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13年以前如果你拿的是全片幅的Sony E接環機身,那麼對於50mm附近焦段的大光圈鏡頭的選擇,你可能只能尋求轉接A接環的50mm定焦鏡,或者轉接他牌或者副廠鏡頭。而在2013年12月Sony推出了55mm f/1.8ZA,乍看之下這顆鏡頭小小一管,在外觀上並不霸氣也不特別,但它的表現卻是跌破了眾人的眼鏡,堪稱是Sony表現最好的鏡頭之一。
這次我們要介紹的,同樣是Sony的蔡司系列鏡頭,但它的表現在每一個方面都比原先就很強的FE 55mm f/1.8ZA的表現還要更好、更銳利,如果你要說它是55mm f/1.8ZA的進階版可是一點也不為過。這是Sony FE 50mm f/1.4ZA。
7/28早上10:00所刊登的55mm f/1.8經證實後小編發現該鏡頭有問題,於17:00開始進行文章更新,請各位注意此處訊息,將隨時更新。
- 7/28 19:10中央與邊角銳利度章節更新
- 7/28 22:41星芒、彗星像差章節更新
- 7/29 13:50使用心得與建議更新

話說這顆鏡頭的出現並不在大家的預期中,由於今年年初的G-Master系列的光芒實在太過耀眼,包括小編在內也曾經懷疑「Sony是不是想脫離蔡司全力主打G-Master系列?」然後這顆鏡頭就在7/11毫無預警的出現,rumour網站也沒有謠傳,Sony官方就突然的公開了他們即將推出50mm f/1.4ZA,同時公佈70-200mm f/2.8 GM的售價。
這顆鏡頭搭配今年初推出的FE 50mm f/1.8,組成了Sony全幅的50mm三兄弟。價格萬元以下的可以選輕便小巧的50mm f/1.8;對於畫質要求但也同時想要攜帶性的就選55mm f/1.8ZA,至於對畫質至上的朋友,就可以選擇(目前)最高階的50mm f/1.4ZA。至於未來會不會有更高階的50mm的G-Master系列鏡頭?目前小編是還沒有聽到任何消息...
●外觀介紹

毫無疑問的,50mm f/1.4是顆大鏡頭,778克、8.4 x 10.8公分的重量與體積,怎麼看都比較像是DSLR所用的鏡頭。
事實上,這顆鏡頭比Canon 50mm f/1.2L(545g)、Nikon 58mm f/1.4G(385g,50mm f/1.4G則是290g)都還要來得更大更重。搭配上本次測試的A7RII(625g)會頭重腳輕是完全可以預期的。試用的時候,我彷彿又回到測試GM鏡頭時那種「這真的是要講求輕量化的系統嗎?」的困惑之中。不過就算是非常先進的光學技術,依然無法擺脫古老的光學的理論,雖然鏡頭的品質與鏡頭的體積並沒有絕對的相關性,但重量/體積與鏡頭品質的正相關性依然可以在現代的鏡頭中很明顯的被觀察出來。

體積的部分,各位可以看看上面這張圖,左邊是這次測試的50mm f/1.4,右邊則是55mm f/1.8。重量則是778g VS 281g。

雖然鏡頭前端的濾鏡口徑為72mm,但前玉的鏡片直徑大約只有43mm。

鏡頭的光圈環為實體式,就像是35mm f/1.4ZA或者是85mm f/1.4GM一樣,光圈的設定要透過手動轉動,如果想把光圈的控制權交給相機,那就把光圈環轉到底的A吧。
話說回來,Sony在E接環鏡頭都不做對焦尺了。這個問題網友們還有討論過,不過似乎對網友來說並不是很重要的功能,畢竟A7RII在手動對焦的情況下,相機會自動顯示目前對焦的距離,所以即便沒有對焦尺,其實還是可以很簡易的獲得目前對焦的距離。

