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or 101 手磨,單品手沖 刀盤VS義式刀盤

本來不想再開新主題,但結構問題實在插不上話;
我想純就使用上來看手沖刀盤和義式刀盤;
我只有手沖,也希望同好用手沖或義式來測試這兩種刀盤!


我一直有個疑問,所謂適合手沖或義式的磨豆器,到底是機體關係大,還是刀盤;
剛好HELOR提供這樣的機會,排除機身的影響,可以單純來看不同刀盤的影響!


所謂適合,是指手沖或義式所要呈獻的風味,能得到強化(或減少不喜歡的味道);
但如果我們喜好的風味表現,並非主流取向;對我們而言,適合的可能是不一樣的!

一支好手摩,我認為必須是好用---好握、好磨、省力、效率高、殘粉少、清潔方便、耐用;
其次是拆卸、組裝方便,調校穩定(或說卸組裝不需要校正);
最後才是風味呈現(很多時候是可靠手法來修正的)!

我不喜歡做齊頭式的比較,這樣其實不公平的、是假平等,也不符實際運用的狀況;但兩者的條件也不能差太多,否則不容易比較

7/28
豆子:瓜地馬拉(胡那普) 一爆尾 (試試淺焙硬豆,7/21烘),16公克

手沖單品盤(退一圈半), 43圈
義式盤 (退一圈半), 57圈;(第一次用)
(覺得比手沖盤細,手沖後咖啡泥多;再試退1圈10格--->50圈,但無法跟手沖磨比較粗細)

8/1(因為之前變數大,所以再試一次)
豆子: 同上
手沖單品盤(退一圈半), 39圈;(變細,沖泡後,咖啡泥多)
義式盤 (退一圈10格), 43圈;(比手沖盤粗些)

圈數少很多,我不清楚為什麼?可能的原因:
A.豆子多放幾天
B.轉得慢
C.中間不斷的使用兩支磨,刀盤有殘粉
D.刻度可能有動過

8/1(兩支筒身全拆開、清潔)
豆子: 印尼 爪哇島 卡悠瑪斯 有機(一爆尾,7/21烘,厚度不錯,但雜味多)16克
手沖盤(退一圈9格):47圈
義式盤(退兩圈):49圈
想看看稍微粗點的結果,手沖盤還是比義式盤細

我是兩組刀盤用兩組機身,這樣才不用拆卸組裝,可立即比較;
雖然磨豆圈數前後差異頗大,但義式盤似乎多些;
磨感不同,義式盤似乎輾壓多些,齒細鈍(感覺),而手沖盤切削多些,齒粗利(感覺);

至於口感,由於條件不太一致,不好比較;但粗步,我似乎喜歡義式刀盤的口感多些;
比較圓潤,厚度比較好(這只是我個人偏好);
其實他們差異不會很大,我的味覺算靈敏;我想如果盲測,很多人大概分辨不出差異!

我會再試試!

Helor 101 手磨,單品手沖 刀盤VS義式刀盤
左邊單品手沖刀盤(不銹鋼,MIC),右邊義式刀盤(義大利製)

Helor 101 手磨,單品手沖 刀盤VS義式刀盤

Helor 101 手磨,單品手沖 刀盤VS義式刀盤
左:手沖單品盤(退一圈半), 43圈
右:義式盤 (退一圈半), 57圈;(第一次用)

Helor 101 手磨,單品手沖 刀盤VS義式刀盤
我是這樣泡的,濾布

Helor 101 手磨,單品手沖 刀盤VS義式刀盤
浸濕,5~10秒,直接高沖加滿,漏到完,再加滿;重複這樣動作,直到要的咖啡量,240~250克

Helor 101 手磨,單品手沖 刀盤VS義式刀盤
手沖單品盤(退一圈半)

Helor 101 手磨,單品手沖 刀盤VS義式刀盤
義式盤 (退一圈半),泥漿多

Helor 101 手磨,單品手沖 刀盤VS義式刀盤
義式刀盤(退1圈10格)

Helor 101 手磨,單品手沖 刀盤VS義式刀盤
這是我使用的傢俬

結構問題我也不太在意
有些設計變更一下會更好用
但關於精度什麼的,我覺得Helor 101已經做到水準以上,超出預期
這世界上的加工技術當然可以做到更精密
問題是您想花多少錢買?

