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ishedwing wrote:
嗯…該怎麼說
粉在濾杯中阻擋水穿透粉層
流出濾杯的過程吧
這邊會比較把重點放在
阻擋水流出濾杯這部分...(恕刪)
OK,這樣說其實已經很清楚了
也就是重點是在粉餅
而IES顯然沒有在接粉後有太多動作
所以就是豆子、粉量、粗細度,三者之一,或三者綜合,就決定了一切
那麼就回到了我上面的問題,在不同大小的濾杯,同樣用14g,厚度不同,粗細度也不同,怎麼玩?
53mm用14g其實還好,如果真要到51或49mm的老式機器上呢? 那可是相當於58mm用20g粉的厚度
那變成什麼樣的情形? 用義大利廠豆玩SES? 也要講究一下佈粉和填壓?
還是不管,反正14g就對了,篤信IES就算粉餅用厚一點,隨便佈粉填壓也不會有通道?
我也沒有答案,因為我對IES與SES都沒有很了解,只是提出來讓大家思考一下

前輩的說法,IES的烘焙本身就不容易有通道
我的想法,會不會有通道,除了烘焙,磨豆機仍是很關鍵
雖然在別的大樓裡說過,我還是說清楚一點好了
磨豆機如果使用分量器,和豆槽至少裝一半以上豆子磨豆(典型的商業型磨豆機與商業型用法)
(現在有些磨豆機設計的好,沒有分量器也沒關係)
即使你玩的是SES,通常不需要什麼佈粉,填壓也不必很講究,也不容易有通道
因為在磨豆室裡,和分量器裡,過程中都有一個集粉攪拌的動作
而如果你用的是非傳統型磨豆機,例如Versalab M3這種結構,粉一離開刀盤即掉落的磨豆機
或是非傳統用法,例如在Mazzer Robur上用single dosing
或者是像EK43這種磨豆機
由於出粉時缺乏攪拌,在出粉時粉非常鬆散,會導致粗粉與細粉不均勻分佈,粉體裡的空隙也過多
如果不在佈粉上多一道攪拌均勻的步驟,很容易就產生通道
前面所說,我可以在義大利咖啡萃取過程中表演出通道,就是這樣來的
perishedwing wrote:
其二,
請去La spaziale官網的影片區
網站有以透明濾杯展示萃取過程
但就連網站上的錯誤示範
其實都沒看見通道效應
就連斜的很誇張的
依舊是咖啡粉全浸水後
才從濾杯流出...(恕刪)
您說的是這個影片吧
此影片是用來說明傾斜的填壓會造成什麼現象,所以故意用了很誇張的斜度
仔細看,真的沒有通道嗎?
影片中似乎用了比正常稍粗的粉,我看到了不止是通道,還有邊穿
傾斜在萃取時會造成什麼情形也很清楚
閱讀一下La Spaziale自己對影片的說明:
With this transparent portafilter you can easily see that when you incorrectly press the coffee powder, the water follows only one direction and extract coffee (and caffeine) more on a side than on the other one.
Johnneyt wrote:
從FB上來看,英國...(恕刪)
這樣隨興的做咖啡,批評是一定會有的
以我的觀點來看
首先注意看每個沖煮頭的拉桿壓下後,從放手到回彈到原位,所需要的時間都不一樣
這代表每支把手裡的粉量都不一樣,導致流速不同
而且動作也不一致,右2在回彈到頂點後放了很久才做第2拉,左2卻在回彈到一半就再拉
代表每位顧客喝到的咖啡都不一樣,一致性相當差
這裡注意一件事,拉霸機在拉桿回彈到頂點時,是會有咖啡繼續流出的
此時的萃取壓力通常小於6 bar而且遞減到0
其次是為了量而重複拉霸,這動作很不OK
看最靠近鏡頭的左1這個沖煮頭
在1:05放手,到1:13回到原位,僅僅只用8秒
重複拉霸後,在1:18放手,回到原位是1:23,更縮短成只有5秒
這是因為重複拉霸是在已經萃取過一次的咖啡粉餅上再萃取一次
在第一次萃取時的細粉下移,會在粉餅內形成很多空洞
所以第二次萃取粉餅阻力會小很多,在粉餅裡全是通道,流速會變快
大家可以試試看這樣的咖啡好不好喝
而且他在1:22就取走杯子,這個double shot只用了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