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完密集的輪值班之後,趁著今天得空,再來完成一條路線,只是,前二天的好天氣呢?怎麼一早起床又是冷的令人不想離開溫暖的被窩?我的城市漫遊怎麼老會有掙扎的情況發生?
不管了,還是出門去,漫遊系列中最長的一段路線,這次,預計花上一個白天,至於年前的居家大掃除?有空再說,今天以完成城市漫遊為優先。
起頭路線和臨港線時一樣,先從憲政路交流道往高雄火車站方向,打算從北斗街口接臨港線自行車道進哈瑪星,結果,騎到憲政路平交道時,巧遇一列行駛的台車,讚,好兆頭,這段臨港線果然還有列車在行駛。

【憲政路交流道】
鐵路新村的大港街,真要去數其中的日式建築物?只是一陣痛心,拆除掉的夷為平地;部份,人去樓空後以鐵皮圍住禁止進入;還有住人的則似住在違建中,搶救?那只是口號吧?緩不濟急。

【大港街54號,此屋已無人居住,隔鄰仍住人故尚未圍籬】
接下來的路段因不用記錄,行進速度頗快,三鳳中街一帶已將部份建國路暫設為機車停放區,工作人員忙個不停,一付年關的熱鬧景象。
到了北斗街平交道的西臨港線自行車道,只騎了一小段,心想,這樣不是重覆了嗎?不行,改走平面道路的建國四路好了,這段,應該還有些個什麼可講,龍頭一扭,回轉,卻見路邊一電線桿上居然有「狗便袋」,真是佛心來的,阿彌陀佛!

【北斗街。西臨港線自行車道】

【西臨港線自行車道。狗便袋】
北斗街轉建國四路沒多遠,加油站附近那間古厝,嘿,翻修了呢,看一下橫額「濟陽衍派」,姓蔡嘛,那就稱為蔡氏古厝好了,這間古厝也是個看門道的好地方,大門未對齊主屋(開在左護龍),而主屋正對的牆又以綠釉瓶為飾(平安之意)開個瓶窗,護龍馬背下的山牆,鳥踏部份不似一般平行線,平行線下方還以磚角形成銳角鋸齒狀,當時,它前面的風水似乎是很值得探討的。

【濟陽衍派。蔡氏古厝】

【綠釉瓶窗】

【由窗外窺視主屋】

【鋸齒狀的鳥踏】
順著建國四路騎,大仁路口的老戲院–大舞台,雖是大螢幕多廳的戲院,終是不敵現代的潮流,歇業關門,是有聽說要被列入市定古蹟還是歷史建築,今天一見,屋頂已倒塌了一塊,不定將來是平地一塊或大樓一棟?而路口這邊的傳統市場,仍維持著多年來的生活模式……

【大舞台戲院】
就說這邊一定有些什麼才會自行車道不騎,心血來潮的改騎建國四路,本來新樂街應是右轉往自行車道或鼓山路方向騎,結果,往左騎,不是要去金仔街那段,而是,附近有個沒落到連許多高雄市民都不知道的地方–高雄銀座(五福四路260巷)。
高雄銀座和金仔街的新樂街、崛江商場、酒吧街的必忠街息息相關,而這些,關係到台灣一段歷史,曾經,有陣子台灣是接受美援的,而美國軍艦便是停靠高雄港,美國大兵就地利之便在這一帶活動,於是,鹽埕區在當時的商業有部份是靠泊來品維生的,高雄銀座便是其一。
這裡,非常有港味,陰暗而狹窄,樓上每隔幾公尺有便橋相接,一整個就是時空錯亂的背景圖。

【高雄銀座】

【高雄銀座】

【高雄銀座】

【高雄銀座】

【高雄銀座】
銀座出來就是五福四路,而大安街到安石路這段的五福路,便是有名的蒸籠街,舉凡蒸籠、木澡桶甚至是木桶、水瓢、米篩等這些竹、木製品,這裡都有,且連著好幾家,就著低矮的騎樓看,非常有味道。
個人很喜歡觀看這樣的景像,古樸而踏實,總是從這些行業,這些人身上,看見一種平實的生命態度,不變而變的歲月,認命也好、守舊也好,這樣的生活態度何嘗不是一種借鏡,在日新月異的現代,反問自己,變了這麼久,可有留下了些什麼?但求無愧嗎?那愧又是什麼?

【五福四路。蒸籠街】

【五福四路。蒸籠街】

【五福四路。蒸籠街】
我果真不是一個乖乖牌,五福四路過平交道後,本該乖乖的左轉騎鼓山一路的,但我?偏不,這裡是壽山的登山口,路旁的鼓山一路53巷,憑直覺,一定有東西可看的!

【登山入口】

【鼓山一路53巷】
果不其然,這裡,因位於壽山山腳下,動輒有條小路往山上去,而牆腳多以古硓石砌成,有時還可以見到當時的一些老舊房子,這些,可是要穿街梭弄才會有的機會。

【鼓山一路53巷】

【古硓石牆邊的階梯】

【大正時期的房舍(自來水的加壓幫浦房,感謝車友yoshifumi提供訊息)】

【公園陸橋】
接到公園陸橋下方,準備走臨海路進入哈瑪星,才在入口,又有許多東西可講,有山型屋的一二樓,它的前身是一家印刷廠,加上哈瑪星、鹽埕區當時特有的”壁攤”文化,這裡,便是代表之一。
哈瑪星是日本南進計劃中以高雄第一港口挖出的汙泥,填海造陸型成的台灣最早都市計劃區,所以哈瑪星的街道是棋盤式,直線交錯,而每個路口的房舍,為求美化,便做成曲型,減少銳角造成的風水及視覺傷害。
之前提過的高雄港鐵道路線,在當時稱為濱線,濱線的日語發音為Homa Sen,音似哈瑪星,所以如果去探源高雄的鐵道,臨港線上的高雄港站是可延伸到新濱碼頭的,這新濱嘛?指的就是濱線旁的哈瑪星(新濱町)。
因此可見山型屋的造型是一個美麗的弧度,視覺上柔和了許多;臨海一路與臨海二路轉角的鼓山郵局則是當時的第一座郵局(打狗郵便局),在山型屋或其它壁攤買的明信片可以來此寄出。
鼓山郵局斜對面的永光行則是當時的警察署(警察總局),這棟建築物幸而被永光行貿易公司買下整理復建後,留下了大部份的風貌,否則高雄就要少了處紅磚建築物了。

