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61沖煮頭系統自適應變壓萃取改造 / Modification on E61 Group for Adaptive-Pressure Brewing

已經服役超過16年的Expobar E61 HX咖啡機是一台令人信賴的好機器!

由於機器構造扎實簡單,沒幾樣東西會損壞。期間只有因為高溫造成塑膠脆化,壞過兩次電源開關,是花個40台票就可以解決的小問題。另外一次損壞則是比較大的部件-壓力溫控器(pressure state)損壞,那是鍋爐加熱的恆壓開關,當蒸氣壓力大於某一個設定值時,開關斷路停止加熱,以維持鍋爐溫度的恆定。當時,因為壓力開關沒有斷開,機器持續加熱,在無意間看到鍋爐壓力飆到紅線上限,驚嚇之餘立即關閉電源檢查。評估買新的壓力溫控開關也要一筆費用,當時就決定採用穩定的PID溫控,取代掉這個不穩定的壓力溫控裝置。也開始了一連串的改裝之路…

近期則是做了一個小改造,如標題所示"自適應變壓萃取",效果相當不錯!! 分享給同好。

E61沖煮頭系統自適應變壓萃取改造 / Modification on E61 Group for Adaptive-Pressure Brewing

我的Expobar E61是一台熱交換系統的機器,只有單一鍋爐及一個鍋爐壓力錶,鍋爐恆溫的溫控採用壓力開關。我大部分的狀況是一天開機一次,沖煮二至三杯咖啡。 當初選擇熱交換系統的主要原因就是沖煮水質新鮮的考量! 雖然喪失一些萃取溫度的一致性,但是新鮮不重複加熱的水是我更為重視的。近期對於單雙鍋爐的比較,有一個很不錯的網頁和視頻。詳細說明了熱交換和雙鍋爐的萃取溫度特性,當中也有盲測比較利用單雙鍋爐機器,所萃取出來的espresso在風味上的差異,值得參考。(Double Boiler Versus Heat Exchanger)

機器是從美國拖回來的美規Office Leva,當初只花了650鎂就可以入手。和近年生產的機種最大的差異在於白色壓力錶盤,以及承水盤上蓋採用蜂巢型沖壓,厚實的不銹鋼加上細條紋的蜂巢結構,視覺效果不錯! 取下承水盤便可以看到機器的銘牌,機器是2003年12月在歐洲生產的。
E61沖煮頭系統自適應變壓萃取改造 / Modification on E61 Group for Adaptive-Pressure Brewing

這機器多年來經歷幾次的修改,包含早年就動手的懶人專用直接供水、內部承壓的一般鐵氟龍管改成更為可靠耐用的高壓鐵氟龍編織線、震動泵改成200 W的大型迴旋泵、鍋爐PID溫控、沖煮頭感溫線、加裝沖煮壓力錶頭(沒有工具的朋友要有心理準備,要在前面2.0 mm不銹鋼板開40 mm的孔,得要花一些功夫),幾次的改裝都帶來一些便利性和控制穩定性。那顆迴旋泵提供了相當穩定的壓力,其中PID控制裝置的改裝,建議採用SCR(矽控閘流元件)而非使用SSR(固態繼電器),相對的PID控制器也要選擇是4-20 mA輸出的形式。否則採用一般的SSR經常會發生SSR開關作動時,頂上的燈光也會跟著SSR在ON/OFF輕微一閃一閃的!! 我對閃爍燈光超敏感,所以沒能接受SSR。使用了每一秒鐘可8次採樣的高速PID溫控器,配合一顆25 A的SCR做比例控制,可以無段控制電熱器的輸出功率,也不會有燈光的閃爍。
E61沖煮頭系統自適應變壓萃取改造 / Modification on E61 Group for Adaptive-Pressure Brewing

