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看到有人說像EES200這種低階的義式機,
出來的水溫跟壓力都不穩,
很難煮出及格的espresso
想問問有人針對EES200實測過水溫跟壓力嗎?
想了解一下到底有多差。
我相信還是有很多人可以把EES200玩的很好
至於水溫與壓力,我覺得EES200根本沒有測的必要
而且你怎麼測也不會準
從機器的構造來看,沒有鍋爐儲水,就只有一個加熱塊,水通過加熱塊時瞬間加熱
我想廠商不會去偵測水箱水溫,再去調整加熱塊功率來控制出水溫度吧
假設加熱塊功率(發熱量)可以提高水溫70度
那麼水箱水在30度以上時,出水溫度就是100度
冬天寒流來時水溫如果15度,出水溫度就剩85度
這可能還跟水通過加熱塊的速度有關
如果粉餅越緊密,阻力越大,沖煮的流速越慢
也許水通過加熱塊的速度也越慢,被加熱的時間就越長,溫度就越高
再來看壓力
pump的最大壓力是15 bar,機器沒有洩壓閥或電磁閥,壓力只能從咖啡粉餅洩掉
那就看你咖啡粉磨的粗細和填壓力道(粉餅密度),決定沖煮時的壓力有多少
如果你磨的很細,填壓的很重,水壓衝上15 bar還衝不過咖啡粉,機器可能會損壞
而水能通過咖啡粉時,你也不知道現在的壓力是7 bar、8 bar,還是10 bar、11 bar
或者是震動pump打水的速度很快,所以沖煮頭可能一直都在15 bar
那也無法滿足義式9 bar的要求
以上這些原因,所以我才會說可能有經驗者反而比較適合使用這台機器
他們會從許多方面觀察,以經驗判斷現在的萃取情況是否在正常範圍內,然後調整粗細與填壓力道
但應該很少人會滿意這樣的機器(當然還是有啦)
畢竟不好控制,也無法隨心所欲的玩
例如我想磨細一點,以9 bar萃取,double濾杯40秒50ml ristretto,EES200可能就辦不到
nitto1976 wrote:
魚大!!我雙杯份濾杯...(恕刪)
這個問題其實沒有標準答案,看喝的人喜好而定
以通則來說,單份是25秒或30秒30ml,雙份就是60ml
所以50ml不會太多啦,反而有些人還覺得少了
我通常習慣是18g粉,9 bar,末段壓力遞減(我的器材是可以做這樣的控制)
40秒50ml,有的甚至45秒50ml更好
但最近喝卡爾地的O'SoleMio就不適合這樣的萃取,味道會全部擠一起,重到我無法分辨
反而一路9 bar到底,30秒60ml,風味最完整
的確萃取到40ml開始就會有色澤開始變淡的情況,不過不一定就代表不好喝
就好比一開始滴下來的咖啡液是濃厚的像醬油膏一樣,也不見得那樣就最好喝吧
有些人說一看到變淡就要立刻停止萃取或移開杯子,這種說法在網路上其實也有不少人挑戰
只是如果萃取到變白或是已經半透明,那通常都沒什麼味道,或是只剩苦味了
你也可以試試多準備幾個杯子,分段接取咖啡液,試試不同階段萃取出什麼樣的味道
如果你從40ml開始就變的很白或透明,我也不知道跟豆子有沒有關係
也許有,也許和萃取時間、咖啡粉量也都有關係
bian0728 wrote:
感謝魚大熱情的回覆,...(恕刪)
3度差異大不大,我覺得很大喔
賽風和摩卡壺因為有熱源,比起手沖與法國壓,在溫度上是比較穩定的
手沖和法國壓在沖煮的過程中會一直降溫,但不代表3度的溫差在這兩種沖煮方式裡就不重要
而是在這兩種沖煮法裡已經把溫度的變化考量進去
舉個例好了,假設手沖的溫度在整個過程中會降低10度
從90度沖到80度,跟87度沖到77度,味道應該是不一樣,而且是喝的出來的
(前提是你的手沖技巧夠穩定)
義式是在短時間高溫高壓下萃取出來的
影響咖啡味道的變因有溫度,壓力,磨粉粗細,佈粉,填壓力道等
任何一項因素的改變,在這麼短的萃取時間裡,影響力都會變大
曾經看過前輩版友大改機,改好後說差1度都喝的出來
我覺得如果你能把其他變因都固定,只研究溫度變化,那一定喝的出來
否則營業機也不必花那麼多心力在溫控上了
所有的沖煮法在談溫度對味道的影響,都離不開人的技巧這項因素
如果人的不穩定幅度遠大於器材,要去探討溫差幾度對咖啡味道的影響,都變的沒有意義
而義式沖煮法,要穩住人的部份,也就是佈粉與填壓的技巧,相對其他沖煮法是比較容易的
(這裡只談佈粉做的好不好與填壓力道的均一性,不提如何抓數據找到甜蜜點)
填壓甚至還有器材可以固定住填壓力道,例如這個東西
所以出杯的品質是否穩定,義式機就顯的很重要
如果你經常早上做的與下午做的不同,今天做的與昨天做的不同
也許問題不在你身上,而是你的機器
可能有人喝不出來覺得都一樣,可能有人喝的出來但可以接受這樣的變化
當然也可能有人不能接受而改機或升級
大家對咖啡的喜好不同,要求不同
還是那句話,自己覺得好喝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