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e-m5到iso6400色彩還原度還有一定水準, 但就雜訊處理的乾淨度與細節保留度來說,
JPEG/Olympus Viewr 3輸出結果實在不太好看.
個人覺得能接收的範圍大約就是 iso 800 ~ 1600(勉強用). 再上去就是應急才用.
先來看看E-M5搭配OV3在ISO1600下的表現

縮圖看起來還不錯
來看局部
熟悉的毛毛感

顆粒感

毛邊

越是單純的景,雜訊更是明顯

原圖在此
降噪已經開到弱了,還是難以避免大塊的顆粒與油畫感.
常有人表示這是小片幅的宿命, 但這真的是E-M5畫質的極限了嗎?
========================================================
對照組DxO Optics Pro 9 (使用PRIME演算法)
先來縮圖

毛毛感被細膩的點所取代,標籤的邊緣滑順

原來E-M5散景常有的油畫顆粒感, 也轉為細膩的呈現

咖啡袋來看 簡直像兩張解析度不同的圖

單純的背景,顏色過度得很漂亮,細膩.

原圖在此
---------------
看到這頗驚喜的結果,不禁好奇這樣可用iso可以提升幾級?
iso-3200

結論很明顯, 我就不擷取細部了. iso-3200簡直跟1600一樣 完全可用. 細節非常好!
請看原圖
iso-6400

畫質看得出來衰退,可是跟對比Olympus iso-1600直出的比, 畫質還是略勝一籌.
iso-6400絕對堪用.
請看原圖
結論:
Olympus 從E-M5開始,ISO表現已經打破不少傳統對FourThird System的畫質質疑.
Sony的感光元件確實是優秀的.
然而E-M5,E-M1在ISO-1600以上,個人仍然是很難給予到滿意的評價.
難道這就是小片幅的限制嗎?
不, FourThird的極限並不在這邊!
即使不靠更進化的sensor, 單透過演算法的改良. 畫質還是能再提升至2個stop!
而且並不僅僅是靠軟體”抹得更漂亮”, 而是能更兼顧到細節與色彩的還原.
雖然目前一張raw需要一顆4核心core i5兩分鐘的運算, 相信將來在整合dsp等image engine. 直出的照片,也能讓人如此驚艷.
我已經把E-M5上的Auto ISO從1000調到3200了.
連12-50都願意拿出來用了 XDDD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