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小弟雖然喝咖啡也喝了幾年了,可是自己感覺不管是技術還是品嘗的能力都還是停留在新手階段。

用的磨是匿名2代的單品版,最近用的咖啡豆是夏威夷的kona。一直都是用手沖的方式,可是最近開始嘗試用虹吸壺來煮咖啡。可是一直在磨的刻度(咖啡顆粒的大小)和水溫上煩惱。看了很多前輩的文章和解説,可是大多結論是要看豆子和自己喜歡的味道來調整磨的刻度和水溫。自己也試了不少次,可是一直找不到什麽是最合適的刻度和水溫,實在是找不到感覺。

我現在的設定是,

手沖:
匿名2代的單品版 - 轉到最緊然後到轉一圈半
水溫 87 - 90度

虹吸:
匿名2代的單品版 - 轉到最緊然後到轉一圈又三格(顆粒大小比手沖來的小)
水溫 這個比較難控制,但是大概是在90 - 95度

我想請問大家,大家能分享一下對手沖和虹吸這兩類咖啡煮法的顆粒大小和水溫的設定嗎?我能理解水溫和顆粒大小影響咖啡萃取的不同階段的原理(顆粒越細萃取越快,水溫越高酸味比較容易萃取出來,是對的嗎?),可是在調整這兩個要素上,需要留意那些方面來作調整呢?

非常感謝大家
文章關鍵字

熊 の介 wrote:
水溫越高酸味比較容易萃取出來,是對的嗎?...(恕刪)


水溫越高, 應該是酸味會越不明顯.

不過主要還是看豆子的烘培度, 淺焙偏酸, 深焙偏苦, 這是咖啡的天性.

除了水溫跟粒度, 還有其他參數, 譬如時間/流速/攪動, 可以固定一種豆子, 一種焙度, 然後多嘗試這幾個參數不同的組合, 找到自己最喜歡的設定.

建議可以參考本人之前的拙作: 萃取平衡表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640&t=4713614

感謝熊大,我來好好拜讀一下。

小弟在這方面實在是找不到頭緒,感覺很抽象,再加上自己技術不好,更加難以控制相關要素。如果以自己的口感來調整,又有點無從下手的感覺。也許咖啡的顆粒大小或水溫的改變太微小,還是自己口感不敏銳,老是感覺不到很明顯的變化。
熊 の介 wrote:
大家好,小弟雖然喝咖...(恕刪)


手沖時,您水加熱到90度,開始沖…到結束基本上沖煮的水溫會慢慢掉……

虹吸,當你下壺水到上壺時假設88度,但是水溫會慢慢升高…時間上要拿捏好…尤其使用登山爐更明顯…願意投資的話用光爐看看,再不然酒精燈…

溫度,時間,粉的粗細都會影響萃取…

建議您一次多沖幾杯,先從萃取時間下手…
弄個3壺,煮個40/50/60 sec收壺…喝看看那壺比較好喝…或者三種粗細,萃取時間相同…

q685220 wrote:
手沖時,您水加熱到90...(恕刪)


謝謝q大

我想請教一下,對虹吸來説咖啡粉粗細有必要比手沖來的細嗎?還有基本攪拌的次數,我平時是大概攪拌2次,可是不攪拌它感覺有點在悶蒸的樣子。

我現在的基本設定是,20克的粉,3杯左右的水(hario TC5)。水溫90度左右時下粉,輕微攪拌約10秒,調小火,煮到大約40秒時,第二次攪拌(也是輕微約10秒),再煮10-20秒(有時在攪拌一次)停火。這樣全程大約在2分鐘多一點, 味道個人覺得還可以,可是感覺不出特別的風味,有點酸沒有苦味就是了。

感謝
您知道hario五人份虹吸壺上標示三杯的位置水量多少嗎?

我實測過有450 ml

這樣您的粉水比有1:22.5喔

建議再多一些粉量吧!!
熊 の介 wrote:
看了很多前輩的文章和解説,可是大多結論是要看豆子和自己喜歡的味道來調整磨的刻度和水溫。自己也試了不少次,可是一直找不到什麽是最合適的刻度和水溫,實在是找不到感覺...(恕刪)

我沒有玩虹吸,就說說我對手沖的經驗,我想也有共通的地方

我自己的經驗,找不到感覺的原因,是根本沒有參考的依據
調細,調粗,改變水溫,咖啡液到底是改變了什麼?
就算喝的出來不同,到底哪裡不同? 又為什麼不同?
就算碰巧調出自己滿意的味道,下次換了豆子,又要怎麼調?

這些都有賴經驗
但其實還有一個很好用的工具:咖啡濃度計
(很貴,我知道,VST貴到爆,ATAGO PAL-COFFEE也要9000多)
先了解金杯理論,不是要你死硬的完全按照金杯,而是要知道什麼是濃度,什麼是萃取率
再以濃度計輔助,學會藉由粗細,水溫,水量,沖法等,來改變濃度與萃取率
喝喝看這些咖啡有什麼不同,你就會知道改變這些參數,到底改變了什麼
找到甜蜜點,你的味覺才會建立基礎,才會有參考的依據
下次即使換了豆子,沖完一喝
這杯是濃度太高還是太低,萃取率是太高還是太低,該怎麼調整,你大概就會有個底

濃度計也有助於檢視自己的手法是否穩定
例如相同的參數,做出來的數據是否都差不多?
調高溫度,或調細,預期萃取率會上升,結果是否如預期?

bakafish wrote:
我沒有玩虹吸,就說...(恕刪)


感謝魚大,您真的說到我心中的想法了!

我一直在咖啡粉的粗細,水的溫度,萃取的時間上糾結。一直不都知道該以什麼為標準來調整,各類要素和口感變化的關係也稍微知道,可是該如何來調整,標準在哪,一直是一頭霧水。像之前寫過的,很多前輩們的建議都是以個人喜好和豆子為準來調整。這我也懂,可是感受不到特別的不同,那如何來調整呢?就像喝啤酒和威士忌,因為差別很明顯,可以很直接的分出喜好。可是如果是喝純淨水和水龍頭的水,差別不明顯,不敏感的人就不好來調整了。

我想如果能有更多不同的基本設定來做參考(粉的粗細,水溫之類的),也許能比較知道各種要素和變化的關聯,也許能跟進一步找到標準。

感謝各位
熊 の介 wrote:
大家好,小弟雖然喝...(恕刪)
基本上就如一泡好茶你要給他泡難喝也難,而一泡好咖啡重點在黃金七七四十九天內(你如何確定七七四十九天內)...至於粗細就是在不阻塞過濾前提下越細越好...咖啡豆不好才要磨粗點...而水溫要注意是水壺內的水溫還是水跟咖啡接觸與過程的水溫...有些手沖法壺內85度然後用滴的沖半天,大該也跟冷泡不遠了要多難喝也難...

延伸, wrote:
不阻塞過濾前提下越細越好...咖啡豆不好才要磨粗點......(恕刪)


抱歉, 我不同意這種說法. 再好的咖啡豆也是種子, 裡面有木質素, 過度萃取一定會有木質味/柴味.

而磨得越細, 越容易過度萃取, 尤其是用虹吸壺, 時間稍一拿捏不準, 這一泡就救不回來了. 手沖至少還能把濾杯移開, 避免尾段過萃的咖啡液.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