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背照式感光元件的A7R2


luswtin wrote:
在索尼感光元件工藝尚未追上三爽前,這種過於樂觀的話不要太早說比較好


三爽連手機都採用SONY的感光元件

難道只是SONY的比較便宜???

MING CHAN wrote:
小弟想知道用了42M...(恕刪)


(一)高ISO

背照式(BSI)之所以能提高感光能力,是將原本在像素前方的布線層轉移到像素後方,讓原本被線路遮蔽而浪費掉的光子也可被利用。小片幅的布線層佔比高,因此改成BSI後效果提升明顯;但大片幅原本布線層的佔比就較少,改成BSI後的升級感相對較小。


Sony這次下重本採用全幅BSI,高感能力只是附加價值,真正的目的在於利用BSI+銅線大幅提升訊號傳輸速度,解決無反相機的感光元件負荷過重之情形,連帶提升高像素時的對焦、追焦、連拍速度等全幅無反相機的罩門(不要忘記Sony的相機在全電子快門、連拍和B快門時,都會被迫從14bit降為12bit,以減少資料量),且讓相機有餘力提供內建4K錄影、消除果凍效果的高速快門等功能,因此不需對A7RII的高ISO表現有過度神化的期待。Sony官方在訪談中也確認了A7RII的高感約和A7R相當,並沒有傳言中的高出一、兩級。


不過以一般縮圖處理來說,高像素縮圖後,取樣的樣本越多,能連帶提升影像的訊躁比。以A7R和A7S來作對比:根據DXO的SNR18%數據,當兩者都將相片縮至800萬像素時,「純淨度」差不到1/3級。因此除非您從不縮圖,否則無需擔心A7RII的高ISO表現。


(二)動態範圍

動態範圍(DR)是最亮和最暗的比值,因此DR的上限是像素滿井容量,下限則是讀取雜訊(亦即訊號門檻)。和A7R相比,由於片幅不變、像素增加,因此滿井容量應會下降;但由於像素增加,且改採電阻更低的銅線,故讀取雜訊應會減少。根據Sony的官方說法,A7RII的DR將會比A7R更好,這點可以放心。


但不能忽略的是:Sony在A7RII仍採用ARW 2.2.3的(11+7)bit破壞性壓縮,因此縱使DR增加,RAW檔的色彩深度仍受限於每16像素的7bit限制,在高反差或平滑的背景中,仍可能有斷階的情形。只能期待Sony儘速兌現「提供無損RAW格式」的承諾。


另外回應前面大大的問題:Sony目前在CMOS製程上還停在180nm,確實輸三星NX1的65nm,不過仍贏Canon的500nm。而且大片幅的BSI非常考驗技術力及製造成本,Sony光是有能力推出世界首款消費級全幅BSI,其CIS之頂尖技術力已無庸置疑。

人生苦旅 wrote:
(一)高ISO背照...(恕刪)


很專業的解釋
請教苦旅大

感光元件的製程 奈米等級 , 有等同邏輯運算晶片嗎?

意旨 65nm vs 180nm 是否直接能斷定 65nm 更優

小弟先前一直以為感光元件是不需要用到先進製程的
換個角度想, 明明用0.18um 製程即可設計的CIS, 必須要用到更先進的65nm技術
是否代表設計功力較差?

跑65nm技術的油錢可比0.18um高出不少....
人生苦旅 wrote:
(一)高ISO背照...(恕刪)


很詳細的解說~感謝萬分~
我也是很在乎A7R和R2兩者在RAW檔的差距~其他的反而不太在乎~

另外好奇問一下~既然三星在工藝上能做出比Sony更好的FF BSI CMOS~為何不出? 就算沒出FF賣給其他廠商也是沒問題吧...
是FF的良率太差?還是其他原因?
https://www.instagram.com/windowleonglandscape/
fivesharp wrote:
三爽連手機都採用SONY...(恕刪)

canon的部分dc也用sony sensor,我想只是單純不想產這種萎靡市場的sensor而已

一直以來sony 都一直是sensor供應商,就算手機怎麼賣怎麼虧,至少這塊能賺錢,跟廠商合作肯定有其密切性
samsung是後起之秀,產能跟廠商配合方面看來還有一段路走,而且日本韓國世仇嘛……
Canon機身鏡頭年份持續整理 ericanon.blogspot.tw
orionlee wrote:
換個角度想, 明明用0.18um 製程即可設計的CIS, 必須要用到更先進的65nm技術
是否代表設計功力較差?

跑65nm技術的油錢可比0.18um高出不少....

以半導體來說
0.18nm是20年前的主流製程
0.65nm是10年前的主流製程
小弟2007年拜訪茂德
當時DRAM產業大慘
他們就有用0.65nm製程生產CMOS SENSOR
以消化DRAM過剩產能的計畫
聽說也有樣品出來了
結果當然茂德還是倒了

所以製程微縮技術在SENSOR這個產業應該不是關鍵技術
設計能力和良率可能才是重點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MING CHAN wrote:
小弟想知道
用了42MP背照式感光元件的A7R2,可用高ISO,暗位對焦 及 動態範圍,這3方面
比之36MP的A7R,會是有所提昇,進步多嗎? 還是會變差??
這幾點影響小弟是否決定升級A7R2


其實比起這幾點
BSI CMOS有個更重大的意義
就是對斜射光接收的大幅改善


這個改善可能會改變整個相機產業鏡頭設計的走向
初試 Sony A7R II 轉接幾支旁軸超廣角鏡
我們也許可以期待只有300g的下一代FE 16-35mm F4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lml640707 wrote:
其實比起這幾點
BSI...(恕刪)


希望是如此...才不會辜負了我從a轉到e~希望賭注是對的!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