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29mp wrote:
「或是採用銅線所帶來...(恕刪)
(一)資料及數據,是擷取自Sony官方說法、DXO及Dpreview的實測。小弟只是單純彙整,並根據上述資料合理推導結論,並非空穴來風。也歡迎您提出官方說法或實測數據來給予小弟指導。
(二)在非長曝的高ISO條件下,有兩種雜訊在照片純淨度中會佔重要的地位。
首先是散亂雜訊:這種雜訊是起因光子不均勻地進入像素。散亂雜訊是像素內電子數量的平方根,因此像素越小、散亂雜訊佔整體訊號的比例就越高。由於這是自然現象,即使再完美的相機都幾乎不可能完全消除,因此A7RII無論採用任何先進技術,頂多只能減少其它雜訊來源,不太可能避免散亂雜訊對小像素的明顯衝擊。這是小像素先天的自然限制。
其次是讀取雜訊。讀取雜訊是系統讀出類比訊號時的意外結果,通常在暗部會較明顯,因為此處有較多受光不足的像素低於雜訊門檻。像素密度越高、單位面積的整體讀取雜訊越高,這同樣是高像素無法避免的問題。同時讀取雜訊是隨類比放大的倍數增加而減少,因此單靠背照式技術帶來的更高量子效率並不能減少讀取雜訊的產生。A7R在ISO 1600時的讀取雜訊是2.3e-,能減少的幅度不多(後面就是數位放大,無法降低讀取雜訊),考慮到A7RII的像素密度更高,令人對A7RII實際表現感到好奇。
此外,像素越多,熱點的數量可能會越多,這可能導致長曝時更多熱雜訊。但這可以透過比對暗電流來消除,或是相機將熱點位置注記後排除使用。因此只要處理得宜,影響不大。
(三)小弟的重點不在臧否A7RII的整體評價,而在推論「背照式技術是否真讓A7RII的高ISO有神話般的進步」。而如上所述,推論的資料和數據是出自Sony官方說法及各大評測網站,非小弟空想而得。
(四)A7RII的高ISO表現,有另一種解法:採用Aptina所開發、A7S使用過的雙轉換增益技術,可以同時兼顧低ISO的畫質及高ISO的純淨度。但目前尚未有任何情報指出A7RII有採用此項技術。
KingDavid520 wrote:
那句話?...(恕刪)
可採用銅線後的成果!
被講成「或是採用銅線所帶來的更低讀取雜訊」;
這在官網A7R2的「產品資訊」第一頁早有講的很清楚了。
然數位微處理系統是無法直接去讀取類比信號的,
通常是由A to D這種轉換器得以01……的一串數據才能被讀取!
這時已是轉為數位訊號了基本上已不再會造成外在的影響,
而這一連串的數位訊號也含有第一時間雜訊的數據在內。
官方是講因採用銅線布局下可提高讀取速度高於一般3.5倍以上!
想當然爾的,
則可降低系統資源的佔用(耗費)之外,
處理速度比一般高出了45%(官方講到了),
如此當要在最後保存影像之前,
可有更大幅的系統資源,
在BUFFER上來用上軟控降低雜訊處理的機制,
這些前面我早有指出相關的好處!
今是反而變成在一再被解釋變得看似A7R2採用BSI後,
也沒有什麼用武之地(因為還是沒有什麼好的提高ISO可用度),
如今民間版的評測在ISO是否比原A7R上看二級似已証明有了,
不過我還是要講ISO值堪不堪用因人需求而異是沒有一定標準可言。
關閉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