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說今年是進口黃牌速可達的大戰爭時代,大家應該會同意吧。在日系廠商同台較勁之下,市場的選擇變得更多樣化,來自日本的 SUZUKI 鈴木機車由台灣台鈴機車代理進口,新登場的 Burgman 400 是今年進口黃牌單缸速可達唯一來自日本製造之競爭對手,擁有 DOHC 雙凸輪軸水冷單汽缸 400c.c. 引擎,最大馬力來到 31.2ps,最大扭力也有 36Nm,並且還配備後單槍獨立中置多連桿懸吊系統,置物箱容量也是驚人的兩頂全罩式與前方雙大空間置物箱,兼顧操控性與實用性。
SUZUKI Brugman 400 在 2017 年推出全新改款車款,將車輛前輪提升至 15 吋規格,並維持能讓車輛穩定的後輪中置懸吊系統,前輪還搭配雙碟煞煞車,達到水準以上的前輪制動效果,前輪維持大部分大型速可達的設定,使用單三角台,可是卻用上少見的 41mm 正叉,提供前輪非常優異的穩定性,後懸吊使用單槍水平中置多連桿系統,讓操控性更上一層樓,引擎則是使用單缸雙凸輪軸水冷引擎,除了這些特點以外,車輛配置更有 LED 大燈與超大車箱空間,以及低座高僅 750mm,踏板還有內縮設計,對身高沒這麼高的消費者非常貼心,一般身材也能夠雙腳著地,前座靠墊也能依照騎士身材進行三段調整。

本篇文章也將進行分章節介紹,有興趣者歡迎點選下列連結進行跳章。
一、外觀與功能
二、引擎與懸吊
三、試駕
四、結論
排氣量:400c.c.
引擎形式:四行程 DOHC雙凸輪軸單缸四氣門水冷引擎
缸徑行程:81.0mm x 77.6mm
壓縮比:10.6 : 1
最大馬力:31.2ps @ 6300rpm
最大扭力:36.0Nm @ 4800rpm
變速方式:CVT無段變速系統,乾式離合器。
啟動方式:僅電啟動
油箱容量:13.5L
剎車系統:前雙單向雙活塞浮動卡鉗,搭配 260mm 固定碟盤。
後單向單活塞浮動卡鉗,搭配 210mm 固定碟盤。
前後煞車均有 ABS ( 防鎖死煞車系統 ) 輔助。
懸吊系統:前潛望式正立 41mm 前叉
後中置多連桿七段預載可調避震
輪胎規格:前輪:120/70-15。
後輪:150/70-13。
長度/寬度/高度:2240mm x 760mm x 1350mm
重量:215kg
座位高:750mm。
軸距:1580 mm。
以上規格表來自台灣總代理DM,若有不同之處請以實車為準。
|
- 左側
- 右側
- 車頭
- 車尾
- 比例側面
- 比例正面
- 車頭
- 風鏡
- 車頭設計
- 頭燈
- 大燈關閉
- 近燈
- 遠燈
- 造型進氣口
- 車頭方向燈

就算是從側面看,比起上一代的 Brugman 400,這代的車頭線條依然是銳利流線,這也是現代大羊的走向,但是 Burgman 400 則是在流線中多了幾分沉穩,這線條也從車頭延續至車身。

騎士視角部分,Burgman 400的騎士視角綜合機車的把手與汽車等級的華麗感,尤其是鎖頭旁的手煞車拉桿,看起來非常有質感,另外還有類似汽車的雙圓錶整合中央數位錶顯示功能,值得一提的是鎖頭旁邊擁有兩個非常大容量的置物箱,到底有多大待會也會一併介紹到。
- 後照鏡
- 後照鏡背面
- 左邊把手
- 後煞拉桿
- 儀錶板
- 夜間開啟
- 總里程
- 單趟里程A
- 單趟里程B
- 氣溫顯示
- 平均油耗

把手中央則有一塊烤漆的上蓋,增添把手的整體質感,烤漆蓋下方還有 SUZUKI 商標。
- 右邊把手
- 前煞拉桿

前端功能性表現方面,Burgman 400 都把功能設計在這邊囉!兩端的置物箱是沒有帶鎖頭功能的置物箱,直接按壓就可打開,中央則是包含磁石防盜鎖的晶片鑰匙鎖系統,旁邊則是駐車手煞車拉桿。
- 左邊置物箱
- 比例尺
- 中央機能
- 鎖頭
- 駐車手煞車
- 右邊置物箱
- 可放寶特瓶
- 中央龍骨
- 油箱蓋

腳踏可以平踩或者斜踩,平踩的位置算是蠻長的,而且在平踩的位置後端,也可以看到針對停車時需要的內縮空間,讓小腿能夠放在這邊,停車時就會更輕鬆。
- 坐墊部分
- 油壓桿
- 車箱容量
- 全罩加3/4
- 兩頂全罩
- 腰靠調整
- 調整機構
- 後座部分
- 後座線條
- 扶手設計
- 裝飾蓋
- 後座腳踏