E61沖煮頭系統自適應變壓萃取改造 / Modification on E61 Group for Adaptive-Pressure Brewing
傳統上,使用9 bar壓力在25秒內萃取1 oz的咖啡,是義式咖啡的黃金準則!! 可是我總覺得這個準則不太精準!! 因為粉杯有單杯、雙杯、三杯的設計,每一種尺寸可以裝填的咖啡豆的量也有差異! 透過精準的重量量測、好的磨豆機研磨、正確的填壓、精準的讀秒…,讓9 bar壓力去穿越粉餅萃取咖啡豆中的成分,每每去追求那25秒1 oz的精準量! 這實在是太辛苦了! 更不用說那自然預浸、手動預浸、還有預浸時間長短…等多種不同的前置程序。在這麼多種的變因下,在追求所謂的”黃金萃取準則”時,應該會得到截然不同的萃取結果才是!!

更直接讓我動手改造的原因,其實是那台Ditting 804磨豆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之前的分享。Ditting 804降速運轉可以獲得非常良好的磨豆結果,幾乎沒有極細粉的研磨,卻意外的讓我覺得在espresso萃取上顯得不好駕馭! 因為Ditting即使將咖啡豆磨到非常細,萃取時發生通道效應亂噴的狀況竟然沒有明顯改善,萃取時的流速也因填壓狀況而有相當大的變異,這實在不合理!! 觀察不同磨豆機萃取後的咖啡粉餅,反覆思索發現,原來極細粉在咖啡餅中因為移動能力好,隨的快速流動的水流動並且增加了下層的堆積密度! 因此咖啡餅下層的極細粉較多,也因此堵住了一些通道。Ditting 804的研磨均勻,我又不做RDT,少了極細粉堵通道反而形成了亂噴更常發生,因而較不好駕馭!
因此,便從內心燃起想要改裝的念頭,其實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只要在水路中加上可以調整的針閥便可!! 所謂的” 自適應變壓萃取”的靈感其實來自於Lelit Bianca,那一個手動壓力調整閥的撥片,其實就是將E61沖煮頭內部加裝一個手動針閥,老美也曾經開發了一個Profitec E61 Flow Control Device的改裝套件,但已經很久沒有再賣了!! 當初因為每一家的E61加工尺寸稍有不同,因此遇到不少的組裝問題! 因此想說就自己來,反正就是一個針閥串接在水路上,再加上一個沖煮的壓力錶,完全的機械結構,原本Expobar上的加熱指示燈因有PID控制器而顯得多於,拆除後就是我的針閥安裝位置,配合得剛剛好,改裝也相當簡單!!

E61沖煮頭系統自適應變壓萃取改造 / Modification on E61 Group for Adaptive-Pressure Brewing


整體個改裝如上圖所示,我將原本0.7 mm的噴射器(gicleur)換成0.5 mm的尺寸(這是2005年希望降低流速而換裝的,沒有變動亦可),後端迴旋泵依舊是提供穩定的9 bar壓力。水壓經過針閥隘口造成壓降,並且壓降與針閥開起比例相關。因此,改裝完成後可以任意設定預浸的壓力,我從2 bar ~ 5 bar都有試過,風味也不一樣!! 這下E61又變得更好玩了!! 沖煮時,不管是哪一種粉杯、或是不同的研磨粗細、以及不同的粉重。都是可隨意調整的"定壓力預浸",待完整的咖啡粉餅都濕潤後,壓力自動上升至與該粉餅阻力的平衡壓力,並且隨著可萃取成份減少,流阻也減小,因此萃取壓力同步降低,也就是我所謂的"自適應變壓萃取"這樣的萃取不管在正常磨粉和填壓狀況下,幾乎不會發生通道效應,每一次的萃取穩定性和萃取率也大幅增加。重點是,成本低廉又是預浸壓力可控! 沖煮咖啡的樂趣相當高!