【山形屋】

【鼓山郵局】

【永光行】
臨海二路前行沒多久,右轉麗雄路再左轉登山街,哈馬星,許多古蹟都在這裡,而這裡也和鼓山一路35巷一樣,因為位壽山山邊,自然有許多階梯通往山上,只是這裡的更陡、更長(所以才叫登山街)。
小時候印象中,這一帶有許多高大的鳳凰木,隨著人口密集及城市開發,這裡還算巨大的鳳凰木也只剩武德殿前那一株了。
不過,到達武德殿前會先到一處市定古蹟,原愛國婦人會館的紅十字育幼中心。

【紅十字育幼中心】

【紅十字育幼中心】
再來,則是名列三級古蹟的武德殿,在台灣,武德殿還不算少(如桃園大溪),南部,則有台南、旗山及高雄三處,台南武德殿是原地重蓋;旗山武德殿則在大火後被餐廳業者承租成了不倫不類的地方;高雄武德殿算是較原汁原味的。
之前,它是託前面的百年國小鼓山國小管理,結果,成了違建大本營(老師自己都佔地為王),幸而沒像鳳山鳳儀書院那麼嚴重,才有現在的武德殿可看。
而高雄武德殿是屬州廳級的「振武館」,非郡市級的「演武場」,地位可見一斑,高雄武德殿有幾個可提的要點,一是陳信寰老師,他是宮本武藏第十一代傳人,也是唯一非日本的外國人,他在日本所受的禮遇,規格比總統還高(據說);二是之前講的巨大鳳凰木就在武德殿前,有此一說,它會長的如此好是因為,就位於化糞池之上(姑且信之嘍);三是武德殿裡的地板,請特別感受,它是晃動的,據說用來化消習武時所產生的力道。

【高雄武德殿】

【高雄武德殿】

【劍道七段的陳信寰老師】

【哈瑪星的由來】

【高雄武德殿】

【高雄武德殿】

【劍道】

【鳳凰木】

【繪馬奉納所】
順著登山街,可以來到位於西子灣內的中山大學,直接從西子灣隧道進入中山大學,省了繞哨船頭那一大圈。
記得之前來時,看到指示牌,何時這裡多了個清風隧道?後來才知清風隧道便是西子灣隧道,可是明明隧道口上方的橫額是西子灣隧道,不知是哪位天才,老喜歡玩重新命名遊戲?是想在歷史上留名嗎?美名還臭名,別老想翻雲覆雨,不好看啦。
簡單講一下個人所知的西子灣由來,這和高雄發展歷史上的阿諛奉承、馬屁精神有關,當時的壽山因為民生關係,常有居民前往拾柴維生,所以口語上會習慣說「去柴山撿柴」,壽山的舊稱便是柴山(或打狗山),而愛河的舊名為高雄川(打狗川)。
隨著國民政府來台,在一次陰錯陽差下,愛河被不懂高雄歷史的天兵記者以愛河為名發表了一篇報導,再加上動不動就有因感情問題投河的事件(自殺不能解決問題,請撥打防治專線1995),所以高雄川變成了愛河,還舖了層浪漫色彩。
至於壽山呢?個人是認為和當時哈瑪星裡的壽町地名有關(哈瑪星這樣一小區塊卻有壽町、新濱町及湊町等行政區,前面提及的鹽埕區銀座、崛江商場則為榮町)。
到了國民政府時代,愛河有好長一陣子成了仁愛河,壽山則成了萬壽山,仁民愛物外還要萬壽無疆(難怪壽山上有動物園,註定好的,萬獸無韁啊),隨著去蔣化及地方民情等因素,又改回了愛河至今。
稍偏題了,西子灣海水浴場這塊海灘,從中山大學文學館的山上往下看,是個帶弧度的海灣,所以居民便稱之為「斜仔灣」意謂有斜度的海灣(曾看到有報紙報導寫鞋子灣?啥意啊?想丟鞋)。
那,因為,我們的中山大學裡有先總統蔣公(站的人請立正、坐的人坐正手放後)的行館,又說他老人家看上這裡的風景,有故鄉浙江省奉化縣的Fu,於是咧,又是那套,改名,原名難聽,便將蘇東坡先生形容西湖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給植入。
好啦,它便成了西子灣沿用至今,可是在閩南語的讀法上,還是唸斜仔灣是正解的,不知情的人以字義上唸成「獅子彎」,真是大誤啊!

【西子灣隧道】

【中山大學內,一直好奇?這裡是不是城牆遺跡】

【幾乎不開放的蔣公行館】
是來城市漫遊,不是來練體力、練單車的,柿子當然是挑軟的吃,不上柴山山海宮,走簡易路線到海資館(觀海的好地方)後折返。

【海工館,有許多太陽能面板】

【海資館】

【影武者】

【中山正咩】

【中山大學一隅】
晃完中山大學,得往外走了,不走重覆路線,改從中山大學大門口出去,十八王公廟下那有名的海堤–蘿蔔坑,在填海造路陸後已不復存在,也好,雖少了情侶談心的畫面,但也減少颱風天前來觀浪的危險性。

【中山大學海堤】

【前往中山大學校門】

【填海造陸後的海堤】
這裡,地貌改變很多,原本的海鮮店早已消失,上頭的信號管制所則做了個步道下來,今天更幸運的是看見疏濬船在作業,這不是剛好呼應了哈瑪星的填海造陸都市計劃嗎!