鏡頭側面的AF/MF切換鈕。

鏡頭的另一側也有Click的光圈刻度開關功能,關閉之後,光圈的變動可以無聲、無刻度調整,對於拍攝影片時會是個實用的功能。

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為45公分,放大倍率0.15x。

鏡尾處的鏡片不會前後移動。另外,在接環的外部沒有橡膠銜接,不過這顆鏡頭也如同55mm f/1.8ZA一樣有防塵防滴的特性。

11片圓形光圈葉片並不是G-Master系列的專利,50mm f/1.4也擁有這個特色。而50mm f/1.8ZA則是9片圓形光圈葉片。光圈葉片數越多,越可以讓散景呈現圓形(但光圈全開的時候則不受影響),散景也會越柔美。

隨附的蓮花型遮光罩也不小,最長的地方約有5.7公分。內圈有做了消光磨砂處理,並非植絨或同心圓刻度的消光作法。

圖片截圖自Planar T* 50mm f/1.4ZA, Sony, 2016。
內部使用了3片特殊鏡片,靠近鏡頭前方的粉紅色是先進非球面鏡片(Advanced Aspherical Lens),中間綠色的則是負責降低色差的低色散鏡片(Extra low Dispersion Lens),最後面的則是一般非球面鏡片(Aspherical Lens)。

圖片截圖自Planar T* 50mm f/1.4ZA, Sony, 2016。
50mm f/1.4所使用的對焦馬達為SSM(Super Sonic wave Motor)超音波對焦馬達。由上圖看來它是一種環形對焦馬達。環形對焦馬達的特性是速度快、推力大,所以大光圈鏡頭,或者是鏡片比較大或重的鏡頭中都可以見到不少這種對焦馬達結構的蹤跡。
而未來即將推出的70-200mm f/2.8GM,則是一顆鏡頭內同時用了SSM與DDSSM(直驅超音波對焦馬達)兩種對焦馬達。鏡頭會先用SSM推動大而且重的鏡片,先讓對焦鏡組快速而且大幅度地到達合焦的位置,接近合焦的時候,再利用超高精度的DDSSM把對焦位置做非常精確的校正。這樣就可以同時解決對焦速度與精度的問題。

●鏡頭表現
這次的評測,小編也同時借到了55mm f/1.8ZA,在部分的章節中有做一些簡單的比較,可以讓各位在挑選時做個參考。- 7/28 19:10中央與邊角銳利度章節更新
- 7/28 22:41星芒、彗星像差章節更新
- 7/29 13:50使用心得與建議更新
對焦速度 |
50mm f/1.4 |
55mm f/1.8 |
兩顆鏡頭的對焦速度都可以說是不相上下,其實對焦的速度跟85mm f/1.4GM也很類似。我想Sony的大光圈鏡頭裡就只有A接環的50mm f/1.4Z的對焦速度算快了。
銳利度 |

[50mm f/1.8各級光圈下載] [55mm f/1.8各級光圈下載]
從畫面中央來看,兩者的表現幾乎一模一樣,唯一稍微明顯的差別,在於f/1.4的銳利度似乎比f/1.8來的好一點點,但這樣的差距要離顯著還有一段距離,小編認為應該視為相同。
邊角的部分並不能當作完全的參考,因為相機是架在完全相同的位置,而兩顆鏡頭的焦段稍有不同,所以對於55mm來說是邊角,但對於50mm還有一小段距離,所以這個部分請各位參考就好。

在邊角的部分表現也非常相似,只有f/2有些微的差異,但小編認為邊角失光也是部分造成畫面差異的原因。
色散 |

[50mm f/1.4各級光圈表現] [55mm f/1.8各級光圈表現]
畫面偏白是受陽光影響而產生的耀光,而樹葉吹動偶爾會讓陽光出現,小編選的是稍微偏離陽光直射的位置,所以色散表現應該不會差太多。
我們再多舉一些例子:

ILCE-7RM2 50mm ISO100 f/1.4 1/1250s

ILCE-7RM2 50mm ISO100 f/1.4 1/2000s
再舉個一般鏡頭都很容易掛點的地方:金屬欄杆

ILCE-7RM2 50mm ISO100 f/1.4 1/3200s
金屬欄杆的反射邊緣,特別是對焦位置的外圍通常會很慘,但這顆鏡頭將色散抑制的相當好,光圈全開下依然看不到明顯的紫邊出現。
再來個更嚴苛的:

ILCE-7RM2 50mm ISO100 f/1.4 1/1000s
拍攝時我都有先把A7RII內建的鏡頭補償關閉,包含陰影、色相差與失真補償。50mm f/1.4的色差很低,但也沒有到完全沒有的程度。不過光圈f/1.4全開還能夠壓到這種100%才能看出來的程度,已經非常優秀,開啟鏡頭補償相信就能完全杜絕,使用軟體修正的方式也相當容易。小編認為各位在這顆鏡頭上完全不需要擔心紫邊的問題。
散景 |
散景的部分,我用了四組照片來展示,前面三組有跟55mm f/1.8做個比較:
50mm f/1.4 |
55mm f/1.8 |
![]() |
![]() |
各位可以從右上角來比較,50mm f/1.4的光點相對柔和很多,55mmm f/1.8的就比較明顯,比較能看到光點銳利的邊緣。也因為f/1.4的關係,相似距離下的光點也比f/1.8來得大一些。
另外,各位也可以點開上面兩張圖,50mm f/1.4的畫面很明顯的銳利很多。
再舉一個例子,這組照片我的55mm f/1.8就沒有往後退了,我在樹下使用腳架固定相機,所以拍攝的位置完全相同,但對焦的位置都一樣是畫面的中心點,所以對焦的位置裡面上來說會是非常接近的。

ILCE-7RM2 50mm ISO100 f/1.4 1/1600s

ILCE-7RM2 55mm ISO100 f/1.8 1/1000s
最後的比較,我想要讓大家看散景內部的紋路。

ILCE-7RM2 50mm ISO125 f/1.4 1/5000s

ILCE-7RM2 55mm ISO200 f/1.8 1/5000s
把上面那兩張圖裁切放大來看一下。為什麼要裁切來看散景?原因是小編受到G-Master鏡頭的影響。因為GM系列鏡頭會用他們自家開發、打磨精度至0.01um的極限非球面鏡片(Xtreme Aspherical Lens),使用這種鏡片可以避免散景中出現洋蔥圈形的光點,至於50mm f/1.4這種高階鏡頭有沒有洋蔥圈散景呢?
50mm f/1.4 |
55mm f/1.8 |
![]() |
![]() |
不過小編個人倒是毫不在意散景光點裡面有什麼就是了...

ILCE-7RM2 50mm ISO100 f/1.4 1/8000s
這是焦前散景,也就是河面距離我約20公尺,但我刻意對焦在不足這個距離的地方讓它失焦。同樣的也沒有明顯的二線性散景產生,散景的光點從中間到旁邊的亮度都很均勻。
變形 |

ILCE-7RM2 50mm ISO250 f/5.6 1/200s
舉個實例來看看:

ILCE-7RM2 50mm ISO100 f/1.4 1/125s
邊緣的直線依然是直線,表現相當不錯,不過一般的50mm鏡頭其實變形本來就少了。再者,Planar是以低變形而著名的結構,所以這顆鏡頭即便在畫面邊緣也幾乎看不出來有任何畸變。
邊角失光 |
FE 50mm f/1.4 |
FE 55mm f/1.8 |
|
最大光圈 |
![]() |
![]() |
F 2 . 8 |
![]() |
![]() |
至於實際的失光狀況,建議各位看看文末的實拍圖片,大多數照片都是用f/1.4光圈全開來拍攝的。
星芒 |

ILCE-7RM2 50mm ISO100 f/16.0 15s
50mm f/1.4星芒最尖細的時候在f/16。

ILCE-7RM2 55mm ISO100 f/11.0 8s
55mm的星芒最尖細的時候在f/11。
原本我使用的是f/8與f/16的光圈做為測試用,但PTT的網友supershoot指出應各級光圈都測星芒的理由,小編覺得相當有道理,於是也重測。各位可以從各級光圈去選出自己喜好。

[50mm f/1.4各級光圈下載] [55mm f/1.8各級光圈下載]
彗星像差 |
彗星像差好發於光圈全開時的邊角,光點會向四周發散成彗星形,甚至是絲帶的形狀。通常是大光圈鏡頭才比較容易見到這種現象。


