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小到大,我曾經在幾處異鄉Longstay了一陣子,或許也是這樣養成了很容易融入當地環境的性格,像是我對於食物的接受度就很有自信高過許多人,勇於探索各地的文化也是我相當喜愛的部分,即使最終還是回到了故鄉台灣,但前往世界各地品嘗特色美食,也成為我人生中的目標及興趣。
雖然首圖就先「暴雷」餐廳主廚萩本郡充滿張力(趣味)的料理呈顯方式,但之所以寫這一段前言,是因為本回前來品嚐的餐廳「INITA」,餐廳名稱很有意思,正是「Italia」、「Nippon」與「Taiwan」的字首結合而來,代表融合三地美食文化的意義;或許有人會問,如此一來這間餐廳該歸類哪一種料理?我認為「INITA」本身還有另一個意義,就是不管是何種料理方式,會讓你有置身義大利(In Italy)的感受。(就是義大利餐廳啦!)

INITA的店址位於台北市八德路的巷弄間,從忠孝敦化捷運站走過來差不多10分鐘,附近停車比較不便利,但我認為享用義大利美食佳餚絕對要搭配來自義大利的葡萄酒,兩者絕對是餐桌上的絕佳拍檔,所以還是建議搭乘大眾運輸交通工具才能盡興用餐。
INITA的餐廳外觀顯得低調,當然對於全預約制的餐廳來說絕對是最適當的門面設計,透過水紋玻璃落地窗隱約可以看到店內人員的活動情形,灰黑色的大門找不到門把,一開始還會不知道該如何進入,增添了不少神秘感。

自2023年起,INITA連續兩年獲得米其林指南一星級推薦,代表在餐點的品質、創意與服務都有高水準的演出;當然對於許多喜愛前往世界各國「追星」的朋友來說,米其林指南可說是頗具權威的美食參考指標之一,但可別認為獲得米其林星級肯定的餐廳就是「高大上」而難以親近,像我自己就曾經品嚐過所謂的米其林星級小吃店或拉麵店,親切且充滿當地特色的風格,也是一種值得肯定的方式,而這次前來的INITA我認為是另一種讓人倍感親切無壓力的品嘗美食風格,文後再來跟大家好好地分享。

餐廳內的用餐區域並非傳統印象中西餐廳採用的小桌配置,而是採用可容納12人的長型吧台設計,可直接見到開放式廚房及備餐中的主廚與助手們,其實這樣的餐桌設計有點類似高級壽司店的板前(Itamae)風格,我發現許多由日籍主廚經營的西式料理很愛採用這樣的風格設計,例如幾年前我曾經造訪、位於東京銀座的米其林星級法式餐廳「Restaurant L'affinage」也是採用類似的板前風格。

坐上高腳椅後,前方用餐區域以深灰色餐墊搭配對比色強烈的橘色Menu,一旁還有原木製成的刀叉筷架以及濕毛巾墊,真的很有日式料理的風格。

打開橘色的信封夾,裏頭除了餐廳的簡介小卡之外,還附上一張原本我以為是「御朱印」的QR Code,掃碼後就會出現本日的菜單;附帶一提,INITA屬於無菜單式料理,每日的用餐內容就交由餐廳決定,你只需帶著準備享受美食的心情前往即可。

接下來就來介紹INITA的靈魂人物--萩本郡主廚,來自日本大阪的他擁有豪邁、開朗的關西人性格,並擁有超過20年的義大利料理經歷,曾經在義大利米蘭、拿坡里、波隆那等城市工作,在移居台灣之前曾經擔任米蘭米其林一星餐廳Ristorante Tokuyoshi副主廚,也曾在Eataly Milano Smeraldo擔任主廚、與名廚Moreno Cederoni和Federico Zanasi在Clandestino Susci Bar一起共事,以及為擁有三隻紅蝦、米其林一星肯定的Trattoria da Amerigo效力。
萩本郡主廚曾經在2017年受邀來到台北進行為期七個月的快閃客座餐廳「TABLE by Yoji Tokuyoshi」服務,這段期間也認識妻子Joyce,也就是照片中身旁的最佳得力助手,在台灣的期間不僅結交許多朋友,同時也感受到台灣人的熱情,於是在2020年2月,萩本主廚決定與妻子結婚並移居台灣,之後在2022年7月開設INITA,並在2023年首度榮獲臺灣米其林指南一星的肯定。

今天搭配的葡萄酒,是來自於義大利西西里島的「Occhipinti Nero d'Avola Sicilia Siccagno」,這是一款色澤呈現深紅色、味道微酸並含果香味的紅酒,雖然酒液看起來顏色深沉,但實際上喝起來並不會讓人覺得過於厚實,反而是輕盈又富微酸莓果氣味,餐前淺嚐可以刺激味蕾,又適合在餐點之間帶點解膩的功效。