【高雄港疏濬作業】

【信號管制所下】
本是不想帶到十八王公廟的,這裡陸客超多(但今天不多,許是接近中午用餐時間關係),一直不喜歡陸客那種隨地吐痰的習慣(還有抽菸,個人對菸味極敏感,拒抽二手菸),曾在上方一路聽到他們往二側吐痰的聲音,非常不舒服。
而在台灣,只要陸客出沒的地方就會有法輪功進駐,這成了一種環境指標,法輪功是不會主動出擊,可是,那些海報啦、文宣啦,成了另一種破壞環境的視覺公害。
十八王公廟旁的英國打狗領事館,經過考證後,多了二字,官邸,想想也對,來領事館還要走那麼長一段山路,豈不折煞這些外交官員,但當成官邸來開Party?又是另一回事。
這裡居高臨下,戰略地位非常,在甲午戰爭後,清廷割讓台灣給日本,日本以高雄為南進的樞紐,領事館官邸的地理位置便非常重要,可惜的是,這是領事館範圍,不受條款約束。

【往十八王公廟與領事館官邸的步道】

【近幾個月的館休公告】
從中山大學校門走蓮海路出來,和哨船街相接的斜坡上去,有個堞垛,橫額為「雄鎮北門」,那便是和武德殿一樣名列三級古蹟的雄鎮北門(古蹟類別為城門)。
以前這裡除了砲座外,還有營舍及一排頗有神秘色彩的房舍,不知哪一年,這些全消失了,這裡成了空曠一片,說是居高臨下,但也沒什麼好風景可看,每次來總覺得又不同了,總,有說不上來的怪。

【雄鎮北門】

【雄鎮北門】
上雄鎮北門這處斜坡,還真有點坡度,所以,強烈建議牽車上下,尤其是下坡時,出口位於路口及道路轉彎處,安全為上,還是牽車吧,別拿生命開玩笑。
離開雄鎮北門,順著哨船街,一側是哨船頭公園,地面上,一樣有高雄各古蹟的窯燒磚,而公園對面的哨船街7號(不是海角7號),它,才是真正的打狗英國領事館(後來這裡成了水產試驗所,山上那處則以訛傳訛成了領事館),這後面,還有條登山小徑直通官邸。
水產試驗所的隔壁是一棟職員宿舍–高雄關職員宿舍,真是好命,格局方正,花草扶疏的職員宿舍,真真令人眼紅。

【哨船頭公園】

【哨船頭公園】

【真正的打狗英國領事館】

【高雄關職員宿舍】
就說自己不是個乖乖騎車的人,沿哨船街騎,看見開臺福德宮牌樓(安海街),來個左轉,這裡,有許多有趣的東西可看,對於自己這種專愛找些舊式建築來緬懷的德性。
安海街36巷是一條很古老的巷弄,因為小時候住過一陣子這樣房舍,特別有感覺,巷弄寬度不及成人雙臂,輕鬆張開雙臂就可以碰到二側房門(單車還牽不過去),別以為這樣對門是二間房子,其實是同一間,一邊是客廳、主屋,一邊是廚房、浴室,所以用餐常可見端了菜就過門去了,而樓上則有閣樓相通,非常特別(不知這樣的建築叫啥名堂)。
這樣的巷弄一定要從頭走到尾,因為低而窄,光線幾乎透不進去,走到盡頭,一處疑似”隘門”的磚牆,鹿港的隘門當成寶,這裡如果真是隘門,一根草。

【開臺福德宮牌樓】

【安海街36巷】

【安海街36巷】

【疑似隘門的磚牆】
走出隘門,一旁就是開臺福德宮,而廟旁便是重新整修的官邸景觀步道,本來,這是條當地人才知的上山步道(不過也年久失修),隨著十八王公廟下的海堤填海造陸,這廣大的陸客商機怎麼辦?便改由這裡上去,地型、地貌又是一聲喟然表示(聳)。

【開臺福德宮】

【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景觀步道】
沿著安海路又回到哨船街上了,這裡本是當時哈瑪星漁船的停靠碼頭,空氣中充滿了魚腥味,隨著漁業沒落,變成遊艇的停憩站,可是,此時又見到一個很天才的設計,真是路見不平、氣死閒人。
本想拍一下哨船頭的標誌,見前面停了一部名牌房車有點老大不爽,真沒公德心,因為附近就是人行道的出入口,本想舉發它了,仔細一看,哪個天才的設計啊?居然在人行道出入口就直接劃了停車格,不口出惡言,但暗譙在心總可以吧!
就很賭爛那種惠帝型(何不食肉糜)的阿炮,問了,對弱勢或殘障團體的回應竟是,就多走一段路,從另一邊上就可以了啊,最好是啦,正常人這樣講可以通,這種話對需要協助的人這樣講?欠炮的阿炮(抱歉,我上火了,喝沙士去)。

【鼓山哨船頭】

【天才型的道路設計】

【停靠哨船頭的遊艇】
哨船頭這裡,同樣的蓋了座景觀橋供行人及自行車通行,講真的,經過這麼多次,還沒造訪過,擇期不如撞日,牽車上橋看風景去。
且慢,果然自己有某些直覺是對的,請牽車,特別留下路邊的告示牌影像「人行橋禁騎自行車,自行車上下橋請牽行」及另一塊「腳踏車牽行方向」,別說不識字,自行車要上橋可以,牽車,別討罵,這裡不是天龍國,別當天龍人,"牽行"二字要看的懂。
近午的哨船頭,熱,卻有一股南國的和煦氛圍,嗅的到春天的氣味了呢(我沒叫春呀)。

【自行車上下橋請牽行】

【哨船頭景觀橋】

【哨船頭景觀橋】

【哨船頭景觀橋】

【哨船頭景觀橋】

【哨船頭景觀橋】

【哨船頭景觀橋】

【哨船頭景觀橋】

【哨船頭景觀橋】

【腳踏車牽行方向】
過了景觀橋,又回到哈瑪星,準備去一個重頭戲的地方,只是呢,又想到一些事,便沿著濱海路騎,一邊虎視眈眈的找尋脈絡。
之前講過,哈瑪星是日據時代填海造陸有計劃營造的都市計劃區,到了國民政府來台後,這裡早已是具有規模水準的商業市街。
靠山吃山、依海吃海,曾幾何時,台灣有部份的外匯便是靠著遠洋漁業賺進,而濱海街因面對哨船頭,便有了相關行業的存在。
如冷凍廠及空橋式的製冰廠,這些,一處也不留存了;如,遠洋漁業所需的重金機具,如今,只剩一些殘餘的店招及接近臨海路幾家的漁具店,訴說著曾有過的風光歲月。

【濱海路的漁具店】

【濱海路的漁具店】

【濱海路、鼓元街轉角的房舍】
走鼓元街,來到鼓波街上的代天宮,聽到代天二字,就會聯想到代天巡狩,而代天巡狩便是王爺的工作,所以這裡祀奉的,是遠從台南北門迎請而來的五府千歲。
代天宮所在地的前身是打狗市役所,也就是高雄第一個市政府所在,隨著日據都市計劃的延伸擴展,將市府遷移到中正路的舊市府上,所以中正路舊市府(高雄歷史博物館)和舊高雄火車站(高雄願景館),皆稱為帝冠式建築,又說是仿高字型的建築。