ILCE-7RM2 50mm ISO100 f/1.4 1/10s ILCE-7RM2 55mm ISO100 f/1.8 1/5s
50mm f/1.4 | 55mm f/1.8 |
![]() |
![]() |
這組照片在拍攝時有調整過角度,所以50mm與55mm的邊角位置是一模一樣的,所以可以用來比較彗星相差的差異。這顆鏡頭的彗星相差抑制表現的很好,這是鏡頭的最左下角,在光圈全開的f/1.4下的每一個燈光都還能夠維持成一個清楚的光點,這是非常厲害的表現,事實上,我覺得這比我之前測過,堪稱地表最強的的Otus 1.4/55、Otus 1.4/28已經相去無幾。;而55mm f/1.8則是還有部分彗星相差的情形,以及相對明顯的色散。
但各位不要覺得右邊的55mm f/1.8就不好,這在f/1.8大光圈的範疇裡面,用4240萬像素的照片去裁切640 x 960的大小,能夠獲得這樣的彗星相差抑制也是很好的,其實多數的大光圈鏡頭是根本不會處理這種光學現象的。
●使用心得與建議
- 7/28 19:10中央與邊角銳利度章節更新
- 7/28 22:41星芒、彗星像差章節更新
- 7/29 13:50使用心得與建議更新
本篇測試其實分成兩次,第一次我並沒有發現55mm f/1.8有問題,只知道畫面在光圈全開時有些模糊,但在我還可以接受的程度內,由於過去我並未有使用這顆鏡頭的經驗,誤以為那是該鏡頭的真實表現,所以就用來跟50mm f/1.4做比較,並不知道鏡頭有問題。感謝01與PTT網友的指出,我也在文章發稿的當日向Sony要求再借兩顆55mm f/1.8ZA鏡頭重測。 不過我也要幫Sony說幾句話,因為媒體在借測鏡頭時,可能因為使用,或者是運送的途中有碰撞或者因高溫,可能會造成產品的損害。偏偏當借測結束回到廠商那裡之後,通常都是下一家媒體緊接著繼續測試,途中其實不一定有時間給原廠的技師做檢查的。所以我看到01與PTT許多網友提出55mm f/1.8的品管很差的疑問,我想是還有再確認的空間。不過這次的測試是我的經驗不足,導致沒有在第一時間發現問題,並且要求Sony換一顆55mm f/1.8測試,是我的責任疏失。 重測的部分為銳利度、星芒、彗星像差等與銳利度較為相關的部分,星芒則是網友有各級光圈檢視的需求。根據我使用先前那顆55mm f/1.8ZA的觀察,狀況為:「對焦準確但畫面模糊,縮光圈後即可改善」,該狀況比較像是球面像差,所以我就銳利度相關的部分做重測。其餘色散或對焦速度等等的表現我想並不會差太多。雖然如此還是有可能與正常的55m f/1.8有差異,但我想應該相去無幾。造成各位的麻煩,小編深感抱歉。 |
維持Sony蔡司鏡頭一貫的外觀質感

就外觀的質感來說,小編反倒還比較喜歡Sony的蔡司鏡頭,更勝過GM系列的24-70mm f/2.8GM或85mm f/1.4GM,因為蔡司的鏡身是金屬製摸起來冰冰涼涼的,但G-Master則是塑膠製,手感來說還是Zeiss系列略高一籌(但如果是寒流來的時候,我會很確定比較喜歡GM)。在握持上也有不錯的手感,搭配A7系列雖然會頭重腳輕,但整體的配重還是相當不錯的。
具備高階鏡頭所需要的特質

小編認為,這顆鏡頭的表現超乎我的預期,以至於我很難想像如果未來有50mm f/1.4GM的話,到底要做到什麼樣的程度才能夠超越這顆鏡頭的表現。如果你要求的不是像Otus那種接近完美的畫質,那麼我想這顆50mm f/1.4已經很接近在這個價位中最高品質的頂點了。幾乎無法辨識的變形、極少的紫邊、光圈全開的畫面就是可用光圈、還有跟Otus同等級的彗星相差抑制,再加上11片圓型的光圈葉片,各種跡象都顯示這是一顆難得的鏡頭。唯一的缺憾,就是對焦速度比較普通,不過這種鏡頭如果不拿來拍攝運動類的題材,以這樣的對焦速度來說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以目前GM系列主打的XA極限非球面鏡片、柔美的散景來比較的話,那麼未來如果有的50mm f/1.4GM可能就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優勢,小編認為除非是f/1.2(或更大)的這種超大光圈鏡頭才能夠吸引到消費者轉往GM系列,因為這顆鏡頭的表現已經非常優秀。
誰會需要這顆鏡頭?

