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板上許多人30歲還說他在不斷換工作,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30歲或40歲中年以後還不斷的面臨失業問題
其是這是一種制度暴力和產業結構快速變遷的社會普遍性的現象
因為台灣的教育體系把你訓練成一顆螺絲釘,一旦產業結構變遷
你一旦在你目前的工作崗位失業以後,不管你之前累積了該產業多少工作經驗都會完全失效
然後從零開始
舉個例子,假設你50年前父親的是修皮鞋的鞋匠有半個世紀的老字號經驗,
那麼因為現在產業結構快速變遷沒有人來修皮鞋了,那麼不管你有多少工作經驗都會失效
看到板友討論以下問題,有感而發
findlife wrote:
我20幾歲時,因為沒有朋友或是長輩告知我要趁年輕多學一點東西多換工作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所以我一直安於現狀做行政助理,然後不停的換,也都只換行政助理的工作
一直換到了30幾歲,突然有一天發現沒有公司想請這麼老的行政助理了
然後我長期失業了
直到我看破,去找了作業員的工作,但是後來發現,我的體力負荷不了,我連最好找的作業員都無法勝任
我就算又找到了新工作,可能又因為一些原因而離職吧
我突然想到了50歲、60歲,我會不會也是反覆的在循環
我有時騎摩托車時,看到路邊在撿回收作資源回收的老人時,會想到我老了是不是會跟他們一樣?沒有婚姻子女也沒有錢
其實現在離婚的很多,更有人在婚姻中受到家暴,不結婚也不算是最糟的
也不是養兒防老的年代,要看運氣,被小孩拐走退休金的人也是有,最糟的是因小孩而受到無比的痛苦的父母
好像沒有小孩也不算是最糟的
那沒有錢呢??好像不吃飯沒地方睡會死
誰能夠日行一善給我個建議吧?
建議你看完我之前的文章,
你會了解你的人生面臨的困境是一個普遍性社會制度的現象
也就是財富的馬太效應讓你成為惡性循環
連台大畢業的資優生都無法翻身了,更何況是你呢?
就算是台大畢業的無產階級家庭
也永遠競爭不過卡住了黃金年代和戰後嬰兒潮的有資產階級的國中畢業的工人家庭,更何況是你呢
央行對混蛋倒錢,國中白目中輟生同學有2500萬資產
「科技大蕭條」美股泡沫即將發生,康波週期低谷即將到來?
大揭密台灣低工資根本原因,央行壓低匯率2倍
台灣財富排名690萬人是月光族230萬人有超3千萬資產
台北房價一坪只值20萬,以經濟學角度衡量
如果房價不跌,大多數人注定成為農奴
這就是資本主義赤裸裸的制度性暴力,普遍性的失業是必然的
資本主義的內在規律是機器將代替所有人力,在資本支出和折舊排擠掉人力成本之後,「資本有機構成C/V」會不斷提高
資本的有機構成用公式來表示即 c:v。
例如,某產業資本家以1000萬元投入鋼鐵生產,其中用於煉鋼爐、機器、廠房等生產資料方面的不變資本為 900萬元,
用於僱傭勞動力方面的可變資本為 100萬元,資本有機構成就是9:1 。
資本構成表現為生產過程中的生產資料數量和使用這些生產資料的勞動力數量的比例關係,叫做資本技術構成。從價值形式來看,資本構成表現為生產資料價值和勞動力的價值即不變資本C和可變資本數量V的比例關係,叫做資本價值構成。馬克思把這種由資本技術構成所決定並反映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稱為資本的有機構成。
馬克斯經濟學理LTFRP「長期平均利論率下降趨勢規律」是正確的

台灣的技職學校教育不是在教育一個通才,也不培養你獨立思考的能力
所謂技職教育就是把你教育成一個「螺絲釘」做一個奴隸等你失去利用價值了以後企業就一腳踢開你
企業為了自私自利「為了降低成本」不去提供本身必要提供的人力訓練成本,
反而遊說政府把問題丟給學校去訓練,學校的職能應該是教育學生有應付環境快速變化的能力
這個產業結構變遷和社會環境快速變化的時代,10年後這樣的工作不需要以後,你就會失業
任何技職教育所學10年後都會失效
什麼是LTFRP?