【高雄歷史博物館。2011.12.26】

【高雄願景館。2012.01.04】
二次大戰時,這裡遭盟軍轟炸,原建築便不留存;到了國民政府來台初期,旅居這一帶的台南北門居民便發願以漁獲所孳的錢財蓋廟,同時迎來五府千歲坐殿以慰思鄉之苦,又因地緣關係,特別延請了府城國寶大師潘麗水前來彩繪門神及浮雕、泥塑、交趾陶等設計。
代天宮,不止彩繪美,木雕、石雕及上方的雕樑畫棟更是上上選,仔細瞧、慢慢看,每處都有歷史典故,看這種廟宇建築就會恨自己古文觀止讀的少,連一付簡單的博古圖都難釋其意。

【哈瑪星代天宮】

【被雙鳳木雕圍繞的代天宮】

【舊式木椅,只有診所及火車才會有】

【麗水師的署名,此為荷合二仙】

【彩繪門神】

【哈瑪星代天宮】

【澤被瀛洲,透露出廟的出身】

【龍堵的交趾陶作品署名】

【交趾陶作品。蟠桃赴會】

【交趾陶。四海龍王】

【交趾陶。正在偷蟠桃的孫猴子】

【充滿美學的木雕藻井】

【木雕作品,仿漁網內的滿載漁獲;螃蟹,甲殼類,有狀元(甲科)及第之意】

【後殿青雲寺,二側馱獸為鷹頭獸身有翅的神獸】

【市府贈的2012春聯】
有廟就有小吃,代天宮廟埕前一樣有廟口小吃,不過,是下午才開市擺攤,這裡也是中山大學迎新時帶學弟妹們來認識環境的好地方。
近午,是該找東西吃了,廟附近是有幾家非常著名的小吃店,可是,吃食這種玩意兒對自己來講是很主觀的,合口味就是好吃,不合呢,廣告或名氣打的再兇,還是覺得不合自己,不會人云亦云,所以,另找地點覓食去。
代天宮前左轉鼓波街接臨海二路,這裡,是高雄屈指可數的幾所百年國小之一,前身為打狗高等小學的鼓山國小,而路口這裡,今天總算搞懂牆上那"四海之家"幾字是什麼了?
原本在鼓波街與臨海二路這裡有個名曰「四海之家」的旅社,因為哈瑪星的開發及商業基礎,這旅社在當時可算是國際級的旅社,即使最後沒落,仍被訂為歷史建築物,可是,就在被定為歷史建築物後遭鼓山國小閃電拆除,從此,高雄便少了一處歷史建物。
這件事沸沸湯湯喧騰一時,經旅社後代多方奔走,成立了歷史公園還原真相,然後在鼓山國小校舍牆上註下這段紀事,承認當時惡行,幸而還留有當時的龍牆及部份殘垣為念。
難怪這件事被嘲諷為「古蹟鬧劇」,說旅社在校地內,所以連夜拆,當年佔了武德殿倒是悶不吭聲,隨著就學學子數的減少,要回這塊地也成不了什麼氣候,現在,還不是把這塊地給分割出來成了歷史公園。
連自己都不甚清楚有這段歷史,是爬了點文才清楚事件由來,小學常有功課要學生們寫些生活週遭的故事,這段?只有諷刺沒有建樹。

【四海之家旅社大門】

【四海之家史蹟紀念公園】

【四海之家殘垣】

【四海之家龍牆】

【四海之家歷史建築紀念公園紀事】

【以馬賽克拼圖重現當時的惡行】
覓食、覓食,自行車騎在臨海路上物色著,啊哈,柯外科,來張照,這柯外科現在看來似是無奇,就一般外科診所罷了,可是,在哈瑪星遠洋漁業發達時,它可是隨著哈瑪星發展史而能留名的史蹟之一。
話說,當時的漁工只要一有工作能力,跑船幾乎是改善家庭經濟能力的選擇之一,而船員們擔心在遠洋漁撈期間,滄海茫茫不幸罹患盲腸炎,所以在跑船前第一件事,便是去割盲腸,柯診所便是當時專開盲腸的外科診所之一,據說,當時在附近如果看到手捧腹部的男性,不約而同直覺就認為是去開盲腸的(笑)。

【柯診所】
個人對於吃這方面不挑,又敢多方嚐試,所以,傳統市場附近的小吃就能養活這個大漢,不就一餐,方便就好。
可?今天鼓山第一公有市場怎麼沒營業?仔細想了想,今天農曆十七(昨天尾牙),市場休市,難怪,但,這樣也好,合著時間對了,平時,要進這裡可能連牽車都不易,鼓山第一市場在日據發展哈瑪星期間,是高雄第一個現代化的市場,當時,就有自來水及管理人員了,神奇吧。
也難怪,在小時候,只要聽說是住鹽埕埔、哈瑪星的,自然聯想–「好野人」,二眼發光的神往。

【鼓山第一公有市場】

【鼓山第一公有市場】
既然市場休市,無妨,心中多的是備案,不擔心,沿著延平街騎,往另一端的輪渡站方向騎去,目標,只營業到中午的唐山小吃(個人偏愛)。

【延平街、鼓南街路口的房舍】
先和老闆點了午餐,然後去附近的海之冰拍張照再回來,說起海資冰個人其實並不愛,關於它的發展史據說是當年中山海資館的學生,喜歡打賭吃冰,由一倍、二倍、三倍到N倍(最大好像是14倍,一個澡盆大),店呢,就由無名小店變口傳的海資冰再變成海之冰。
店的特色除了倍數驚人外,可隨地塗鴉也是風格之一,個人不愛倒不是人多吵雜,而是,外縣市朋友特愛來,為嘗鮮,一定要點倍數以上,這時,怎麼樣都要共享,偏,二倍也不會少個五元、十元,就二倍價(類推),如果朋友熟也就算了,不熟還得挖來挖去的分著小碗吃,好不習慣。