關於味道,喜好隨人,重要的是自己喝的開心
所謂義式刀盤,單品刀盤,只是這刀盤本身的特性
也許是細粉量,也許是均勻度,特別適合某種咖啡做法
但並不是喝的人就一定要按照這種不成文規範
義式刀盤磨單品,單品刀盤做義式,有何不可

甚至把義式混豆拿來手沖也可以啊
話說我最近為我的二手Mahlkonig Guatemala換了新刀盤
把illy中焙豆拿來手沖,那味道也不錯
bakafish wrote:
關於味道,喜好隨人...(恕刪)


是啊! 只有都試過,才能更確定自己喜歡的味道!
我粗步的感覺,似乎機身影響風味比較大;(試的次數還不夠多,無法做結論)

魚大你提到重點了,我不是很習慣對岸說單品手磨;
我認識的朋友很多是用單品來做義式;我也很常混豆來手沖;
所以我會義式、手沖來稱呼!


期待魚大用義式試試這兩種刀盤!


cloudy3 wrote:
是啊! 只有都試過...(恕刪)

我懶的拆換刀盤,後來加買機身,還沒發貨
感謝樓主非常詳細的測試!

我說說我的心路歷程:

Helor 101推出之初,並無所謂的“單品刀版”,是因為我個人覺得使用的意大利刀盤的出粉做手沖口感OK。我也相關帖子中表達了這樣的想法,但我人微言輕,沒有太多的作用,大家還是呼籲推出所謂的單品版,而這款刀的細粉相對意大利刀盤少一點。

我一直想將兩款刀的稱呼改為:五角刀和六角刀,只描述形狀,不帶任何用途描述。我也和很多網友交流過這種想法,我們覺得,目前國內的玩家,剛入門的占大多數,如果這樣改了,會引起選擇恐懼症,會增加大量的客服工作量,諸如“做手沖哪款更合適?”之類的問題。我們是小品牌,沒有資格和能力做這樣的用戶教育,所以,到目前為止,仍保留了“單品版”和“意式版”這樣的稱呼,大家可以認為這隻是一個代號,完全不需要對號入座。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很欽佩樓主的努力,而且希望樓主不妨寫出主觀的風味感受。

相信隨著玩家的不斷成熟,這兩個代號終會壽終正寢。
關於italmill這個刀盤,叫它意式刀盤並不為過
這個刀盤的確看起就像是為espresso設計
這家義大利公司為各大廠代工的刀盤,大概也都是在意式磨豆機上
我並沒有去研究網站上列出的每一款磨豆機或刀盤就是了

而Helor 101的另一款不鏽鋼刀盤是否該稱為單品刀盤,則可以再進一步探討
以我使用的Mahlkonig Guatemala來說,它雖然能磨到土耳其咖啡如麵粉般的細度
但整台磨豆機的設計並不適合用來做espresso
其刀盤的出粉品質,均勻度非常高,細粉非常少,拿來做espresso也有難度
做單品手沖則頗獲好評
因此可以說它是單品磨豆機,單品刀盤

如果以我在匿名上做的測試,這款不鏽鋼螺旋刀盤是有均勻度佳與細粉少的特性
但是做espresso並不會有什麼困難
再從刀盤的設計來看,刀盤下段有約1~2mm的高度是平面無刃的小三角
在許多老磨上,尤其是標示Mokka字樣的,都有這樣的設計
而一些無法磨很細的早期老磨和Peugeot老磨刀盤則無此設計
故推測這無刃小三角是為了可以磨細而設計
所以它是專為單品設計的刀盤嗎? 應該不是

我認為手頭寬裕者可以考慮兩者都買
不同刀盤一定不同味道,可以都試試看您喜歡哪一種
多嚐試也許還會有新發現
大不了再把比較不愛的那支轉售
如果只想買一支,您可能就要依用途與味道喜好來選擇