指平均利潤在資本積累過程中隨著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和資本週轉速度的減慢而趨於下降的客觀必然性。亦稱「一般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它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經濟規律,是社會生產力日益發展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現。
引起平均利潤率趨向下降的因素 資本家為了追逐超額利潤以及在競爭中取得優勢,不斷地競相改進生產技術,在愈來愈多的生產環節中用機器來代替手工勞動,這就必然要引起各個生產部門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從而引起社會資本的平均有機構成的提高,使平均利潤率趨向下降。假定在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一定時期中,可變資本(v)的絕對量不變(例如始終是100),剩餘價值率(m′)不變(例如始終是100%),資本的周轉速度也不變,但不變資本(c)的絕對量卻不斷增加,從而資本總量也不斷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平均利潤率(p′)下降的傾向:
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平均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
在上面的例子中,平均利潤率的下降,是假設在剩餘價值率不變的情況下發生的。平均利潤率的下降也可以在剩餘價值率提高的情況下發生。假定剩餘價值率從100%提高到150%,資本有機構成(c:v)同時從60:40提高到80:20,在這樣的情況下,利潤率不僅沒有提高,反而從40%下降為20%。所以,平均利潤率下降的傾向,決不意味著資本主義剝削程度的下降。相反地,在資本主義發展的長過程中,剩餘價值率是呈上升趨勢的。
在平均利潤率呈現下降的過程中,資本家階級所得到的利潤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這是資本積累規律作用的必然結果。資本的積累,一方面提高勞動生產力,使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從而利潤率下降;另一方面使社會資本總量擴大,可變資本同不變資本相比雖然會相對減少,但是它的絕對量卻會增加。社會資本所吸收的剩餘勞動的絕對量,從而佔有的剩餘價值量或利潤的絕對量也會不斷增加。在資本積累的過程中,利潤率的下降和利潤量的增大,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所以馬克思有時又把平均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稱為利潤率下降和絕對利潤量同時增加的「二重性的規律」。
阻礙平均利潤率下降趨勢的因素 平均利潤率的下降,是一個緩慢的曲折的過程,因為有一系列因素阻礙、延緩並抵消利潤率下降規律的作用。這些因素主要是:①資本家提高對勞動的剝削程度,包括延長工作日,提高勞動強度,壓低工資等。延長工作日和提高勞動強度雖然會使每個勞動者所使用的原材料數量增大,然而固定資本使用量卻相對減少,從而提高了利潤率。②不變資本各要素的價值由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降低。生產資料的價值的降低,減弱了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速度,延緩了利潤率的下降。③大量相對過剩人口的存在,形成了大量廉價勞動力,某些部門就採用手工勞動而不採用機器。一些新的生產部門,特別是生產奢侈品的部門,則大量利用相對過剩人口,把生產建立在活勞動的要素佔優勢的基礎上。這些部門的資本有機構成都比較低,工資低於平均水平,剩餘價值率較高,從而利潤率也較高。④對外貿易的發展。經濟發達國家可以通過對外貿易對經濟落後國家採取以下手段獲得巨額利潤:輸入廉價的原材料以降低不變資本價值,輸入廉價的生活資料以降低勞動力價值,從而使利潤率提高;按高於輸出國商品價值的價格出售出口商品,取得較高的利潤率;在國外進行直接投資,利用經濟落後國家工資低、剝削程度較高等有利條件攫取高額利潤。⑤股份資本的增加。股份資本只憑股票取得少於平均利潤的股息,延緩了利潤率的下降。但是,以上這些因素只能延緩利潤率的下降,卻不能取消平均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平均利潤率下降規律是在一個長時期內表現其作用的趨勢。馬克思說,一般說來,「引起一般利潤率下降的同一些原因,又會產生反作用,阻礙、延緩並且部分地抵消這種下降。……所以,這個規律只是作為一種趨勢發生作用;它的作用,只有在一定情況下,並且經過一個長的時期,才會清楚地顯示出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66頁)。
平均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的作用 這個規律的內在矛盾是利潤率下降與利潤量增加的矛盾。即積累率隨著利潤率的下降同積累量反而會增加的矛盾。在利潤率下降的情況下,資本家為抵補利潤率下降的損失,必然加速資本積累,這又使得利潤率進一步下降。在這個規律內在矛盾展開的過程中,暴露出許多資本主義矛盾:
①生產與消費的矛盾,以及剩餘價值的生產和實現的矛盾。增加資本積累和擴大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和動機是生產剩餘價值。所以,一方面是生產的巨大發展;另一方面是資本家提高對勞動者的剝削程度,加深了生產發展與消費的狹隘基礎的衝突,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搾取的大量剩餘價值越來越難以實現。
②生產擴大和價值增殖的矛盾。在增加資本積累的過程中,發生了互相對抗的因素,在勞動生產率提高、資本增加的同時,可變資本相對減少,利潤率下降。因此平均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暴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包含著絕對地發展生產力的趨勢;另一方面,它的目的是保存現有的價值和最大限度地增殖資本價值。它用無限生產力來達到這個目的的方法包含著生產資料價值的降低和利潤率的降低,從而使現有資本貶值。
③人口過剩與資本過剩的矛盾。在增加資本積累的過程中,資本家為了獲得一定量的利潤以及開辦新的企業所必要的資本的最低限額,隨著利潤率的下降而提高。一部分中小資本失去了這種正常的生產條件,它們不能由利潤量的增加去補償利潤率下降的損失,便成為閒置的過剩資本。造成資本過剩的原因,又要引起人口過剩。在增加資本積累的過程中,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引起人口過剩,因此資本過剩和人口過剩是同時並進的,二者是處於對立的兩極上:一方面是失業的資本,另一方面是失業的工人人口。
平均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表現。這個規律內部矛盾的展開所促進的上述許多資本主義矛盾的尖銳化,是爆發經濟危機的原因。馬克思說:平均利潤率下降規律「在某一點上和勞動生產力本身的發展發生最強烈的對抗,因而必須不斷地通過危機來克服」,「各種互相對抗的要素之間的衝突週期性地在危機中表現出來。危機永遠只是現有矛盾的暫時的暴力的解決」。平均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的作用,表明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侷限性和歷史暫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