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門舊稱「羅漢門」西北方與台南市交界,與杉林、旗山、田寮三區相鄰。日治時期正名「內門」設置「內門庄」,劃歸高雄州旗山郡管轄。光復後設內門鄉,縣市合併後改為內門區。

內門有藝陣之鄉的美稱,全台最知名的宋江陣民俗活動源於羅漢門迓佛祖遶境護駕陣頭,已列為台灣宗教百景,每年表演主場地輪流在紫竹寺、順賢宮、南海紫竹寺廟埕進行。

宋江陣原由當地居民組成強身、團結鄉里的組織,轉變敬奉神明的宗教活動,更是台灣藝陣文化觀光的代表活動。

除全台聞名的宋江陣,內門擁有廚師執照的區民約150位左右,幾乎每五戶就有一戶是靠辦桌相關產業維生,是全台總舖師分布最密集的鄉鎮。

內門中正路連接台3線,著名紫竹寺、萃文書院、七星塔等景點都在觀亭里。


內門人口數最多的觀亭里,附近商家多以「觀亭」命名…


來到「總鋪師之鄉」的內門騎遊景點,最後品嚐「辦桌菜」。早餐先吃著名「老盧外省麵」 !

老盧外省麵位於紫竹寺後側門斜對角民宅,門口掛紅白相間的帆布,非常醒目。在南部鄉鎮經常發現「外省麵」招牌,都是從大陸來到台灣外省老兵留下來的手藝。

店內有三位工作人員忙著煮麵、端麵,與現場手工製麵,「一條龍」煮製流程非常忙碌。內用桌數不多,中午是用餐高峰,早些來不必排隊…

餐檯上整齊排列的麵碗,就知生意好不好?

煮製麵條現場製作,空氣中有麵粉味道,邊吃邊看如何將麵粉變成麵條,很有視覺效果。

價目表很簡單,有餛飩湯麵、榨菜乾湯麵、餛飩湯、素乾湯麵、黑胡椒乾麵。一般麵店必有的豆干、米血、豆腐、滷蛋、海帶這裡都沒有,非常有特色。

老盧外省麵開業超過30年,培育不少在地徒子徒孫,雖沒有「總舖師」的高知名度,平民小吃更接近庶民的胃。

手工麵搭配特色肉片與乾拌辣椒,很多人是專程來吃這二樣。

點小碗乾麵與餛飩湯,有到鄰家麵店的感覺。

早起在地人的早餐,從凌晨4點開門。乾麵有4片肉,沒有葉菜,碗底特調醬汁。扁麵條吸足醬汁,口感滑順。

使用溫體豬的後腿肉,與醬油一起煮製,變成獨門滷汁醬油,加熱湯變成有醬油色澤的餛飩湯底。

先喝後腿豬肉的精華湯,一口吞薄皮餛飩,早餐就要這樣吃。

乾麵上有四片肉片讓麵更添風味,乾拌辣椒吃來不麻不辣,剛剛好的辣度。

拌好的扁麵條與後腿醬汁,香氣十足。

能透光的手工麵條入口不軟爛,胃口大開的早餐來吃剛好。

別浪費碗底醬汁,把餛飩湯倒入碗底來吃更有味道。

離開前看到榨菜。乾脆騎車回來,中午再補上這碗 !