【大碗公海之冰】
回唐山小吃,老闆已備好午餐,簡單的無刺魚皮粥、肉燥飯就可以過一餐,只是,壞習慣的嘴裡吃著東西,眼還四處環顧看有沒有什麼風景可看。

【唐山小吃】

【午餐】
撇見隔鄰的舊式鐵馬及門上的額匾,抽空過去看著、拍著,老闆趁沒有什麼客人過來聊了下天,當下,差點成了鄉野採集,因為,就給了好多小道消息。

【有鐵馬牌照的腳踏車】

【飛機標誌】

【藥局額匾】
混了臺灣一些地方,觀察出個有趣現象,地方老街,多以為延平為名(東港、安平、美濃、哈瑪星),主要道路則以中山命名,這就表示地方發展和明鄭時期的國姓爺延平郡王有關,而主要道路則在國民政府來台後。
聊著聊著(愈聚愈多人),換了個消息及其它私房景點,店家表示前陣子報紙報千光路(高雄市商業工會旁)的整地,發現了個日本時代的石碑?你不知道嗎?不知道啊?仔細講了怎麼走,趕緊去看,鼓波街盡頭那個坡道好陡呀……

【鼓波街、登山街口】
好特別的一塊石埤,真是賺到了,吃個飯聊個天就能換得,石碑正面是一尊日式神佛(似觀音又似地藏),上雋刻「西國第一番」,後方則有大正時期的信男(還有俗名)、信女奉獻署名。
本以為前面佛像只有五隻手,坐於蓮座之上,五手分別持荷、寶珠、佛珠、法器及托腮,後再細看,有一手是支在左腿上,只見手臂,手掌不明,才錯以為只有五手,石碑材質為不產於台灣的花崗岩(所以才稱為唐山石);後方基座處還有個活動的缺口,真真特別。

【西國第一番】

【石碑正面】

【奉獻雋刻】

【石碑背面】

【以為只有五手的佛像】
沿千光路下騎回哈瑪星,再回唐山小吃回報店家已找到,結果,差點離不開身,呼朋引伴找了堆鄰居來聽聽自己口中的哈瑪星,還問研究這個多久了?天曉得,我只不過像廟口講古的歐伊桑罷了!XD
又貪玩了,幸好,今天給自己一整天可以騎乘記錄,不用趕回家午餐,哈瑪星的探訪,至此先告一段落,再來,坐渡輪前往對岸的旗津,”豪華”的拿出高捷卡來使用(單車免費、乘客15元)。

【鼓山輪渡站】

【高雄捷運卡】
鼓山輪渡站到旗津輪渡站航行約十分鐘即可抵達,會經過高雄港第一港口,關於高雄港第一港口除了日據時代的疏濬外,尚有清代海盜林道乾的故事,就請移駕到個人這篇打狗故事欣賞。

【渡輪】

【哨船頭景觀橋】

【幸福號】

【單車免費】

【準備錯身的渡輪】

【第一港口】

【接近旗津】

【旗津輪渡站】
出了旗津輪渡站,第一站,旗津天后宮,在閩南語,津有渡口之意,但部份高雄人還是習慣稱這裡為旗后(或旗後),古書上后和後是通用的,但,后用在天后宮上便相當適合,所以稱為旗后天后宮。

【旗津觀光三輪車】

【旗津廟前路】

【三和餅舖】

【旗津天后宮】
旗津天后宮也是個看廟堂建築美學的地方,或許,它當時興建的工匠沒哈瑪星代天宮那麼出名,可是,以細觀微,細細品味倒也值得玩味;可惜的是廟埕前那排燈籠遮住了大部份的廟簷建築,只能往裡去賞玩。

【旗津天后宮】

【船戶公約碑】

【天后宮廟埕】

【側殿,清平閣木雕窗】

【側殿,明心堂木雕窗】

【旗津天后宮燕尾翹脊】

【旗津天后宮迴廊】

【旗津天后宮旅遊紀念章】

【鑒觀不爽(明察秋豪)】

【正殿龍柱】

【龍堵石雕】

【博古圖,錦雀、鹿、捅蜂窩的猴子–錦鹿蜂猴(晉祿封侯)】

【博古圖,茶花、錦雀、馬–馬上奪錦、馬上探花】
天后宮前的小巷(廟前路103巷),曾號稱打狗第一街(高雄的發展是從旗津開始,所以最古老小學是旗津國小,再來是左營舊城國小,第三才是哈瑪星的鼓山國小),台灣當時有三條老街在爭所謂的第一,分別是台南安平、澎湖馬公及高雄旗津,可惜的是,三條老街全給拓寬失了味,就算是第一老街又如何?台灣老街有時是一種失望的開始!
走旗津老街往旗后山方向去,一旁的天主教旗津服務中心,嘿,有主教單國璽的題印呢!

【天主教旗津服務中心】
先別急著上旗后山,海岸路這個轉角,在造街計劃中,被做了個仿船頭的平台出去,都笑稱這裡是旗津的鐵達尼號,不過,多被當地人釣魚佔了好位子,一旁有則有所謂的旗津八景的造型路燈及以衝浪板為表的人行座椅。

【旗津海岸路】

【衝浪板造型的座椅】
海岸路轉通山路準備上旗后燈塔去,這一帶之前有所謂的”造街計劃”,計算不算成功,不過,也不能說失敗,只能說造完街後的經營沒有後續下去(似乎都是如此),倒是,留了些當時的裝置藝術,也算是替計劃留下了點見證。

【裝置藝術–河豚】
到了路口,左轉往旗后砲台、右轉往旗后燈塔,皆需徒步上去,因為今天非假日,所以,照慣例的,牽車上去,算是鑽漏洞吧(真是不可取)

【砲台或燈塔】
走右往燈塔方向牽車而上,有二位操非本地口音的遊客騎了旗津的租賃協力車過來,簡易講一下路線如何走,便逕行上山去。
往燈塔轉彎的那個觀景台(以前是營區哨房),將車抬上拍張高雄港風情,忽陰忽晴的天氣,景色沒有藍天下的美,可也不錯了。
巧遇一位來高雄自助旅行的遊客,請自己幫她拍張照後,索性一同上去,她是從捷運西子灣站租單車過來,看自己牽車?表明這裡是不能騎單車沒錯,因為步道有斜度有騎乘上的危險,自己是牽行,不算數(自找理由)。
如果不趕時間,或許等一下可以一起騎乘或是做個基本景點介紹,這點,個人還行(要貫徹市長的「高雄是個友善的城市」口號)!

