好幾張小朋友
其內容有的還不及M大的"選購咖啡機與入門義式咖啡的基本知識"豐富
不如買豆子來練練自己的嘴
其內容還不及M大的"選購咖啡機與入門義式咖啡的基本知識"豐富
花錢其次,只是怕花的沒有價值
有M大的推薦 錢至少不會花的太冤枉

目前傾向訓練自己感官的課程
想說以後沖煮才知道豆子的特色有沒有發揮出來
不然木舌的我 目前為止應該浪費的很多咖啡豆
尤其上個禮拜前去simple kaffa 喝冠軍1+1(濃縮+卡布)
那濃縮的口感和花香味是以前未曾想像過的咖啡層次
更加深想把自己嘴巴練敏感一點的想法


一串下來
見樹不見林了


我是隨興派
甚麼7克14克

先問自己你喝咖啡到底是在追求甚麼?

看不懂TOP 5%說甚麼是理所當然的
1953li wrote:
一串下來
見樹不見林了
我是隨興派
甚麼7克14克
先問自己你喝咖啡到底是在追求甚麼?

我也不是學院派
我只是喜歡研究人家到底在玩什麼
到最後還是會回歸到自己喜歡什麼

我玩espresso是先從18~20g的粉量做起,那時候做的應該算是SES的標準
後來逐漸減少粉量,調整流速和萃取量,去找到我自己喜歡的味道,什麼標準早拋諸腦後
之後又看到IES,才想想自己好像一直都忽略了IES的存在
於是又去找資料,自己試著做,再去驗證一些前輩的說法
其中也發現很多疑點
我不是別人說什麼,我就照單全收的人
這個過程對我來說也是種樂趣
其實最後追求的
還是一杯好喝的咖啡啊

雖然我覺得IES較為吸引我
不過有時也會參雜一些SES的自由發揮

比如現在我用的廠豆Lavazza
個人覺得它煮出來的味道特別、也不錯
但也覺得少了點酸味

所以我在14克的基礎上
12克廠豆,配上4克馬拉威的藝妓
煮出來的味道出乎意料的不錯

好玩、好喝就好
派別?對個人這種只是自娛自樂的人
其實不重要,只是主軸是哪一種的不同吧
比如我大多會以廠豆為主,單品為輔
因為有羅豆的廠豆,它的滑順
是難以想像的美好
缺點是一次幾乎都必須買一公斤…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