整個車尾的線條在新的設計之下有些『提臀』,變得又翹又高聳,不過這也是視覺上的獨到之處,這次試駕的車款使用消光黑車色,看起來也更有質感。
- 車尾線條
- 車尾燈組
|

擁有新外型的 2017 SUZUKI Burgman 400,在引擎本身則是使用與上一代類似的 DOHC 雙凸輪軸單缸水冷引擎,最大馬力可達 31.2ps,最大扭力則有 36.0Nm,車體配置則是擁有 41mm 單三角台正立潛望式前叉以及後單槍中置多連桿七段預載可調避震器,前輪則從 14 吋升級至 15 吋,後輪維持 13 吋,煞車為前雙碟與後單碟共三碟設定,Burgman 400 幾乎可說是運動速可達的標準,但卻有著更多機能實用性。
- 前輪懸吊
- 單三角台
- 前輪輪框
- 前左煞車
- 前輪右側
- 雙碟設定

前輪配胎為 DUNLOP 登陸普輪胎的 SCOOT SMART 聰明胎系列,規格為 120/70-15 M/C 56S,胎紋可以參考右側,屬於比較偏向道路通勤用途的胎種,目前也獲許多車友們愛戴。

前輪後方的部分是主水箱散熱排,角度較直,可以獲得比較多的撞風效果,增加散熱。
- 側柱
- 中柱
- 船底部分
- 中置懸吊
- 車台
- 引擎
- 傳動系統
- 後輪旁較寬
- 後輪輪速訊號傳感器
- 右側排氣管
- 後輪制動
- 防燙蓋包覆

後輪款式與前輪相同,都是 DUNLOP 的 SCOOTSMART 聰明胎,規格為 150/70-13 M/C 64S,胎紋可以參考右側部分。
|

今年的黃牌進口大羊大戰,在各家車款之中,唯獨 SUZUKI 採用後輪中置懸吊系統,也因此讓大家很好奇這輛車的操控特性到底如何,不過主要是針對通勤市場出發的 Burgman 400,就先來以市區通勤體驗為主吧!整體騎乘姿勢上,是非常放鬆且舒適的姿勢來騎乘 Burgman 400,不需像歐系車款般直挺挺的騎乘,在通勤途中能減低腰部與腿部壓力。

加速度表現部分,Burgman 400 的雙凸輪軸引擎在低轉時輸出感覺普通,可是隨著車速超過 60km/h,加速感就開始提升起來,要一氣呵成到 140km/h 一點都不困難,因此在高架道路想要超過龜在內線的汽車,可說輕而易舉,不太需要擔心動力不足,或者是車身較重的問題。

高速表現不錯,那麼低速表現呢?大型速可達的乾式離合器抖動問題總是令人詬病,不是不抖只是時間早晚,不過在這輛測試車上,測試兩日加上夏季高溫條件,於通勤低速塞車走走停停情況下,均未出現加速時的抖動狀態,這部分表現是還不錯的!但不得不提的是引擎精緻度,就聲浪與運轉狀態而言,低轉速似乎是 Brugman 400 體驗會比較可惜的地方。

那麼中置後輪懸吊系統與 41mm 超粗前叉,又能提升 Burgman 400 多少操控感呢?因為前後輪懸吊系統的關係,Burgman 400 操控性與穩定性,以簡單的說法,甚至可以比 Burgman 650 還要來得穩定,同時又因為車體較輕且重心較低,也保有不少的靈活度。

進彎時的重煞車,仰賴前輪雙碟煞系統,提升整體的制動力,能讓進彎時的煞車放心許多,不用擔心煞不住或者煞過頭,煞車手感很線性且容易拿捏,若要將車身回正也是很輕而易舉的,前煞重煞車時的前輪穩定性也讓人讚賞,41mm 前叉的支撐力道非常充足。

後懸吊系統透過中置多連桿設計,過彎時的服貼性與穩定性很足夠,甚至有點不像是在騎大型速克達,而是在騎一輛 300 級距街車的錯覺,出彎時補油門也不會感到車尾有明顯的下沉或者抬舉情況,因此更能夠穩定且舒適的出彎,符合車輛本身的設定。

但唯獨有一點,是試駕時發現的差異之處,那就是前 15 吋後 13 吋這種差兩吋配置的前後輪規格,在過彎時會覺得車尾會比車頭還要俐落,甚至會有種車尾已經準備好了,卻還要等車頭跟上的情況,以往大多數大型速可達都是車頭比車尾俐落,可是習慣後就覺得這種操控特性還蠻有趣的,因此這也成為 Burgman 400 需要熟悉的地方囉。
|

市場需求之下,台灣的大型重型機車需求量日益增加,也是因為有更多人發現這是有效且省時又安全的交通工具,SUZUKI 在台灣消費者的期盼之下,引進 Burgman 400 來彌補黃牌市場的空缺,雖然比起其餘競爭對手會來得稍微貴一些,不過卻也比起競爭對手多出前雙碟、大排氣量、穩定的前叉與日本製造進口,理論上操控或者品質也會好一些,低座高的優勢更是吸引許多身高不如歐美人士的車友們喜愛,相信在這些種種優點之下,Burgman 400 會成為另一市場贏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