E61沖煮頭系統自適應變壓萃取改造 / Modification on E61 Group for Adaptive-Pressure Brewing

萃取的結果才是改機最終的目的,可以看一些視頻比較看看,我使用美弧填壓器,不做RDT手感壓粉,並採過度萃取一路到底…:

1. 空載調整預浸壓力,只有迴旋泵才會有空載壓力,可以觀察針閥開關與壓力的關係。

2. Double粉杯放17 g粉(粗磨),4 bar預浸

3. Double粉杯放17 g粉(中磨),3 bar預浸

4. Double粉杯放17 g粉(細磨),4 bar預浸

5. Triple粉杯放26.5 g粉,3 bar預浸(細磨, round 1)

6. Triple粉杯放26.5 g粉,3 bar預浸(細磨, round 2)

---------------------------------------------------------------------------------------------------------------------------------
2020/2/1 補述:

E61沖煮頭系統自適應變壓萃取改造 / Modification on E61 Group for Adaptive-Pressure Brewing

拆下E61的香菇頭順便清洗,也看看香菇頭內部的結構。
E61沖煮頭系統自適應變壓萃取改造 / Modification on E61 Group for Adaptive-Pressure Brewing

沖煮的熱水從出水口出來,透過香菇頭下方的四個入水口,進入到安裝壓力表的小空間(原本裡面有一個金屬綠網),再經過直徑為0.7 mm或是0.5 mm的Gicleur,進入香菇頭的中心(內含彈簧和頂韒),由把手控制的閥門流入咖啡餅。

流體力學告訴我們,簡單的管流其壓降與管徑的五次方成反比,約與流量二次方成正比
在整個流動的管道中,最小的便是Gicleur!! 其餘的管徑均遠大於Gicleur孔徑,
故壓降可視為僅發生在Gicleur!!

一般沒有安裝針閥的機器,其壓力在Gicleur兩端就是Pump壓力!
熱水經過Gicleur充滿空體積後,壓力便一路上升至pump壓力。

若有加裝針閥的改裝架構,熱水在經過針閥後降低為設定的壓力值(3 bar)。
在充滿整個空體積填滿水後,定壓力的熱水會鑽進咖啡餅進行預浸(3 bar)
待咖啡餅內部的壓力升高至3 bar後,開始升壓萃取。
這是這個改裝和Lelit或ECM 的Flow control device套件的差異~~~

-----------------------------------------------------------------------------------------------------------------------------
測一下在不同壓力下的WD速度,每一個標示都是1 OZ 。

設定3 Bar預浸壓力
設定2 Bar預浸壓力

------------------------------------------------------------------------------------------------------------------------------
2020/2/19 換無充油壓力錶補測試

E61沖煮頭系統自適應變壓萃取改造 / Modification on E61 Group for Adaptive-Pressure Brewing


周末換了另外一顆台製2 inch沒有充油的錶頭。
對於壓力的反應快很多,變成了E61沖煮頭端的壓力上升更快!!

壓力相對上也比較準一些,但是卻有點跑過頭,差了大約0.5 bar~~~
沒有充油的錶頭也比較會抖!!

說真格的,用在Espresso的壓力錶,
還是使用充油或者是帶毛細管的乾式錶頭!

盲杯測試
- (E61上的錶頭與機身上錶頭差異0.5 bar,無充油壓力錶反應更快速)
Double粉杯 16.5 g粉,壓力從0開始
- (快速反應的無充油錶頭呈現了預浸階段的咖啡粉吸入水的特性,造成了壓力些許的不穩定!)

Triple粉杯 26 g粉
- (前一shot結束後沒有卸壓,直接從4.5 bar開始,依然可以穩定在4 bar預浸,些許的壓力跳動,也顯示了預浸階段的特性)
ugo426 wrote:
沖煮時,不管是哪一種粉杯、或是不同的研磨粗細、以及不同的粉重。都是可隨意調整的"定壓力預浸"...(恕刪)

我不太明白您說的這個定壓力預浸是如何做到的,在影片中也沒有看到
從萃取壓力表安裝的位置來看
在E61拉桿剛拉起時,測到的並非真實萃取壓力
當然在不上把手時測得的也不是預浸壓力
只要pump有在動作,到達粉餅的水路是通的
壓力應該就會一直上升到pump上限才對(當然還跟供水流速WD值與萃取咖啡液流速有關)
bakafish wrote:
我不太明白這個定壓力(恕刪)