昔日小店靠外省麵打響知名度,傳承手藝的下一代卻不輸總鋪師。離開前由黑白報紙就知歷史悠久,還有免費教學,助人最樂,與老人供餐服務…

吃完早餐騎往紫竹寺,有二個出入口,大門從此進…

紫竹寺建有現代化香客大樓(至善會館)。

內門八景之一「紫竹生春」,即指紫竹寺。

乾隆年間清廷水師提督吳必達到訪賜匾「紫竹生春」,後將寺名定為紫竹寺。

紫竹寺四週有護城河,寺址原二仁溪與七星洋溝水聚匯,宛如一朵蓮花的建廟寶地稱「蓮花穴」。

內門人引以為傲「內門紫竹寺」與「南海紫竹寺」,這兩間廟打破「一山不容二虎」的俗語。兩廟距離不遠,都主祀觀音佛祖且相處融洽。

廟頂有剪黏藝術。廟頂以飛鳳裝飾,寓意有鳳來儀,能帶來吉祥與祝福的徵兆。

紫竹寺廟埕清靜,慢慢參觀遊歷更有旅趣。

廟埕信徒捐建功德亭,後方是市立圖書館內門分館。

300多年歷史的紫竹寺因觀音佛祖「飛爐」顯靈的傳奇事蹟,讓許多遊客慕名而來。

建寺後眾多信徒慕名前來,已成為具歷史與規模的「觀音媽廟」。

「飛爐」原是竹編成香爐,因年代久遠已綑上紅布來支撐,在日夜煙薰下,紅布早已薰成黑色。

寺內高掛清乾隆年間與寺名相同「紫竹生春」匾。清水師提督吳必達賜匾,已有254年歷史。


特別奉祀觀音佛祖的父親「妙莊王」即「武功尊王」。還有妙音、妙元、妙善三位公主,妙善公主即觀音佛祖化身。


十八羅漢為布袋和尚、達摩祖師、誌公禪師、長眉祖師、梁武帝君、目連尊者、降龍尊者、伏虎尊者...


歷史最悠久古匾是清雍正十二年臺灣府台灣縣分防羅漢門丞葉文炳、臺灣鎮標右營駐羅漢門汛千總仁林五仝立「普濟群生」匾。

清嘉慶元年「法雨滋榮」匾。

清咸豐十年即選同知黃景琦立「天笠化雨」。

每一塊匾額都被煙薰黑,真是香火鼎盛!

寺內準備大悲咒水供香客取用。觀世音手持淨瓶內甘露水,有防止火災、驅逐邪魔的功效。

排列整齊的籤詩。

參拜後別忘抽支平安籤,看看您的運勢喔!

古時醫學並不進步,鄉下人生病常向神明求藥,只要用心祈求觀音佛祖會保護每個村民。

只開藥籤不開藥,信徒求籤祈求回復健康,也能從中獲得心理支持,期能身強體健。

「藥籤」區分眼科、小兒科等,神明處方劑量不強,搭配虔誠信仰,信徒會感覺「療效十足」,同沐神恩。

廂房保存示諭「嚴禁流丐聚黨強索碑」。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臺灣縣知縣胡國榮告示「嚴禁流丐聚黨強索」,以靖地方。

紫竹寺旁聖德堂(功夫菜示範中心)。內門是總鋪師故鄉,全鄉烹飪大師辦桌南北二路,揚名全台。


內門宋江陣及外燴辦桌都是聞名全台的民俗技藝,門口對聯為在地文化增色不少。


離紫竹寺不遠是郭家古厝,紫竹寺開山祖師郭元興先生舊宅。


「羅漢門」是內門舊稱,原為平埔族語直譯。也有一說昔日內門四週山巒宛如雄偉的羅漢們併立,先民因地勢取名「羅漢門」。


清康熙年間郭姓家族移民內門開墾,有一天供奉觀音菩薩香爐飛到現紫竹寺旁三叉樹枝上,信徒皆認為是神蹟,決定建寺以祀奉觀世音佛祖。

原供奉在郭氏廳堂,屢次飛至紫竹寺現址的香爐。(紅線模擬飛行路線)

古厝旁紫竹公園,有涼亭、小橋假山場景,香客與遊客參拜後到此一遊。

紫竹公園群山環抱,光明吊橋橫跨二仁溪,橋面筆直步行平穩。

吊橋全長195公尺,橋寬1.8公尺,鋼構吊橋形塑地方意象,兩側觀景台,設計融合「竹」,符合紫竹寺廟宇意象。(目前保養維護中,暫停開放)

吊橋串連內門八景「紫竹生春」與「將軍卓立」二景。

橋下樹林茂密,高雄市政府計畫開發成「觀光休閒園區」,將成為內門發展觀光的新地標。

騎返紫竹寺,改由側門離開。

側門旁是創校於日治時期的觀亭國小。

國小校園充滿活力,很有內門特色的彩繪牆。

舊校門位於中正路,很少見到學校有相似廟宇的校門牌樓,可能與「紫竹寺」有關?