比方說,您喜歡傳統的中深焙espresso,選itallmill版應該不會錯
喜歡新時代的single origin espresso可能就不一定了
要做層次清晰分明,甚至有些銳利的手沖單品,不鏽鋼螺旋刀盤應該能符合要求

海勒兄的考慮很有道理
推出兩種刀盤,使用者一定會問該買哪一種
以單品意式這樣的分法對新手來說確實可以減少選擇困擾
如果是老手,應該對自己的喜好很了解,就不必拘泥這種分法
海勒设计 wrote:
感謝樓主非常詳細的...
Helor 101推出之初,並無所謂的“單品刀版”,是因為我個人覺得使用的意大利刀盤的出粉做手沖口感OK。...(恕刪)

cloudy3想討論的是手沖適用磨豆機義式適用磨豆機的差異。
磨豆機的稱呼用詞是根據沖煮方式來分類。
但中國習慣以“單品版”和“意式版”這樣的方式稱呼。
前者是根據豆子配方,後者是根據沖煮方式。
在這樣的稱呼下,手沖混豆,單品espresso要套入此用詞就有些混淆。

bakafish特別強調何種磨豆機適用手沖,何種適用義式?應該還要考慮習慣的烘培度。
根據這樣的原則,不知是否可以說:
某些義式刀盤拿來手沖使用效果可能不差,
但若針對手沖極淺焙的豆子可能就不適合
totoTOO wrote:
bakafish特別強調何種磨豆機適用手沖,何種適用義式?應該還要考慮習慣的烘培度。
根據這樣的原則,不知是否可以說:
某些義式刀盤拿來手沖使用效果可能不差,
但若針對手沖極淺焙的豆子可能就不適合...(恕刪)

淺焙與極淺焙是自第三波以來至今的發展趨勢
這種咖啡可以綻放相當強的花果香氣
我自己的感覺,用不鏽鋼螺旋刀盤比義式刀盤更能強調這點
但適不適合最終都要看個人喜好
海勒设计 wrote:
感謝樓主非常詳細的...(恕刪)


現在還再抓他們的刻度,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還在確認中;
我會試不同的產地、不同的烘焙度,不同的粗細,不同的手沖手法(快炒和慢燉);
然後我會講出我主觀的感受! (不同磨,有時不太好講;同支磨,不同刀盤,就不用顧慮太多)

五星、六星的稱呼蠻好的(容我以後用這樣稱呼);當然用意式、單品會比較方便(部用花太多時間解釋),我也能理解;
不只是咖啡,好像各個領域都存在這樣的問題,有些知識似乎被媒體、網路給綁架了,而現代人也不習慣去思考,只是照單全收;當有人出書、或發表文章,後面的人不分青紅皂白,就一直沿用!

五星盤和六星盤,我感覺五星盤較銳利,切削多;六星盤則是碾壓多;所以前者細粉少是可理解!如果研磨刻度較細,兩者差異不大;但稍粗時,六星盤是比較不均勻的!




totoTOO wrote:
cloudy3想討論...(恕刪)


適用手沖或意式的刀盤,如TOTO兄所言,必須把豆子的烘焙度或我們偏好的風味,考慮進來;
而非單純用單品(手沖)、意式磨來切割;
就好像很多自認懂咖啡的人(有去上課、看書),認為咖啡就是要淺焙,要接受、欣賞酸;不喜歡酸的,必須教育...
或是手沖就是要淺焙的咖啡....
這樣的邏輯,很自然認為手沖就是要層次分明、要香、要明亮、要有酸....

這有點像台灣茶的發展,隨著比賽的評分制度,把台灣茶往輕發酵的高山茶路線發展,雖然讓台灣茶蓬勃發展,但也漸漸失去了豐富的多元性;

我開這的主題,只是希望大家多些思考,多些實驗精神;單品(手沖)、意式磨或許那麼簡單、截然的區隔!


bakafish wrote:
淺焙與極淺焙是自第三...(恕刪)

是的,我同意; 剛開始接觸咖啡的人,很容易受到這樣的引導,追求淺焙、酸、花香、果香....,好像不這麼走就弱掉了!
這跟咖啡的競賽、競標、杯測,還有一些推廣活動有關!


cloudy3 wrote:
本來不想再開新主題...(恕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