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小弟雖然喝咖啡也喝了幾年了,可是自己感覺不管是技術還是品嘗的能力都還是停留在新手階段。
用的磨是匿名2代的單品版,最近用的咖啡豆是夏威夷的kona。一直都是用手沖的方式,可是最近開始嘗試用虹吸壺來煮咖啡。可是一直在磨的刻度(咖啡顆粒的大小)和水溫上煩惱。看了很多前輩的文章和解説,可是大多結論是要看豆子和自己喜歡的味道來調整磨的刻度和水溫。自己也試了不少次,可是一直找不到什麽是最合適的刻度和水溫,實在是找不到感覺。
我現在的設定是,
手沖:
匿名2代的單品版 - 轉到最緊然後到轉一圈半
水溫 87 - 90度
虹吸:
匿名2代的單品版 - 轉到最緊然後到轉一圈又三格(顆粒大小比手沖來的小)
水溫 這個比較難控制,但是大概是在90 - 95度
我想請問大家,大家能分享一下對手沖和虹吸這兩類咖啡煮法的顆粒大小和水溫的設定嗎?我能理解水溫和顆粒大小影響咖啡萃取的不同階段的原理(顆粒越細萃取越快,水溫越高酸味比較容易萃取出來,是對的嗎?),可是在調整這兩個要素上,需要留意那些方面來作調整呢?
非常感謝大家
熊 の介 wrote:
看了很多前輩的文章和解説,可是大多結論是要看豆子和自己喜歡的味道來調整磨的刻度和水溫。自己也試了不少次,可是一直找不到什麽是最合適的刻度和水溫,實在是找不到感覺...(恕刪)
我沒有玩虹吸,就說說我對手沖的經驗,我想也有共通的地方
我自己的經驗,找不到感覺的原因,是根本沒有參考的依據
調細,調粗,改變水溫,咖啡液到底是改變了什麼?
就算喝的出來不同,到底哪裡不同? 又為什麼不同?
就算碰巧調出自己滿意的味道,下次換了豆子,又要怎麼調?
這些都有賴經驗
但其實還有一個很好用的工具:咖啡濃度計
(很貴,我知道,VST貴到爆,ATAGO PAL-COFFEE也要9000多)
先了解金杯理論,不是要你死硬的完全按照金杯,而是要知道什麼是濃度,什麼是萃取率
再以濃度計輔助,學會藉由粗細,水溫,水量,沖法等,來改變濃度與萃取率
喝喝看這些咖啡有什麼不同,你就會知道改變這些參數,到底改變了什麼
找到甜蜜點,你的味覺才會建立基礎,才會有參考的依據
下次即使換了豆子,沖完一喝
這杯是濃度太高還是太低,萃取率是太高還是太低,該怎麼調整,你大概就會有個底
濃度計也有助於檢視自己的手法是否穩定
例如相同的參數,做出來的數據是否都差不多?
調高溫度,或調細,預期萃取率會上升,結果是否如預期?
bakafish wrote:
我沒有玩虹吸,就說...(恕刪)
感謝魚大,您真的說到我心中的想法了!

我一直在咖啡粉的粗細,水的溫度,萃取的時間上糾結。一直不都知道該以什麼為標準來調整,各類要素和口感變化的關係也稍微知道,可是該如何來調整,標準在哪,一直是一頭霧水。像之前寫過的,很多前輩們的建議都是以個人喜好和豆子為準來調整。這我也懂,可是感受不到特別的不同,那如何來調整呢?就像喝啤酒和威士忌,因為差別很明顯,可以很直接的分出喜好。可是如果是喝純淨水和水龍頭的水,差別不明顯,不敏感的人就不好來調整了。
我想如果能有更多不同的基本設定來做參考(粉的粗細,水溫之類的),也許能比較知道各種要素和變化的關聯,也許能跟進一步找到標準。
感謝各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