【燈塔下的觀景台】
走到旗后燈塔(高雄燈塔),請她從大門進入,自己要繼續牽行,會從其它門口進去,裡面再見。
非假日的旗后燈塔(星期一不開放)實在是非常適合漫遊,因為是寫單車記錄,要不,牽行的這段路,小耗體力。

【旗后燈塔】

【旗后山景觀步道】

【旗后燈塔側門】

【旗后燈塔】

【有長城的Fu】

【有長城的Fu】

【旗后燈塔】
燈塔所在位置叫旗后山,關於旗后地名的由來,有此一說是旗津地形為一長條型海岸線,就像根旗桿,而海岸的沙灘像是旗面般的飄揚,旗后地名便由此而來。
而當時在劃分行政區時,取其旗鼓相當,第一港口對面便命為鼓山區,所以有陣子市府在推高雄伴手禮就有一項旗鼓餅,內餡為芋頭與蕃薯,隱喻就不明講了。
可是個人倒是對鼓山地名由來,偏向於打狗山的叶音,雖說中都橋附近有鼓岩國小,是以打狗山上的打鼓岩為典故命名,不過傳言總是經過幾代的加油添醋成了新的傳說,總之,故事嘛,總要半扯半合理才叫故事。
在旗后燈塔及旗后砲台間,以前是條羊腸小徑相通,不清楚的人還得原路下再從另端上另一處,現在,這裡整修成景觀步道,和山下相遇那位自助旅客(簡稱車友),一同步行過去,繼續,扛車牽行(累)。

【旗后山景觀步道】

【旗后山景觀步道,以前的營區哨房】
砲台及燈塔走步道是不遠,不過上上下下及扛車牽行,真是折煞老身了,為了完成這所謂的「一日雙塔」,自己就認命些!
終於到達砲台了,哇哈,人好少,大大方方的取景,遇見剛才山下租協力車的外客,交談後才知他們是香港遊客,繼續貫徹市長口號,就在炮台,成了導覽員,還被問?你住這裡嗎?我真是具有導遊資質啊……
旗后砲台之前曾有國軍駐守在這裡,隨著砲台的整修開放,在山上修建另一處營房,本有一條階梯從山腳下直通砲台大門,隨著地型的改變,這條階梯應該暫時不會整修回來。
旗后砲台的面對旗津地區,門額上面書寫了「威震天南」,和對面打狗山末端的「雄鎮北門」,一南一北旗鼓相當。
而來旗后砲台參觀的幾個要點,除了官方上所載的威震天南橫額外,還有門額下方二側磚砌的「囍」字,二字略有不同,得特別注意,不知當時用意是什麼?
另外,為免築城時,內部線條過於單調乏味造成視覺疲勞,所以建築上便利用各種磚砌方式,來排列產生一些幾何變化(如地面、牆面),可以細細品味。

【旗后砲台】

【不同圖案的階梯】

【旗后砲台】

【旗后砲台】

【威震天南橫額與雙囍字】

【旗后砲台】

【磚之變化】

【磚之變化】

【旗后砲台】

【旗后砲台】

【旗后砲台】

【旗后山上】
總算,完成旗后山上二處景點的探訪,這一路,扛車扛的好辛苦,再將單車牽下來旗津地區,順著旗津醫院旁的巷弄走(廟前路2巷),打算去星星隧道。
星星隧道,目前封閉中,旗后山下靠外海這一側,之前的自行車道踩風大道受風災地基淘空,早無法通行,但仍可通行行人,封閉應該又是新年度的修膳工程。
星星隧道口同樣有禁示標語「禁止自行車以騎乘方式進出隧道」,所以,我剛在山上一律以牽車方式不算違規吧?不能騎乘就牽行嘛!

【廟前路2巷裡的衝浪店】

【星星隧道口,禁止自行車以騎乘方式進出隧道】
打狗山下是清風隧道(西子灣隧道),旗后山下是星星隧道,這些彼此呼應的關係似乎有點玩的過火,不過,在以前炮台還沒外開放時,星星隧道也是只有當地人才會帶的私房景點,因為得爬牆過關什麼的才能到外面來,景色,卻美的很,無人干擾與破壞。
在這裡又遇見那位車友,聽到自己要記錄旗津自行車道,反正她不趕時間,高雄還要停留二天,便跟著一同騎乘,有個伴也順便聽聽在地人的解說(是塗說吧)。
從星星隧道前走海水浴場的自行車道往旗津行政中心方向去,假日的旗津和非假日旗津人潮相去甚遠,連海邊衝浪的民眾也少了許多。

【旗津海水浴場】

【影武者維尼。自行車道的優先順序】

【非常有東部海岸風味的一隅】

【旗津海水浴場】

【旗津行政中心】

【旗津攤販集中市場】
旗津行政中心目前在原電石渣場的地方蓋新大樓,這裡,前陣子傳出市府有意將它經營成民宿(旗津在未縣市合併前,是高雄行政區裡唯一沒有旅宿業的地方),不過,因為相關法規的關係,成不成得了局,還是未知數。
可是,會有此消息表示這地方有這潛力,其實不說大家也不知道,在非假日行政中心辦公的時間內,就可以大大方方上樓了,然後透過樓上的落地窗來看海濱便可知它是否有這股潛力。
旗津的自行車道有二條,一條是沿著旗津路的馬路邊騎,人行道和自行車道共用,缺點是路口障礙頗多,另一條則是沿著海岸線走,這條叫踩風大道,缺點是日晒非常嚴重,另外則是它動輒柔腸寸斷,因為這裡海岸線地基淘空的很嚴重。
今天,又是不能騎乘的情況,偏工程的施工是這裡一處那裡一處,指引或封閉的指示做的極差,有朋自遠方來,要當地主介紹良好的自行車道,卻給了這種冏境,實在是……,只能騎一段、繞一段的一直道歉(干我啥事呀)。