如果你是靠拍攝維持生計,而且對於畫質有很高的要求的話,那麼以E接環的50mm鏡頭來說,這是一顆最能夠完整發揮A7RII的4240萬畫素的一顆優質定焦鏡。但相對來說它的價格較高,而且體積大、重量重,雖然表現對得起它的價格,但如果你換A7系列是為了追求輕便,那麼選擇這個鏡頭就有點像是在用DSLR一樣,這是選擇畫質的代價。相對來說,如果你使用A7系列只是在一般的出遊狀況下使用,或者你的相機並非A7RII的4240萬超高畫素,那麼55mm f/1.8與50mm f/1.4的差距其實非常細微。小編認為各位在選擇時可以從自己的於攜帶習慣來檢視需求。
雖然55mm f/1.8ZA已經有超群的表現,但50mm f/1.4ZA還硬是要比55mm f/1.8更好一點點,例如紫邊、例如彗星像差,這差距就像是95分與98分,以縮圖來看我想幾乎不會有人看得出來,但畫面拉到1:1的尺度下,仔細看的確還是有所差異。但兩顆鏡頭的表現都讓我佩服。它們都是很棒的鏡頭。但如果各位想體會Sony與蔡司鏡頭的高品質技術,或者你就是非最好的不選,那麼這顆鏡頭一定是FE接環的50mm首選,我想這顆FE Planar 50mm f/1.4絕對不會讓各位失望。
最後,文章上稿的時間剛好也是鏡頭開賣日,各位如果想體驗手感的話,也請移駕到各Sony的展示店囉!
●實拍圖片

ILCE-7RM2 50mm ISO1000 f/5.6 1/60s

ILCE-7RM2 50mm ISO100 f/8.0 1/160s

ILCE-7RM2 50mm ISO100 f/1.4 1/250s

ILCE-7RM2 50mm ISO125 f/2.8 1/60s

ILCE-7RM2 50mm ISO100 f/1.4 1/1000s

ILCE-7RM2 50mm ISO100 f/1.4 1/125s

ILCE-7RM2 50mm ISO100 f/1.4 1/800s

ILCE-7RM2 50mm ISO100 f/1.4 1/2000s

ILCE-7RM2 50mm ISO100 f/1.4 1/640s

ILCE-7RM2 50mm ISO100 f/1.4 1/320s

ILCE-7RM2 50mm ISO100 f/1.4 1/640s

ILCE-7RM2 50mm ISO100 f/1.4 1/320s

ILCE-7RM2 50mm ISO100 f/1.4 1/100s

ILCE-7RM2 50mm ISO100 f/1.4 1/200s

ILCE-7RM2 50mm ISO100 f/1.4 1/200s

ILCE-7RM2 50mm ISO100 f/1.4 1/3200s

ILCE-7RM2 50mm ISO100 f/1.4 1/2500s

ILCE-7RM2 50mm ISO100 f/1.4 1/500s

ILCE-7RM2 50mm ISO100 f/2.8 1/160s

ILCE-7RM2 50mm ISO100 f/2.0 1/2500s

ILCE-7RM2 50mm ISO100 f/1.4 1/1000s

ILCE-7RM2 50mm ISO100 f/1.4 1/2000s

ILCE-7RM2 50mm ISO100 f/1.4 1/640s

ILCE-7RM2 50mm ISO250 f/2.5 1/60s

ILCE-7RM2 50mm ISO125 f/5.6 1/60s

ILCE-7RM2 50mm ISO250 f/1.4 1/60s

ILCE-7RM2 50mm ISO100 f/1.4 1/8000s

ILCE-7RM2 50mm ISO100 f/1.4 1/2000s

ILCE-7RM2 50mm ISO100 f/1.4 1/4000s

ILCE-7RM2 50mm ISO100 f/1.4 1/2000s

ILCE-7RM2 50mm ISO100 f/1.4 1/5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