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台灣浪費醫療資源,壓榨醫療人員的垃圾民眾


JOHNNYLEEWU wrote:
但台灣卻很多本質就是壓榨醫療從業人員心態的垃圾民眾!
台灣今天老闆壓榨勞工也根本就是勞工自我心理投射,你今天壓榨醫療從業人員,自己被壓榨就是自找的!...(恕刪)


醫療從業人員的態度,
在私人醫院通常還不錯,
如果是公立醫院,除了醫生外,其他醫療護士有很多都晚娘面孔。

不信嗎? 你去台大醫院看看就很多,根本都公務員心態
不是語焉不詳,就是不同護士還會有不同答案
這樣叫人如何尊重?
我個人的看法,自行到急診就醫的個案,可以採民眾事後自行向健保署請錢的作法。

屆時健保署可以依照民眾去急診就醫的當下,評估該醫院於該時段是否還有門診?附近醫院是否有門診? 該醫院附近是否有等級較低的醫院提供急診? 該民眾的急診檢傷等級 等等來核定要給民眾多少健保補助


因為急診算是一個花費較高的東西,常常沒甚麼事情你去掛,醫生就是照醫療常規能做的檢查跟處置都給你做一遍,一方面為了醫院收入,另一方面也是避免醫療糾紛.


造成健保虧損的因素來自非常多個面向,只要有人為的因素在內,就不可能有一種制度是完整的,只能盡量防止弊端跟浪費

病患數落醫院愛亂開藥、亂開處置、亂診斷;醫生同樣也是會罵病患亂掛急診、有事沒事就愛告醫生.

以上都還沒有把藥商和醫療儀器、醫材廠商的立場加近來喔. 如果加進來的話,矛盾就更多了~ 就跟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找不到源頭的.




至於樓主說的,其實我們的法規也沒強制醫院一定要參加全民健保,只要符合醫療法就好了;若是樓主真的那麼厲害,大可自行去開一間全自費的區域醫院、甚至是醫學中心。

不過就我個人去過自費診所的感受,那是非常差的,感覺就是去找業代看病一樣,一直推銷. 有沒有用我也不知道,我只能一直謝謝再考慮~

全民健保的話,至少有政府背書,公信力比起醫生拿了一堆外行民眾看不懂的期刊、論文來得大!

NETFLIX有一部原創的紀錄片,叫做「尖端醫療的真相:你安全嗎?」,可以看一看,好好思考!


JOHNNYLEEWU wrote:
新聞連結: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90218/1380561.htm

看看離我們最近的香港
美國就不提了,大家都知道的
然後再看看台灣一堆小病跑急診,等個1小時就在那哀哀叫的
做檢查更不用說,等個一星期就閒等很久
口口聲聲說體諒醫療人員
若今天改成標準保險制度,不限制定價,民眾先付錢,再去健保局申請給付和退費
給付多少和是否給付是政府和民眾的問題,而非醫療院所的問題
說不限制定價會造成亂喊價問題,今天外國無健保人士在台就醫本來就沒限制價格了,但也沒亂定價
而且當今天自由競爭定價才可促成進步,保障弱勢問題,現在各大體系都有針對真正弱勢進行一定補助
更是可以到時公立醫院針對低收入戶可以給予最低醫療保障(小感冒和流感)
用價格更可壓制爆炸的醫療數量與不必要的就醫行為
更可提升醫療人員薪資與增加醫療人員數量
減少醫療過勞與壓榨問題
但台灣卻很多本質就是壓榨醫療從業人員心態的垃圾民眾!
台灣今天老闆壓榨勞工也根本就是勞工自我心理投射,你今天壓榨醫療從業人員,自己被壓榨就是自找的!
看看各國給予軍警消防醫療高待遇高福利
就是這些從業別是國家基本安定的基本力量,更是面對緊急時刻的必要措施



想太多了

以為健保申報這麼簡單?

ICD9 / ICD10問題就一堆

佐證資料 / 檢驗檢查項目 / 醫師醫令 / 健保核刪 / 健保(自費)衛材 / 以日(次)計價...等等

很多東西一般民眾很難取得

醫療院所每個月申報都要搞到加班才完成

更不用說有異常申報

或是重覆申報問題


PS:白色巨塔壓榨醫療人員與員工早已行之多年了
BLOG:http://www.dotblogs.com.tw/aquarius6913/Default.aspx
franktan1972 wrote:
只要有死亡風險者,皆認定為手術。


所有醫療的行為都有死亡風險,都能認定為手術???

吃藥也會吃死人啊… 原來吃藥也是一種手術???

打針也可能會死人啊,難道也是手術???

任何侵入性檢查都有死人的風險,原來全部都是手術???

全世界沒人這樣定義的… 這就是問題… 醫療的相關資訊很多,讓人非常困擾…

坦白說,我不相信心臟科醫學會是這樣定義的…如果是的話,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很多記者在報導時因不了解而斷章取義,甚或因銷量而走偏鋒、儘量講得誇張,導致誤解。就算作者希望校稿,有些記者還不願意 (小弟被不同報紙、雜誌訪問過)。


這件事應該是這樣看:

心導管有兩種,分為診斷性和治療性。

診斷性的心導管肯定不能算手術,因為只有檢查而沒有治療,您的朋友屬於這種(坦白說風險很低)。

治療性的心導管,因為有「切開組織、侵入性的治療、縫合傷口」,所以認定手術還不算太離譜。但把它納入手術,應該是為了保險和給付的問題。心導管手術和我們傳統對手術認知有很多不同:

傳統上「切開組織」是用手術刀切開,和心導管用針戳血管的「切開」(如果這也算「切開」),不太一樣。
傳統上「手術」是外科醫師執行,心導管是內科醫師執行。
傳統上「手術」統一在手術室(除門診手術外)進行,心導管就像所有的檢查一樣,在檢查室進行。

坦白說,我覺得保險公司吃了悶虧,因為當初在賣保單的時候,根本就不把這種治療算在手術裏。
剛剛有事問心臟科醫師,順便請教她這件事。她說其實就是為了保險而已,如果病人有需求,就算是心導管檢查,她也會寫成心導管手術。

但要是依照「切開組織、治療、縫合」的定義,不管有沒有做治療,心導管的傷口都沒有「縫合」。

說來說去,把心導管說成手術,純粹是保險/給付的問題,跟絕大多醫師對手術的認知不符。
neuroman wrote:
所有醫療的行為都有死亡風險,都能認定為手術...(恕刪)


這個定義是心臟學會目前的定義

至於是不是為了保險理賠,則不便妄加評斷

但無論名稱為何,並不影響心導管有千分之一的致死率

上面也有網友提到於醫學中心受訓時,的確聽聞有病患於檢查中途直接死於手術台


醫生應在做完其他非侵入性的檢查,逐步排除後

仍覺得"確有必要"再進一步,才建議做心導管

致死率很低,絕對不是做出此處置的理由


因檢查而致死的人,如果與我們素未謀面,則致死率確為千分之一

如果發生事情是我們的家人與朋友,則致死率高達百分之百

討論陌生人死亡,永遠比自己親人來的容易

死於檢查中,而非治療跟手術中,更是冤枉


另外如果某位心臟科醫生的確較同科其他醫生

推薦病人做心導管的比例,長期高出一截

請問理由為何?

如果只是特別小心,難以令人信服





franktan1972 wrote:
另外如果某位心臟科醫生的確較同科其他醫生,長期推薦病人做心導管的比例高出一截
請問理由為何?
如果只是特別小心,難以令人信服


某些人不貪財天誅地滅(人性本貪?)
耳鼻喉科基層門診給付鼻咽鏡檢查有醫師申報一個月100多例,
實在是很難理解,最終就是取消給付.
皮膚科基層門診給付液態氮冷凍療法初期給付點數很高,
後來就大幅調降點數.......
wei4321 wrote:
某些人不貪財天誅地滅...(恕刪)

貪還算小,還有……
桃園市中壢區婦產科醫師林勤人,被爆出為女病患做引產手術時,趁機加重麻醉劑量,性侵女病患,林妻在手術室裝設針孔攝影機,偶然發現此事並報警,事件曝光後,林妻卻幫丈夫說話,哀求給條活路。
JOHNNYLEEWU wrote:
新聞連結:https...(恕刪)


聽起來就是把勞資問題遷怒在客戶身上的感覺

要求醫院增加人員 要求醫院增加薪水待遇 (增加薪水待遇 也能連帶吸引人員) 就像華航機師們做的一樣

而不是醫院壓榨你 而你就去要求病人接受糟糕的流水線醫療品質

總之 資方才是最大的問題...


只是 醫療業無法罷工...所以真的是困難...


總之 資方才是最大的問題... 若真的是醫院因為健保制度沒賺錢 那醫院為何一堆**濫開檢查詐健保費?** 貪汙嘛! 那有賺錢為何還不增加人員排班跟人員待遇? 沒良心嘛!

整件事看起來 就是邪惡資方同時壓榨消費者跟工作者 讓消費者跟工作者之間的關係惡化

補充 - 濫開檢查詐健保費這個現象 除了電視網路上說的以外 自己也是聽醫師自己說的 例如心電圖 完全沒參考價值 醫院卻還是拚命開
...該醫師邊說邊搖頭...





franktan1972 wrote:
另外如果某位心臟科醫生的確較同科其他醫生

推薦病人做心導管的比例,長期高出一截

請問理由為何?

如果只是特別小心,難以令人信服


這才是重點…

幾年前有一本書叫Freakonomics,中文翻譯為「蘋果橘子經濟學」,作者用統計的方式,證明了相撲比賽選手如何在比賽中放水,小學老師如何在批改成績時動手腳。同理,其實可以用統計的方式,證明某個醫師的醫療行為不合理。

這也是我之前說過的,要減少醫療疏失,責備單一事件/醫師是沒有用的,訴諸於醫德也有限,必須從制度面著手。其實健保署不是沒有在做(小弟也擔任過審查委員),異常的申報,是會被盯上的,但是要「非常非常」異常。

不當的醫療行為,從來就沒有少過。惡劣的醫師,也從來沒有絕跡。

之前南部據說有個「無子宮村」,當地的婦女有很高的比例都被切除子宮。理由呢?大家自己想。

但那個性侵產婦的婦產科醫師,是真的有夠誇張,應該要吊銷他的醫師執照。

醫生也是人,會對經濟學中的「誘因」而反應。每當有醫生反映過勞,就會有人建議多點醫生,每個醫生薪水低一點(就跟這次華航罷工一樣),但這其實行不通。因為醫生會「創造業績」,而這對民眾絕對不是個好事。給醫生高薪,正是要「養廉」。

宋朝的吏治據說是中國歷朝以來最清明、貪污最少的,理由無它,因為宋朝的官員薪水最高。

今天對無良醫師如此憤慨的人,說不定當你有這個機會時,也會做同樣的事情。

醫療的問題如此複雜…好的制度才能夠保障民眾,可惜我們離那一步還很遠。


ps 有危險的檢查,本來就會排在後面,所以醫生明知道核醫掃瞄不準,還是會先做。如果不是因為心導管有危險,心導管檢查的量可能會是現在的一百倍(我隨便估的,別當真)。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