餐廳內客人到齊後,便開始今日的美食饗宴;第一道菜色並未出現在菜單之中,是以白柚、魚肉與超薄的塔皮作為開胃菜,超美的小碗容器也可說是賞心悅目。

開放式廚房的優點,就是可以仔細欣賞廚房內的準備工作與細節,接下來的第一道前菜,眼尖的客人一定能發現其中的創意。

這道「Sushigherita 2.0」,就是「壽司」與「瑪格麗特披薩」的結合體,使用了熟成鮮魚、富有甜柿與絲綢乳酪搭配而成,仔細看還會發現以新鮮蕃茄所製作的果凍在其中;用手拿起品嚐的時候確實有一種吃Pizza的感覺,但入口後卻又有品嘗握壽司的感受,是一道充滿創意又美味的料理。

第二道料理「Tuffo Nel Cielo」,義大利文的意思為「潛入天空」;通常「潛入」的目標都是海中,而這道料理就使用了干貝與水針魚這兩樣來自海中的食材,搭配上頭輕盈的慕斯,入口後確實讓人感受鮮明的海味,卻又有種漫步雲端的感受。

萩本郡主廚正在準備的這道「Dorayaki E Tartare」,是當天最受歡迎的料理之一,一開始會想說主菜還沒出現,怎麼在準備看起來像是餐後甜點的銅鑼燒,而自製的銅鑼燒餅皮內,所搭配的是由台灣黃牛製成的生牛肉塔塔,以及相當美味的Astrea魚子醬。

講到Dorayaki(銅鑼燒)最多人聯想到的就是Doraemon(多拉a夢),上菜前主廚也跟大家玩一個小遊戲,就是以抽籤方式抽選一位客人,就可獨享使用多拉a夢與村上隆聯名推出的餐盤品嚐這道料理。

我認為評論一間餐廳的用心程度,從席間所提供的自製麵包就可露出端倪;INITA自製的巧巴達麵包,使用三種來自義大利的麵粉,並以酸乳清取代水加入麵糰中,烤出來的麵包皮脆卻內部鬆軟,反覆咀嚼仍可感受到濕潤紮實的口感,從看起來不起眼的麵包,就可見到餐廳的核心價值。

這麵包真的會讓人難以忘懷,尤其再搭配附上的焦化奶油,帶點榛果香氣,會讓人一口接一口難以停下。

這道常會出現在義大利料理中的義大利餃,是以「Carrozza di Zucca」來命名,意思就是「南瓜馬車」,確實在料理中使用了車輪南瓜為主,並加入義大利甜點常使用的杏仁餅乾點綴,是一道有紮實度,且香氣濃帶點微甜的料理。

繼上一道義大利風格比較強烈的料理後,迎接主菜之前先來碗魚湯,加入了香川蘑菇、鰆魚與迷迭香,是一道清爽且暖胃的魚湯;特別的是,這碗魚湯上菜前會先在碗蓋上噴水,據說古時日本的王室或貴族用餐之前,就會先在碗蓋上噴水代表沒有人打開過,有點類似古代中國以銀針試毒的概念。

這道「Chashu Al Aceto Balsamico Di Modena」,直接翻譯就是「加了巴薩米克醋的叉燒肉」,其實這道菜我直接聯想到台灣的控肉飯,其食材正好也使用了台東晶鑽豬以及高山高麗菜,如果再來一碗白飯搭配,真的是很道地的台灣料理,加了巴薩米克醋之後,更繃出不同的新滋味。

其實當我們在享用巴薩米克醋叉燒肉的同時,主廚已在廚房默默地擀起麵條來,而主廚在上菜以及製作餐點時的趣味互動,比較可惜的是不容易用文字進行敘述,所以就用這張日本關西人式的搞笑動作,來呈現主廚與客人之間的趣味互動吧!

這道全手工製作的義大利麵條,是主廚在義大利工作時,所懷念的義大利老奶奶味道,雖然沒有複雜的調味,但紮實的口感加上香氣十足的肉醬,當主廚問我要不要再來一份時,我馬上就答應了!

吃完讓人飽足感十足的手工義大利麵之後,接著這道「Tea-Na Colada」是以牛奶鳳梨、椰子製成慕斯,搭配杯內的金萱茶,帶來十足的解膩功效。

每次我去義大利餐廳時最期待的就是餐後冰淇淋,尤其我個人本身就愛甜點,之所以努力健身就是為了吃更多的甜點;而這道由蛋奶Gelato、爆米花與三溫糖製成的「Corn Brulee」,外型就如菜色名稱一樣看起來就是「爆米花烤布蕾」,甜點愛好者絕對不能錯過,可惜不能跟上一道手工義大利麵一樣能夠「再來一碗」。

餐後飲料可選擇咖啡或是坪林包種茶,對於喝咖啡完全不會影響睡眠的我來說,就選擇這道使用義大利摩卡壺所煮出來的黑咖啡。

最後的最後,主廚以龜派氣功式的上菜方式獻上「Piccola Pasticceria」這道餐後甜點,是一道由莓果製成的大福,搭配剛才的餐後咖啡如魚得水,可說是最棒的Happy Ending!
這次來到INITA除了品嚐美味的料理,更體驗由三種不同文化所結合的美食風格,主廚所帶來的歡樂氣氛,更讓人在用餐時刻保持愉快輕鬆的心情;所謂的美食,是結合了色、香、味,但我認為INITA不僅在料理方面的高水準,並加入濃濃的人情味,這正是身在台灣最有價值的美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