【旗津踩風自行車道。海岸公園】

【旗津踩風自行車道。海岸公園】

【旗津踩風自行車道。海岸公園】

【旗津踩風自行車道。海岸公園】

【旗津踩風自行車道。牽罟】

【旗津踩風自行車道。貝殼展示館】
在海岸公園時,出了點小意外,路線轉來繞去的找,她騎的是租借的自行車,一不小心,摔車了,問有沒有怎樣,回說還好,可是,以摔車經驗來看,至少也有挫傷,但也不好進一步關心,只能邊騎邊觀察,看有沒有什麼狀況。
所以,過了貝殼展示館後,不再騎海岸線,太丟臉了,丟了高雄的臉,改騎第三條路線,當地人推薦的,個人也很愛騎的一條路線–海岸林步道。
不過,騎乘前,先到附近的「蔣公感恩堂」,這裡,是台灣少數幾處祀奉先總統蔣公的地方,所以沒什麼雕樑畫棟,堂上還有國旗飄揚。
這一帶的居民是大陳島移民,他們感念蔣公把他們從大陳島帶來台灣立足生根,便設感恩堂祀奉他,因此,不管是否有政治立場,請尊重當地人信仰,這是一種為客的禮貌,別以自己的立場去干預當地人的生活,話講一講就離開,造成傷害而不自知,實在非常要不得。

【蔣公感恩堂】
理論上,海岸林步道這裡是不能騎自行車的(因沒有畫自行車道標誌),可是,當地人卻很強力推薦這條,之前騎乘過,還真不賴。
這裡本來是一片木麻黃林(現在也是),在海岸公園還沒開發以前,是別有天地當地人的私房景點,從外面看是密密麻麻的灌木叢,進入後卻是點點陽光由樹梢洒下的森林,加上經年累月不清的針葉,有另一種海岸風情。

【海岸林步道】

【海岸林步道】

【海岸林步道】
海岸林步道不長,到勞動女性公園附近時,所有的自行車道會合再分開,這一帶的海岸自行車道沒有海岸公園那樣的建物,只有自生自滅的野草及簡單護欄,卻更有另一種味道。

【旗津踩風大道】

【旗津踩風大道】
在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附近,有座觀景台,這是因為這裡位於小港機場航線下,從這裡就可以看見將降落的飛機放下它的機輪準備著陸。

【踩風大道】

【觀景台】
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則是將清代、日治及二次大戰等等的戰爭史事紀念碑集中在此處,祈望能有世界和平不再戰爭的一天,只是,看著這些及附近的原廿五淑女墓的勞動女性紀念公園,總給人太沈重的感覺,所以,旅遊上,這塊是較避而不談的。

【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二次大戰戰俘船紀念碑】

【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

【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
再來,就是旗津自行車道中,和海岸公園同樣熱門的風車公園,這裡,有個有趣的現象,公園劃分了可放風箏及不可放風箏的區域,但,通常放風箏的都在不可放的區域內,而到了假日,這裡常可見特技風箏的競賽(風車公園附近就是旗津目前在興建的新行政中心)。

【風車公園】

【風車公園】

【風車公園】

【風車公園】

【風車公園】

【踩風大道】
騎了段距離,是該補給能量的時候,自己想吃東西也順便盡一下地主之誼,過了污水處理場,繞到旗津二路來,一人一顆赤竹包子加瓶豆漿補充元氣,過街去買回來看見車友正撩開長褲檢視傷口,果然,膝蓋挫傷了,請她就別忍耐了,受傷要講,我再想一下這一路那裡可以擦藥包傷。

【赤竹饅頭】
再繞回自行車道,繼續南騎,整條旗津的自行車道自己反而最喜歡接下來這段,沒有太多人工建築,堤防邊自然的自行車道,和行人共用,騎起來舒服,可想心事、可以哼歌,可以做很多事,就是很放鬆的騎。

【踩風自行車道旁的堤岸】

【踩風自行車道】

【踩風自行車道】

【踩風自行車道】

【踩風自行車道。復古色系】

【當心落海】

【停車架】

【旗津踩風大道】

【自行車道】
這段,也有部份在工程施工,原本在車道就可以看見海岸,現在,有部份的消坡塊高到遮住了看海的視線,這裡有淘空現像嗎?風景變差了。
騎上這段自行車道,心中就想到一處可以替車友處理傷口的地方,海巡署的安檢所,他們一定備有急救箱的,果然,表明來意後,取出一個好大的急救箱(和登機箱一樣大)。
海巡署人員很仔細的清潔再包紮,不得不稱讚一下這處安檢所(二六海堤安檢所),服務的太好了,雖然車友一直覺得小題大作而坐立難安,不過,跟她講,自己如果一人出門旅行,本就要懂得利用這些資源,而這些也就是身在台灣的方便。
懂得踏出那一步及懂得使用資源,會發現,台灣相當方便,且,海巡署這樣也可以在工作日誌上記下做了什麼親民動作,大家互相協助,不用不好意思。
在車友接受清潔包紮時,安檢所附近正在施作一處民眾休息區,而車友則發現,這裡的門把,居然是水族箱,也實在太有特色了些,說起來,也得感謝車友的挫傷,才能有此發現啊!

【海巡署二六海堤安檢所】

【民眾休息區】

【往第二港口的自行車道】

【正在清潔傷口的車友】

【海巡署二六海堤安檢所】

【門把上的水族箱】

【門把上的水族箱】

【海巡署二六海堤安檢所】
包紮好,繼續騎下去,終點便是高雄港第二港口旁的信號塔,也就是高雄第三處高字建築的旗津高字塔(對岸為紅毛港高字塔),一日雙塔,完成。

【信號塔】

【旗津高字塔】

【信號塔與高字塔】
預計的一日雙塔還真是花上一日,比自己預估時間還要長,可能是有車友同行,同時要考量她的狀況及自己的記錄路線,已有點夕陽的感覺了,還要騎上一大段路回到輪渡站!
一樣的踩風大道北騎,到旗津一路找路接平面道路,回程不騎自行車道,改騎平面道路,這樣,才會有發現的樂趣(我會不會太操車友了)。

【遠方不是旗后山,是貨櫃】

【鏽蝕的座椅】

【往高字塔指標】

【旗津一路回平面道路上】
沿中洲一路騎,附近,旗津叫的出名號的美食–正家興波士頓派的本店,因為是騎單車所以不買;再來,高雄原六個輪渡站的中洲輪渡站,至於附近那些個百元海產店,只能簡介無法親嚐。
註:高雄原有六個輪渡站,旗津<=>鼓山、中洲<=>前鎮、小港<=>紅毛港,而中洲每天本有二班次是和紅毛港對開,隨著紅毛港的遷村及新的碼頭設立,目前有固定航班的輪渡站自己也搞不清楚了。

