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鳳山縣新城存在的位置,約略是目前鳳山鬧區,始建於1788年。
在林爽文事變平定後,在台官員認為舊城依山而築,易攻難守。因此,福康安將軍把縣治遷移至埤頭街,植莿竹為城。在接續的一百年間,埤頭街日益繁榮,因為防禦上的需要,6座城門、6座砲台及土城陸續建成。但在日治時期之後則因無實際價值而日漸頽圯。至目前僅餘砲台3座及城門1座。
這篇文章中的主角—澄瀾砲台就是那倖存的三座砲台中的一座,位在鳳山縣新城西南隅凸出部,在今日的復興街立志街口,造型呈現不規則八角型,本體旁尚連結2片翼牆,看起來像長了翅膀一樣。
砲台旁有護城河圍繞,環境相當優美。
澄瀾砲臺緊臨護城河,呈不規則八角形。這面有橫額,面對鳳山縣城的凸出角,應該算是正面吧!!

橫額上書「澄瀾」,落款於道光拾柒年(1837年)。

砲台兩側有凸出的土牆,上頭設有槍孔。

土牆及上面的槍眼。

槍眼特寫,各個槍眼大小不一。

在兩面牆的中間有座通往砲台頂部平台的樓梯。

通往砲台頂部的樓梯。那金屬扶手應該是後來加裝的。

砲台的頂部呈不規則狀,對外側的女兒牆都設有砲孔。


這一側是對城內,因此女兒牆是平整的。

從砲台頂部看凸出於兩側的翼牆,看起來就像長了翅膀一樣。


鳳山縣新城的城牆在澄瀾砲台處轉折90度,由原本的南北向轉為東西向,因此砲台兩側被護城河所環繞。
照片中的小水道是城南護城河。

照片中的河道是城西的內濠溝。

砲台的附近,因為環境優美,變身為在地居民休憩的空間。
照片中有許多幫傭與他們的雇主,一同在這裡聊天休息。

高雄縣政府於2007年起,針對鳳山縣新城的護城河進行整治,到目前才能有這麼美好的環境。
但,美好環境是要靠所有人來共同持續維持的,大家加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