預浸壓力由neddle valve和 gicluer兩個隘口的比例建立
Gicluer固定為0.5 mm,所以針閥的開口決定壓力。
很簡單的流體力學原理。

另外,Expobar的設計並沒有那一個check valve。
採用三通管接出來量測壓力,獲得的就是E61內部的液體壓力
至於是否是"沖煮壓力"我就不知道了。
ugo426 wrote:
預浸壓力由neddle valve和 gicluer兩個隘口的比例建立
Gicluer固定為0.5 mm,所以針閥的開口決定壓力。
很簡單的流體力學原理(恕刪)

是的,所以問題就在這裡了
這個狀況就跟沒有針閥時,pump出水到達gicleur時是類似的
因pump端與gicleur端的出水流速差造成的壓力
沒有上把手也能測到9 bar,測到的就是這個壓力
加了needle valve,測到的是needle valve與gicleur的流速差造成的壓力
因此它不是真正預浸或萃取的壓力

水出了gicleur之後,進入粉餅的headspace,會先被粉餅吸收
粉餅吸水速度小於水流入headspace的速度,headspace包括管路都會充滿水
這時候預浸或是萃取壓力才開始建立
影片中壓力短暫停留後才再次上升
在第二次上升之前就是粉餅吸水與headspace充滿水,開始建立壓力的階段
直到壓力表再上升,測到的才是真實萃取壓力
bakafish wrote:
是的,所以問題就在這(恕刪)


其實咖啡萃取的壓力遠比一般的理解要複雜得多,
機器的目的就是要獲得一杯好的咖啡,我們只需要享受樂趣就好。

真要了解壓力如何分佈,可以參考一下今年2020/1/22發表在Matter 上的一篇論文。
裡面有比較學理的流體力學推導和實驗。

Systematically Improving Espresso: Insights from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Experiment
https://doi.org/10.1016/j.matt.2019.12.019

那會比較接近真實的狀況。
雖然我覺得論文本身有些變因仍然沒有被控制,諸如水中離子強度、水溫對萃取率的影響...
要實驗操作的理論或許沒法兼顧,但舌頭卻可以分辨出來。
享受咖啡和DIY的樂趣就好...
ugo426 wrote:
其實咖啡萃取的壓力遠(恕刪)

哈哈!我物理學超爛,那些東西太複雜我看不懂,應該是給設計咖啡機的工程師看的

您的改裝,我想原理應該是改變needle valve與gicleur之間的壓力
從而改變了從gicleur出來的水流速,也就是WD值
因此改變了萃取時升壓(俗稱預浸階段)的速度
作用跟Bianca是一樣的
只是把針閥裝在不同位置,不必使用專屬套件
因為針閥位置不同會有些機器性能細節差異
以及針閥可操作的極限值不同(Bianca利用paddle把極限值限縮了)
如果要進一步得知真實的預浸或萃取壓力
E61的萃取壓力表除了沖煮頭上那個溫度探針的位置以外就沒別的地方可裝了
對HX機器來說就比較傷腦筋
這樣大改E61 HX咖啡機的確有趣,
但你都知道問題出在Ditting 804, 何不直接換一台磨豆機?
不是Ditting 804不好, 而是有它更適用的地方.
bakafish wrote:
哈哈!我物理學超爛,(恕刪)


E61沖煮頭的結構在開啟閥門後,最大的壓降地點就是粉餅。
在沒有上粉杯前,最大的壓降點是gicleur。




就不可壓縮的流體而言,在同一管道內的靜壓力應該要一樣,
流動的狀況下,在沒有明顯壓降因素的話,應該也要相近。
但是實踐往往是證明一些事情最好的方式。




動態影片
ugo426 wrote:
E61沖煮頭的結構在(恕刪)