【正家興蛋糕】

【中洲輪渡站】

【海巡緝私艇】
又騎回到風車公園附近,大汕國小附的朝龍宮可以介紹一下,因為,廟方蓋了個旋轉觀景台,號稱可以360°旋轉,可是,又說運轉費用太高,希望能委外出去,所以,每次來都只能在樓下看看過乾癮,感覺,廟方是自找罪受(聳)。

【朝龍宮】
這附近,有個陽明海運探索館(售票的),它前面的一小段海堤叫自由長堤,這附近是看大型貨輪貨櫃起降的好地點。

【自由長堤】

【自由長堤】

【陽明海運探索館】

【陽明海運探索館】

【貨輪】

【造型石墩】

【自由長堤】
太陽快下山了,我得回家晚餐也得放車友回去,不然,她該不會以為我別有所圖吧(喂,你想太多)。
陽明海運探索館附近是旗津漁市及之前的紅燈碼頭,一直覺得取名紅燈碼頭這名字好怪,問過旗津人他們也不瞭?這裡離風車公園很近,理論上是可以就近去吃那家日式關東煮的,可是,今天沒這準備,還是得乖乖回家晚餐。
從旗津新行政中心預定地北騎,這裡,有旗津唯一的加油站,如果沒加到油,不是去機車行加就是坐渡輪到對岸。

【旗津魚市場】

【紅燈碼頭】

【旗津唯一的加油站】
旗津新行政中心這塊用地很有趣,它是蓋在電石渣場上,後方則是一片墓區,偏這墓區裡又有座市定古蹟–葉克禮墓及幾座特色墳墓,今天這麼一眺,多數已遷移,那幾座因是古蹟,只能圍籬加蓋留著,將來蓋好後?嗯!有搞頭唷。
而加油站本就在一片墓區之後,如今遷走一部份,另一部份較像示範公墓仍留著,反正就是覺得有趣;路上,有啥有趣的一樣停下來拍個照,什麼民眾吊曬的烏魚乾啦、公車站牌附近會大開的夜來香,可怕的是還會停下來和人家話家常才嚴重哩(我阿伯的好嚴重啊)。

【吊曬的烏魚乾】

【夜間大開大香的夜來香】
快到輪渡站了,再招待一下車友冰品,陪著自己騎了一下午的車,還摔車挫傷,所以,斗六冰城的冰淇淋紅茶,喝完,過海軍第四造船廠、旗津最高學府的高雄海洋科大旗津校區,回到廟前路的海產街上。

【斗六冰城的冰淇淋紅茶】

【海軍第四造船廠外圍牆】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旗津校區】

【廟前路。修善堂】
去廟前路的正家興分店外帶一盒波士頓派走,分個幾塊給車友當點心,坐船回鼓山,下班時間,滿船的人車,難拍照。

【旗津第二輪渡站】

【旗后臨水宮遶境海報】

【Q版的旗津天后宮】

【渡輪】

【拍過MTV的鼓山魚市】

【接近鼓山輪渡站了】
出了輪渡站,送車友到離捷運站最近的路口後,分別(希望沒嚇到她),天色,晚了,我還有幾個地方沒造訪到。
騎延平街,與濱海路交叉口那條巷子給騎進去(私房點),會到新濱碼頭附近,這附近的冷凍廠還有冰塊的運輸帶,該是哈瑪星地區目前碩果僅存的,而這一帶,也有鐵道殘蹟可尋,用來佐證濱線的存在。

【海之冰對面巷弄】

【冰塊輸送帶】
從新濱碼頭走漁人碼頭再接香蕉碼頭,沒帶相機腳架,快近手震的極限了,相機再搶拍也只能拍幾張意思一下。

【漁人碼頭】
香蕉碼頭在以前,旗山的香蕉是用來外銷日本賺外匯的,因為擔心香蕉受損還特別蓋了個適合香蕉儲放的集散碼頭,便是香蕉碼頭前身。
這裡被河邊海產承租了,有許多相關的香蕉產品,而香蕉碼頭及漁人碼頭因為腹地夠,只是礙於一些因素,否則,它一直被視為接待大型郵輪的最佳地點。
香蕉碼頭外這二位公仔是以蕉農及苦力為表,男性為苦力名叫阿力、女性為蕉農名曰阿嬌(蕉),之前,阿嬌手上還會提一只大茶壺。
二位皆以背面示人,阿力頸上毛巾的紅點及阿嬌身上的紅點用來表示香蕉汁液的漬痕,而阿力手及腳以紅色表示,是用來表示烈日下的日晒皮膚,所以他捲起的腹部露出未曾日晒的白晰皮膚。

【香蕉碼頭】

【阿嬌與阿力】

【阿嬌與阿力。2010.10.10】
而香蕉碼頭附近還有個高雄港務局的港史館,今天實在是探訪的太晚,超出預期時間,新濱碼頭、香蕉碼頭這一塊,就看將來有沒有時間再來補拍敘述。

【高雄港務局港史館】
不想夜騎得早點回家,建國四路過高雄港牌樓一直到建國橋,過建國橋後騎幸福川旁的自行車道返家,旗鼓相當的一日雙塔,完成。
~港都大叔 2012.01.10
(小記:原本標題想定為『【城市漫遊】~旗鼓相當–也是一日雙塔』,旗鼓相當指的是"鼓"山哈瑪星及"旗"津地區,一日雙塔則是"旗后燈塔"到"高字塔"的旗津踩風大道,不過,擔心又玩字遊戲過頭造成不必要困擾,另外,旗后山並不適合騎乘自行車(只能牽行),便改為較不聳動的標題,特此註記!)
◎ 【城市漫遊系列】延伸閱讀:
01.【城市漫遊首篇】發現幸福川。
02.【城市漫遊二章】寶珠與同盟–一段逐風的愛。
03.【城市漫遊三章】愛河探源~九番埤下的高雄川。
04.【城市漫遊四章】心源驛馬~打狗懷舊驛站探尋與臨港線自行車道。
05.【城市漫遊五章】飲水思源~曹公圳。
06.【城市漫遊六章】旗鼓相當~鼓山哈瑪星與旗津雙塔。
07.【城市漫遊終章】迷路原為看花開~萬年縣傳奇。
08.【城市漫遊番外篇】夜的獨白–港都自行車道午夜特輯。
09.【城市漫遊加映場】花信有期–港都自行車道行道樹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