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op wrote:
今天看了這篇文章討論串,一開始對CMOS Rolling Shutter/CCD Global Shutter方式,和果凍現象的成因不是很瞭解,綜合晚上K完一些文章還有對半導體生態圈瞭解做個summary.
1. CMOS依舊還是需要利用Rolling Shutter方式來呈現,但要如何降低Jello Effect現象,就是要能夠非常快的速度讀取資訊和儲存資訊
這個跟整個系統設計比較有關係,不是單純CMOS的問題,shutter要逐行讀取或整頁讀取都沒有物理上的限制,但IC設計的時候考量到 時脈,頻寬,演算法,功耗,發熱 造成必要以妥協方式來做錄影,例如iphone7 12Mpixel 的4K 60fps 但bitrate只有47Mbps, 畫質其實跟單眼錄影不能比
2. 最大問題是大家沒把影像從相素數目(pixel)-->轉換-->儲存,各階段問題講清楚,隨著半導體技術演進逐一克服
這跟頻寬最有關係,可以想像 USB1 跟 USB3 都叫USB 但傳輸速度差很大,一個標準4K 30fps 每秒要2.5Gbps 資料處理,加上類比數位轉換時間 (跟pixel數量+動態範圍正比),pixel binning, buffer儲存, H.264/H.265編碼壓縮, 最後存入SD卡,可以想像這顆CPU要多強,要做多少事情,前面幾位講的也沒錯,手機的CPU的確比較強大,因為特製化了,而單眼的CPU原本就是以拍照為主的設計,通常不會為了Global shutter 而犧牲拍照功能或增加成本,除非設計者認為有必要,看M4/3機器有到1/32000電子快門,而全片幅大部分只停留在1/8000 就可了解,畫素是一考量,但主要原因還是朕不給的你不能拿;另一個例子可以看到SONY A6500增加了一顆LSI的前處理器,就把A6300無解的熱當問題減低了
3. 全幅影響速度這一點我比較不同意版主說法,相素數目才是決定資料流量與速度主因,例如A7S才12M相素,但其實擁有4K播放能力但只能使用特殊外置儲存裝置,問題出在研發的年代,沒有夠快的SD可供使用,更別說A7/A7R等更高畫數,更不可能承受4K流量
CORRECT,A7兩代儲存SD頻寬是一樣的,A7S一代二代硬體幾乎相同(差防手震);但A7S二代可直接存4K問題在於這個功能在一代沒有寫入韌體,不改省事又可逼迫消費者升級,這個也印證了設計者的考量不只只有硬體還有商業方面
4. 為何這兩年手機可存放4K且果凍現象不明顯,基本上也不算是CPU運算多厲害,主要原因如下:
4-1.手機畫數通常在20M以下
4-2 感謝Sony在感光sensor的努力,BSI與緩衝buffer做在感光元件內等技術,且CPU製程與影像處理器壓縮能力(H/W encode)日益強大
4-3.最重要和傳統相機不一樣的是,手機儲存記憶體都是內建,得以保證傳輸速度,這是目前傳統相機外接SD無法保證(需SD/UHS-II等級)
以上是小弟的淺見,大家多一些建設性討論
(恕刪)
跟BSI 比較沒關係,跟銅製程加速導線的延遲有關,半導體速度多數卡在頻寬跟記憶體,如果廠商願意每數個bit都可接個直接處理的ADC跟影像處理器,後面掛大串SRAM,然後把時脈提到跟intel 最快的CPU一樣4GHz,那問題就解決了;但是這個可能要液態氮冷卻,接上300瓦電源,像便當盒一樣大,然後賣天價。 廠商不是也發表了高價的8K機器嗎? 事情其實很簡單,一分錢一分貨而已,不給你Global shutter 是因為你用不到,要用的人請買高價品,不然去買手機用低畫質的4K
dudo313 wrote:
這帳號是這個月註冊...(恕刪)
嗯!確實是昨天才註冊的,我說我用不少高階機器但我並沒有說啥東東呀!最主要我是想強調的是用者最後還是要考慮自己拍攝時的佈光構圖及後製剪接這有哪裡有錯??用很多高階器材是我的興趣,但是我現在的反思是各種器材本來就是各取所需,至於要執著果凍或呼吸效應那就選擇對的器材,這樣有錯嗎??只是這位國中老師和我有一樣的通病愛用器材的通病@@~所以忍不住就註冊個帳好來回復
況且我後面不是強調使用者最後還是要著重於拍攝的運鏡及構圖否則再好的器材也是浪費因為我就覺得我花很多錢買的器材對我來說占空間又浪費。
至於您強調的那些原理我不懂就不爭辯了,我只選擇我適合的器材就好。
所以您的結論不也是"事情其實很簡單,一分錢一分貨而已,不給你Global shutter 是因為你用不到,要用的人請買高價品,不然去買手機用低畫質的4K"不好意思這個引言好像用錯了也不方便刪先致歉一下
lauwc wrote:
拍影片就用手動鏡,專業的還會用上膠卷底片(恕刪)
說真的沒有人規定拍影片一定要用手動鏡(現在不是很多人把自動鏡當手動鏡用,所以應該說是手動對焦),看場合用自動鏡好像也沒啥問題,否則上三軸還要弄個無線跟焦器若是單兵作業是要找誰對焦??我個人就覺得上三軸用人臉對焦有觸控屏的就很方便。
專業的現在也幾乎沒人再用電影底片了,因為電影底片現在很難買而且就算能買也幾乎都是分裝片分裝成一般膠捲,能沖印電影底片的店家說真的也不多若要能沖印整卷的不是分裝片的在台灣好像只有台北影業不過現在也取消沖印的業務,至於沖完的電影底還要轉成數位又不是一 般的掃描器要用專業的底片掃描器。說真的只有像克里斯多福·諾蘭這種知名導演堅持用底片拍才有可能,人家願意給資金設備,底片取得也比較容易。
我是覺得講專業的還會用上膠捲底片這個舉例有點過於極端,要酸可以但是過於極端的舉例就..............

像這種專業的電影底片掃描器和整卷電影底片..................
真的不是一般人玩得起的
況且按照台灣現在這種影視投資金額越來越少,只會拍一些成本不高的電影,專業人士真的想用底片拍攝就目前的台灣現況光拿給製片去籌資,說這部影片我想用膠卷來拍,基本上9成以上可能被打回票了,還談用底片拍電影??
dudo313 wrote:
重點是這個國中老師...(恕刪)
嗯~我不予置評因為當初以為他只是網路上講一講分享而已,當初買NX1也是因為版主有測試對焦效果我才有注意且實際使用下來也是對於nx1的對焦系統到現在也蠻滿意的。至於實際上有沒有上課教別人因為沒有實際接觸也不方便評論什麼~~
若依目前觀賞過的影片來看確實在構圖美學和運鏡、佈光部分及調光可以做得更好,不過他好像對自已的調光也滿有自信的只能說每個人的美感不同。
看大陸一些拍攝微電影的雖然也是小單位但是不少構圖調光運鏡美學都是上等的。只能建議身為老師的應該要體會學海無涯多多觀賞別人的作品模仿一下也是不錯的。至於理稐網路上是可以查到不少資料但也是要過濾確定再拿來用是比較妥當啦!
我個人是覺得科技再發達有些條件還是有它的極限,就如同滾動式快門再快,讀取再快都沒辦法像全域快門一樣同時曝光,所以真的很討厭果凍效果的最好還是找有全域快門的攝影機。
不過這種議題討論起來滿有趣的,就像現在看到有人在討論將來要出的A6500的五軸防手震到底能不能減少果凍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