觀亭小學附設幼兒園。

幼兒園旁外觀與廟宇相似的萃文書院。

書院門口有二座涼亭,分別取名「賢亭」、「聖亭」。


「賢亭」由已故余陳月瑛縣長落款。高雄黑派「余家班」曾是台灣最大的政治家族,三代共4人當選過6屆高雄縣長,曾任總統府資政。

「聖亭」由已故高雄縣長蔡明耀落款。高雄縣白派掌門人蔡明耀是最後一任國民黨籍的高雄縣長。

原高雄縣政壇黑派與白派爭鬥多回,互有勝負。來到歷史悠久的內門,還能看見昔日高雄縣政壇攻防縮影。

萃文書院規模不大,歷史悠久。明永曆二十年,鄭成功在台整軍經武,大學士沈光文帶領學生到此隱居教學,首開台灣民間興學的開始,那時台南市孔廟還沒蓋!

萃文書院文風鼎盛,曾培育出八位秀才三位貢生,是清代南部最有盛名的學府之一。

萃文書院日治時被徵用為「內門公學校」,光復後併入紫竹寺。

目前書院一樓是長青俱樂部老人活動場所。二樓供奉孔子諸賢與文昌帝君神像。

離開書院,騎往「七星塔」。

七星塔又稱「七星墜地」是「內門八景」之一,位於台3線旁,非常好找。

首先參觀最好找尋的七星塔,在中正路文具行旁。

「七星墜地」原分布在觀亭里內七座小土墩,傳說七座小土墩是七顆流星墜地後形成,排列方式恰如北斗七星。


民宅包圍中的七星塔有七層。

七星塔醒目別緻,外觀有燈泡與燈飾,夜晚閃閃發亮,很有視覺效果。

中山路轉南屏路連接台3線。

台3線旁「七星塔休憩中心」。

休憩中心對面民宅旁還有一座七星塔。

休憩中心後方空地發現四座七星塔。

紫竹寺將七座土堆,分別建造高4公尺的七星塔,夜晚燈火通明,與北斗七星互相輝映,是內門的特殊景觀。

傳說日治時有位日籍官員想要鏟平「土堆」種植甘蔗,現場發生靈異事故(機具故障),讓工人不敢施工,同時官員家屬突染疾病,在地人勸說後只能作罷,從此「七星傳說」不可撼動。

七星塔外觀都相同,若在夜晚亮起,串成七星排列,很壯觀的場景。

騎回紫竹寺後門也到午餐時間,再度來到早餐時品嚐過的老盧外省麵。中餐生意更好,已經排隊到門口!

想再吃美味的肉片。據說是後腿肉與秘製醬油一起煮,最後變成獨門滷肉片。

榨菜風味跟小時候常吃的外省麵一樣,加上獨家炒乾辣子最速配。

製麵師傅從早到中午忙著壓製,透光麵皮是包餛飩的原料。


點一碗榨菜乾麵試口味,看似平凡的乾麵又加點餛飩湯。

刻意多要二份肉,就愛佈滿麵碗的滿足感。

新口味榨菜乾麵。

榨菜乾麵有麻醬香,讓許多外出打拼的內門人,回鄉先去解解饞…

自製扁麵條麻醬麵好吃,出門騎車最喜歡品嚐在地滋味。

下次再來試吃「黑胡椒乾麵」,看是否有黑胡椒微辣口感?

內門雖是偏遠山區鄉鎮,卻是傳統信仰與在地美食聖地。參拜紫竹寺、吃過外省麵、參觀七星塔等景點。下集將騎訪全台唯一的鴨母王祠、南海紫竹寺、宋江陣民俗館、最後品嚐總舖師的手路菜結束騎程。

(預告下集)
騎遊高雄內門(下)「台灣第一位皇帝—朱一貴」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