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一個影片大概是在講,養雞場對於雞的飼養方式,會直接影響到我們吃得雞肉、雞腿、雞翅,甚至是雞蛋的健康。
過去因為台灣雞肉、雞蛋需求量太大,所以養雞場盡可能地以最大繁殖量的方式去養雞,但其實這根本不超級不人道的事情!
(其實是超級不「雞」道的事情,好啦,不好笑。)
尤其是雞蛋,台灣人每年要吃掉77億顆的雞蛋,但是有九成以上是飼養在格子哩,也就是小小的格子裡,
養了四隻雞,甚至更多,所以才有「格子雞」這種說法。可想而知,在狹小空間裡生活品質有多差,甚至牠們會爭地盤搶食,
其實想做是人類就好了,除非入監,誰想四個人擠一間超小房間?
於是有一些友善飼養的養雞場,開始人道的對待雞隻,低密度的飼養環境,還給牠們能好好活動的空間,而且是平飼,不是過去堆疊籠子的那種!
爬了一下文,某台灣大賣場其實在兩個月前,有宣佈預計在2025年開始,不販售格子籠飼養的雞蛋,但掐指一算,是至少三年後的事情,台灣養雞場要還給雞隻真正的好的飼養環境,還是有一大段路要走!
真正的改變,還是得從消費者開始,如果消費者都有意識的改變消費方式,市場需求被改變,才有可能加速供應端的做法,大家說是吧?
分享這篇只是想說,有沒有可能,喚起有同感的消費者,而且雖然不是絕對,我也相信雞隻的成長環境好,消費者吃到嘴裡的,才有可能有好品質可言。
做了功課之後,有些觀念突然的注入腦海中,現在在超市或是網購雞相關的產品,都會特別去選標榜友善雞隻的蛋。意外的發現,這種標榜對雞好的蛋,好像真的比較好吃耶❤️



 
                                         
                                             
                                             
                                 
                                             
                                             
                                             
                                             
                 
                                             
                                             
                                            




























































































 
             
             
             
             
            