您這個影片,恕我直言,沒有切中問題點
因為把壓力表裝在沖煮頭的頂點,這個位置還沒有到E61 gicleur的位置
在您的E61剖面圖上已經標示得很清楚了
我再補一個Lelit的影片,這裡有把gicleur拆出來的畫面
(您換過gicleur當然知道它的位置了,這個是給其他版友們參考用^^")
https://youtu.be/GHsX9V40Hmg?t=78
這個頂端壓力表跟您機身上的壓力表等於在同一個位置,所以測到的壓力當然是一樣的
只有把壓力表裝在您的沖煮頭溫度探針的位置,才能測得真正的萃取壓力

當沒有上把手,水路的末端沒有粉餅,沒有阻力時,萃取壓力要如何建立?
gicleur前端測到4 bar,此時會等於gicleur後端有4 bar嗎? 怎麼測?
再加上一個情境條件來思考看看
Matt Perger在2013 WBC大賽上玩的filter shot,咖啡粉磨得很粗,咖啡流速很快
在gicleur前端一定是9 bar,那麼萃取壓力是9 bar嗎?

很多早期玩espresso使用旋轉pump的玩家都有這個概念
認為pump測到9 bar,萃取壓力就是9 bar
看到機身上的壓力表,在pump一啟動時跳到9 bar,就以為旋轉pump萃取壓力上升很快
這些概念都是不對的(在這裡不考慮流體對管壁造成的壓力)
機身上的壓力表能不上把手就測到9 bar
是因為pump出水的流速,與gicleur出水的流速差造成的
而咖啡粉餅是在gicleur的後端
gicleur前後端的壓力,在還沒上粉餅的時候當然是不一樣的
在上粉餅之後,也要先填滿headspace,壓力才會上升
在gicleur前後端的壓力相等之後,gicleur前端的壓力表才能測到萃取壓力

其實您把gicleur跟粉餅想像成同一種東西就可以了(Scace測壓把手也是這個概念)
粉餅並不是密封的,當咖啡流出時,它也會有向外的流速,就是萃取出咖啡液的流速
水流到粉餅上(也就是前面提到的headspace)的流速,與咖啡液流出的流速差
才能形成萃取壓力
要測得這個壓力值,壓力表應該掛在哪裡? 不是應該要在gicleur與粉餅之間嗎?
就如同您測得needle valve與gicleur之間的壓力時,壓力表是掛在哪裡?

以Bianca為例,為什麼在萃取中途調節paddle,就能改變萃取壓力
因為paddle控制針閥,針閥控制gicleur的出水流速,也就是進入headspace的水流速
這個流入的水流速,與咖啡液的流出流速差,形成了萃取壓力
所以機身上的壓力表測到永遠是9 bar,甚至出廠預設值是超過9 bar
沖煮頭上測到的萃取壓力卻未必是9 bar,而是隨著轉動paddle在變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9UUJJ-H9mY
ugo426 wrote:
流動的狀況下,在沒有明顯壓降因素的話,應該也要相近。(恕刪)

U大 您好:
看圖片在沖煮頭上壓力表顯示約5.5bar, 針閥處約6.5bar, 想請問這時流量約是多少呢?
若是降低流量(eg:上粉餅沖煮,系統流量為1~1.5ml/sec時), 兩個壓力表相差還會那麼大嗎?
謝謝您
(壓降與流量應會有正比(向)關係? 先前在看震動泵輸出圖時, 對這點仍搞不太清楚)

bakafish wrote:
以Bianca為例...(恕刪)

U大安裝針閥的位置, 個人覺得蠻不錯的耶, 可避掉沖煮頭規格不同的狀況. 若要獲得粉餅上的萃取壓力, 只要將壓力表安裝在Bianca的點就可以了.(U大裝測溫線可能是要PID溫控?)
在針閥處的壓力表應對萃取壓力曲線控制有一定的幫助(eg:2bar代表在2bar以下進行預浸), 不過可能沒Bianca那麼直觀就是了

補:
Q:針閥安裝在OPV前, 若想用到全關的流量控制, 萬一此時pump壓力控制閥(relief valves?)有問題, 系統可能會沒有OPV保護而產生一些損害?
http://coffeetime.wikidot.com/rotary-pump-pressure-adjustment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